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懿
(南京大學 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南京 210000)
戰(zhàn)后中美關系因各種因素而復雜多變,已有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1]總的來說,戰(zhàn)后中美關系經(jīng)歷了赫爾利調(diào)停——馬歇爾調(diào)處——魏德曼調(diào)查——司徒雷登觀望四個時期,他們都涉及到了“美援”。赫爾利調(diào)停時,美國的物資不斷地輸送給國民政府,馬歇爾調(diào)處時涉及了對“美援”物資的處理,魏德曼調(diào)查更是為了美國援助中國這個目的而來,司徒雷登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協(xié)助中國有效運用“美援”。在抗戰(zhàn)結(jié)束之際,國民政府認為“戰(zhàn)后復興事業(yè),百端待舉,需要經(jīng)費至為巨大,必須利用外資”。[2]單單戰(zhàn)后美國對中國援助中的“租借物資”一項,1948年6月底就達到了78,104萬美元。[3]根據(jù)上海《密勒氏評論報》1948年5月29日報道,戰(zhàn)后國民政府獲得美援至少有30億美元。[4]
1947年,前駐蘇和駐法大使蒲立德,應美國《生活》雜志之邀請,對中國進行了兩個月左右的訪問,回國后在《生活》雜志上發(fā)表了《A Report to American people on China》(俗稱《訪華觀感》),對當時的中美關系以及“美援”問題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1947年7月10日,美前任駐法大使蒲立德搭機離華盛頓,來遠東作廣泛考察。7月25日午后2時1刻搭美空運大隊機飛抵江灣機場,由上海市長吳鐵城設宴接風,并暫寓美總領合維斯官邸。[5]26日會見了府委宋子文,并與滬各界人士交流。據(jù)生活雜志上海負責人稱:蒲氏希望在中國作最廣泛最深刻之觀察,逗留時期至少在一個月以上。其旅行之計劃現(xiàn)尚未作最后確定,大致為先在南京作數(shù)日之逗留,然后赴華北及東北考察,再赴華西蓉、渝一帶,然后經(jīng)云南而赴安南,為時當在九月初。[6]
7月28日上午九時半,蒲氏乘機自滬飛抵南京機場,前往歡迎者有參軍長薛岳,國府秘書沈昌煥,新聞局外事科長沈锜,外部情報司長張沅長,京市府專員保紫宸,美大使館秘書墨爾壁等。蒲氏隨后跟沈昌煥赴勵志社休息,晚宿北極閣宋子文邸。當天有莫德惠、曾琦、周謙沖等來訪蒲立德。[7]蒲立德在南京停留了一個星期,主動謁見了蔣介石,并多次與在南京調(diào)查的魏德邁會談。在8月5日離開南京前,蒲氏還拜訪了“資委會”委員長翁文灝,并在當晚應邀參加了行政院長張群的宴請。[8]
隨后蒲氏返回上海,由上海赴華北及東北進行考察。8月20日,蒲氏再由華北前往南京,會晤魏德邁,并謁見了蔣介石。之后蒲立德即前往西南地區(qū)進行考察旅游,9月中旬蒲氏離開中國,轉(zhuǎn)程回到美國。10月10日,蒲立德在《生活》雜志上發(fā)表了有萬余言的《訪華觀感》。
當時國內(nèi)多家報刊對蒲立德的《訪華觀感》進行了連載,這里以《大公報》為準?!对L華觀感》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在第一部分的開頭,蒲氏就大聲呼吁“防止任一國家統(tǒng)治中國而動員其四億五千萬人民來對抗我們,這是最關美國切身利益的事情?!盵9]其指出美國必須阻止斯大林染指中國。隨后蒲氏檢討了中國近20年的歷史,在所謂的“檢討”歷史中,蒲氏首先是結(jié)合其1934年訪華經(jīng)歷與這次的會晤,極力吹捧蔣介石的領導能力。蒲氏認為,“在這次長時間的談話之中,蔣主席對于中國及遠東的前途,有所推論,其遠見與睿智,為歷來政治家所不可及?!疄檎F遠見’!蔣主席是有遠見的?!盵9]其次,蒲氏論述了雅爾塔密約及其對中國的傷害,“直接損害了自一九三七年開始抗日的忠實盟邦中國,其可笑與卑鄙為美國外交史上空前所未有?!盵9]
在第二部分,蒲氏首先批評馬歇爾調(diào)處,“馬歇爾將軍以其一貫的決心與尊嚴,進行任務。實際上,他從開始的時候,絕無成功的機會?!盵9]并將對華政策的消極歸因于調(diào)處的失敗,“馬歇爾使命失敗之后,美國對華政策陷入于一種疲倦的冷淡,采取一種漠然的‘讓中國自己攪去’傾向?!盵9]其次,指出美國消極表現(xiàn),1946年9月停止7月份剛批準的由陳納德著手的“八又三分之一隊的空軍計劃”,截留應發(fā)給中國的美式車輛物資等。再次,蒲氏根據(jù)其在華北及東北的考察情況,具體分析了東北戰(zhàn)況與“美援”消極之間的關系?!罢跂|北的軍隊,因系美式裝備,現(xiàn)正缺少彈藥……這個問題在時間與重要方面講,應在對華作有效的一般性援助之前,先求解決?!盵9]建議杜魯門采取敦刻爾克大撤退后英法嚴重缺乏彈藥情況下,羅斯??偨y(tǒng)將美軍物資“以一元的貨色,貶為一角,售予英國”的相同措施,將美國遺留在世界各地(主要是菲律賓、沖繩島、阿留申群島及日本)的物資宣布“廢棄售予中國”[9]。蒲氏還具有威脅性地說“如果他(指杜魯門)不采取行動,那末,國會復會后的首要步驟之一,就應該調(diào)査我們的對華政策。對于我國政府與駐外人員中那些不能維護美國人民重大利益的人士,這樣一個調(diào)査至少可以確定他們的責任和宣布他們的姓名?!盵9]
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中國內(nèi)部的財政問題,稱中國財政經(jīng)濟已經(jīng)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之中。由于發(fā)達地區(qū)淪陷,財源喪失,國府只能通過發(fā)行紙幣來支付戰(zhàn)爭費用。隨著紙幣的增發(fā),幣值降低,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按目前中國幣值計算,現(xiàn)時的生活費用,約為一九三六年日本侵華以前的三萬倍”[9],同時指出官兵薪餉和公務員待遇都處于極低水平。
第四部分闡述中國的貪污腐敗狀況,并提出一些措施。蒲氏分析了中國存在的貪污現(xiàn)實,比如公務員的普遍性貪污瀆職、軍隊的吃空額、曾經(jīng)廉潔的海關現(xiàn)在也會“揩油”,法官們也無法潔身自好,甚至是中學和大學文憑都需要特殊費用才能獲取。針對這種貪污現(xiàn)象,如果予以加薪,會加重通貨膨脹,提高生活成本,結(jié)果使得加薪無濟于事。由此,蒲氏提出“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結(jié)束戰(zhàn)事”[9],結(jié)束戰(zhàn)事需要美國的援助。接著,蒲氏分析了美國援助中國的可行性。蒲氏認為,根據(jù)中美現(xiàn)行匯率,中國政府的財政支付折合成美金的話,中國“每年的支出,只不過和紐約市政府的支出一樣?!盵9]因此,“援華”是在美國的能力之內(nèi)。再次,蒲立德又強調(diào)了蔣介石在中國的不可動搖的“領導人”地位,并認為當下國內(nèi)對蔣介石的不利聲音是由于戰(zhàn)爭之后不能馬上實現(xiàn)和平的緣故。他說:“各國人民在大戰(zhàn)結(jié)束發(fā)覺原來的希望都幻滅了以后,往往有轉(zhuǎn)而反對他們戰(zhàn)時領袖的習慣——邱吉爾與戴高樂的受人反對就是晚近的例子”,因此“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指蔣介石)”。[9]最后,蒲氏還提出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裁汰官員士兵、嚴懲貪污、富家子弟從軍、公布蘇聯(lián)暴行、實施“憲政”等。[9]
第五部分提出以三年為限,包括經(jīng)濟、軍事和政治的蒲氏“美援”計劃。首先,蒲氏指出中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都已枯竭,中國除“保留現(xiàn)有的準備金額,以備最緊急時之用”,必須取得大量信用貸款以購進“棉,煙草,小麥,石油,汽油,以及機車,鍛軌,卡車零件等大量機械品?!盵9]若按每年二億美元計算,三年共需六億美元的信用貸款。其次,“為了要在三年計劃期間解決通貨膨脹,維持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另需一筆款項,……整個三年計劃之中,預定以一億五千萬美元作為外匯平準基金”[9],以穩(wěn)定中國金融。針對“美援”的使用,蒲氏提出必須由中美共同管理實施,信用貸款應“中國方面,簽字申請,而由美國政府的一個代表加以副署,方能取用該項之用。”[9]再次,蒲氏強調(diào)軍火彈藥、器械裝備等應在總“援華”之前配備給國軍,并估計“若實行處置廢棄物資的辦法,每年的費用不致超出二億美元,整個三年計劃所需費用,也不致超出六億美元了?!盵9]因此“我們在三年計劃中的全部費用將為十三億五千萬美元……每年的費用為四億五千萬美元?!盵9]最后,蒲氏提議派出美國全權(quán)代表,“倘使杜魯門總統(tǒng)能派麥克阿瑟將軍于現(xiàn)有職權(quán)以外,加上大使銜的總統(tǒng)私人代表的稱號,飛往中國和蔣主席擬訂一個共同計劃以防止蘇聯(lián)征服中國,那末整個遠東將充滿希望而顯得一片光明了。”[9]
通覽蒲立德的《訪華觀感》,雖然存在一定的現(xiàn)實分析,但不能忽視蒲立德反蘇反共以維護美國利益的政治立場。正如蒲氏所言,如果國民政府失敗了,那么“美國的獨立也就決不會比中國的獨立多延續(xù)一個時代?!盵9]
國民政府對蒲立德的《訪華觀感》深表歡迎。在文章發(fā)表的第二天,宋美齡就致電駐美大使顧維鈞,要他向《生活》雜志的擁有者——亨利·盧斯轉(zhuǎn)達蔣介石對《訪華觀感》的“極大滿足和熱烈歡迎”,授權(quán)顧維鈞代表國民政府向盧斯授勛。[10]《中央日報周刊》直接以《蒲立德的讜論》為題,贊揚蒲立德的正直之言,并稱“過去美國輿論之苛責中國”是因為對中國的復雜局勢未能了解,而蒲氏言論“當能協(xié)助澄清這種誤解”[11]。新聞局長董顯光稱:“蒲氏之文,極合時宜,且頗具刺激性,必能協(xié)助澄清關于中國之種種誤解?!眹顸h秘書長吳鐵城甚至稱:“所有中國人均歡迎蒲立特有力與深入之建議。”[12]復旦大學校長章益、交通大學校長程孝剛、光華大學校長朱經(jīng)農(nóng)等都表示對蒲氏言論的贊同。
當然,中國也有評論人員認為蒲氏言論是基于其政治立場所作的一個不公正報告,其中以儲安平為代表。儲氏認為蒲氏言論的動機與態(tài)度是“偏私的、不健康的”。他認為蒲氏不愿中國淪為蘇聯(lián)附庸,卻要使中國淪為美國附庸,斷言蒲氏是“企圖由美國來控制中國”[13]。儲安平以中美共同管理使用“美援”和派麥克阿瑟來華證明美國“獨霸”中國的野心,認為“美國有錢,美國企圖以金錢來收買中國,要中國人替美國犧牲,為美國而死。”[13]其次,儲安平批評“美援”并不是援助中國,而是援助中國政府罷了。他痛斥國民政府為了少數(shù)個人利益而排斥共產(chǎn)黨,連帶仇恨蘇聯(lián),投入了美國懷抱。中國人民大多數(shù)是“不愿中國成為美蘇雙方任何一方的尾巴”[13]。著名經(jīng)濟學家和評論家奚玉書也評論道,蒲氏用意甚好,但太理想化,在實際政治上,恐未必能發(fā)生多大影響。[14]
美國朝野對援華一事已分為兩派,積極援華者主張立即全面援華,援歐與援華同時進行。另一部分人主張援歐應在援華之前,先對付蘇聯(lián)在東歐的擴張?!对L華觀感》發(fā)表之后,積極援華者不僅將蒲氏文章作為本年度國會討論援華方案時的重要參考文件,也使得杜魯門、馬歇爾在對華政策上有所改變。
1947年10月14日,外長王世杰與馬歇爾會談時,馬歇爾提出以日本無主劫物中的中國份額為擔保的貸款問題,并提議先撥發(fā)中國一千萬發(fā)0.50口徑的子彈。[15]11月10日,馬歇爾在外交委員會聯(lián)席會議上宣稱“我們也應該對中國政府與人民作某種經(jīng)濟上的支援與協(xié)助?!贝稳?,馬卿在答復有關款項數(shù)目時稱,如果作一嘗試性的估計,則每月約需二千五百萬美元,總共需要三億美元左右。12日,馬卿又稱“我們心目中所考慮的是,……想些辦法阻止幣制情況更趨惡化,使中國政府……有機會實施某種挽救財政危機的方案。”[16]顧維鈞興奮地說:“11月是個轉(zhuǎn)折點,最終導致了1948年4月的援華法?!盵15]
美國對蒲氏言論還評論較多的是關于麥克阿瑟赴華建議。國會軍事考察團極為贊成蒲氏這項建議[17],團長柯爾宣稱“前駐蘇大使蒲立特主張貸款十億美元援助中國,余極贊成。此事應由麥帥監(jiān)督。”[18]但是,麥克阿瑟本人并未正式表態(tài),“麥帥本人保守絨默,麥帥總部亦無反響”,蒲立德與柯爾均與麥帥長談,但其結(jié)果并未宣布。
蘇聯(lián)方面對蒲立德《訪華觀感》的反應自然是以憤怒批評為主。例如,1947年出席聯(lián)合國大會的蘇聯(lián)代表維辛斯基,10月22日在聯(lián)大政治委員會中演說時,就給蒲立德戴上了“戰(zhàn)爭販子”的帽子。[19]
1947年,蒲立德受《生活》雜志邀請來華非正式訪問,受到了國府高規(guī)格接待,回美后發(fā)表《訪華觀感》,從經(jīng)濟、軍事、政治提出積極“援華”,引起了中美蘇三方不同的反應。中國官方國府人員引蒲氏為“中國之友”,但也存在強烈批評之聲;美國援華派大體贊成支持蒲氏援華建議,并在國會中互相引援;蘇聯(lián)則痛斥蒲氏的謬言。相對于馬歇爾的援歐優(yōu)先于援華政策,蒲立德似乎是更多地為中國“著想”。但當時中國需要的是和平與建設,有利于消除戰(zhàn)事與促進生產(chǎn)力才符合中國人民利益,也唯有如此才稱得上是“中國之友”。
當時國際背景很微妙,在蒲氏看來,美蘇終究難免一戰(zhàn),但要讓美國子弟兵與蘇聯(lián)軍隊正面沖突是不行的。因此,其主張“援華”,實質(zhì)是讓中國的士兵沖在最前面,用美國的錢來武裝中國,用中國的血來對抗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主義。蒲氏還建議美國三年以總共六億美元的信用貸款供中國向美國購買物資與生活用品。眾所周知,用外國貸款購買外國產(chǎn)品,其結(jié)果只會掏空整個中國。用洋貨來平抑物價,無異于用冰塊來為病人退燒,終究這病軀會因不支而崩潰。因此,蒲氏經(jīng)濟“援華”的本質(zhì)是用中國的市場去幫助美國工商業(yè),用中國的需求去消化美國產(chǎn)品。
試問,蒲立德真是“中國之友”乎?
[1]陶文釗,何興強.中美關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陶文釗.中美關系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熊志勇.百年中美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王東,閆知航.讓歷史昭示未來——中美史綱[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項立嶺.中美關系全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資中筠.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fā)展:1945~1950[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等.
[2]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外債檔案史料(第2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413.
[3]潘國琪.論戰(zhàn)后國民政府的“美債”與“美援”[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43-147.
[4]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外債檔案史料(第11卷)[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795-798.
[5]蒲立德抵滬澳名記者芮雜特抵京[N].申報,1947-07-25(1).
[6]美記者團一行,明日晉京觀光,吳市長昨設宴洗塵[N].申報,1947-07-26(1).
[7]蒲立德抵京,另批記者團返抵滬[N].申報,1947-07-29(1).
[8]蒲立德來滬,轉(zhuǎn)赴華北旅行[N].申報,1947-08-06(1).
[9]蒲立德.向美國人民報告中國[J].生活,1947,23(15).(A Report to American People on China,Life,Vol.23,No.15)。中文版參見《大公報》(上海),1947-10-12.
[10]陶文釗.美國對華政策辯論與1948年《援華法》[J].近代史研究,1988,(3):234-253.
[11]蒲立德的讜論[N].中央日報周刊,1947,1(12):3.
[12]蒲立特緊急援華建議,中美輿論極重視,我歡迎麥帥任軍事顧問[N].申報,1947-10-12(1).
[13]儲安平.評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訪華報告[N].觀察,第三卷第九期,1947-10-15:3-5.
[14]對美人援華言論,我應持冷靜態(tài)度,奚玉書評蒲立特建議[N].申報,1947-10-13(1).
[15]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M].北京:中國書局,1997:752.
[16]馬歇爾國務卿向國會的建議[M].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一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411.
[17]蒲立德《訪華觀感》的空氣[N].大公報(上海),1947-10-13.
[18]美眾議員柯爾談話贊成蒲立特之建議[N].申報,1947-10-18(2).
[19] 蒲立德和他的“援華方案”[J].世界月刊,1947,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