○龍敏飛
黑洞不存在?開玩笑的吧。不過,這話出自黑洞理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史蒂芬·霍金之口的時候,那就得認真聽了。據(jù)《自然》雜志1月24日報道,霍金發(fā)表論文,質(zhì)疑黑洞的存在?;艚鹫f:“在經(jīng)典理論中,黑洞不會放過任何東西;但量子理論允許能量和信息逃離黑洞?!彼瑫r表示,科學家需要結(jié)合重力和其他自然力構(gòu)建新的理論才能明確解釋整個過程。
“黑洞理論”早已深入人心,被人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纱藭r,霍金卻自我否定,稱“黑洞”并不存在,令輿論瞬間嘩然。而這,還不是霍金第一次自我否定——早在2004年7月,霍金就輸?shù)袅艘惶装羟虬倏迫珪?,起因是針對有關“黑洞”的一個問題,他和美國物理學家普萊斯基爾在1997年時打了一個賭,7年后霍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豁達地承認自己輸了,并立即愉快地兌現(xiàn)了“賭注”?;艚饍纱巫晕曳穸ǎ钊梭@訝之時亦讓人刮目。
對于“黑洞理論”,存在或者不存在,這么“高大上”的問題,一般人的確不懂。不過在此事上,最大的看點不只是“黑洞”的有無,還有霍金的自我否定。從霍金的自我否定背后,我們看到了一個科學工作者應有的態(tài)度——對科學相當較真的態(tài)度和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可以說,霍金的自我否定,就是對科學精神的一種尊重與敬畏。同時,通過霍金的這兩件事,也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作為一個尊重科學的人,不要害怕“自我否定”。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曾經(jīng)不缺乏自我否定的老一輩科學家,不過眼下的情況似乎不容樂觀。君不見,院士論文抄襲、數(shù)據(jù)造假的丑聞時有發(fā)生;教授專家對女性學生的侵犯事件也不鮮見;至于論文的買賣、院士推薦的人情關系等等,亦早非新聞;再說那些學術界或科學界的權(quán)威,則很少有人敢去質(zhì)疑……這樣的氛圍,的確不是學術圈或科學圈應有的風氣。也或許正是因為我們?nèi)狈Ρ匾目茖W精神,才使得科學的發(fā)展步履維艱。
早有人認為,自我否定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的《神譜》,就蘊涵了自我否定為動力的社會進步思想。眾所周知,科學精神歸根到底是求真務實,在“人無完人”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有錯誤、都可能判斷失誤、都可能推測不準,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旦一個人置身于“權(quán)威人士權(quán)威觀點”的語境里,面對自己的“錯誤”,敢不敢自我否定,的確考驗著一個人對科學精神是否尊重。從客觀角度來說,樹立權(quán)威的科學理論的確不容易,自我否定,很可能有損自己在科學上的地位,在名利的誘惑下,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自我否定。
事實上,自我否定即便短期內(nèi)有損自己在科學上的地位,但贏得的卻可能是公眾對他的尊敬,還可以避免其他科學家誤入歧途,以便更好地發(fā)展新的理論?;艚鸬淖晕曳穸ǎ闶且粋€很好的現(xiàn)實案例。畢竟,社會就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在勇攀科學高峰的征途中,科學家總是在已知與未知的邊緣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錯誤在所難免,但科學家不應放棄的,便是對求真精神的追求。這不應僅僅是霍金的自我要求,更應成為每個科學家的自我準則。畢竟,沒有對科學精神的足夠敬畏,便很難說是一個合格的科學家。
(責任編輯 張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