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會仙,蘭紹清
(1.昌寧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昌寧 678100;2.昌寧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昌寧 678100)
昌寧縣是典型的山區(qū)農業(yè)縣,65%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水稻生長季節(jié)6~9月份,在此期間相對濕度達90%,是典型的低溫多雨寡日照氣候,導致稻瘟病發(fā)生頻繁。病害的發(fā)生與流行與當年氣候有關,危害程度因品種、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年份造成減產5%左右,嚴重發(fā)生年份造成減產10%~30%,部分嚴重田塊導致絕收。
由于昌寧地處低緯、高原,素有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的特殊立體氣候,故具有稻瘟病病菌小種多的特點,導致昌寧稻瘟病具有常發(fā)性。據植保站調查統(tǒng)計,歷年全縣溫涼區(qū)種植水稻4333.33hm2,發(fā)生稻瘟病的2000hm2左右,占溫涼區(qū)稻谷面積的46.1%,加之農戶預防及防治措施方法不力,農事活動的差異,導致重病田、塘、點達233.33hm2,占溫涼區(qū)稻谷面積的5.3%。
1)發(fā)病早。據縣植保植檢站的監(jiān)測結果,2010年5月29日大田始見中心病團,2011年6月18日,大田始見發(fā)病中心,2012年6月7日大田始見發(fā)病中心。
2)來勢猛。據調查結果,在6月中旬發(fā)現中心病團后,面上大田病田率和病葉率迅速上升,7月5日調查,2010年葉瘟病田率達17.6%,病葉率達14.6%,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面積達266.67hm2;2011年葉瘟病田率達24%,病葉率為19.1%,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達313.33hm2;2012年葉瘟發(fā)病田塊達28.9%,病葉率為18.5%,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為393.33hm2。
3)發(fā)病輕重與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據縣植保站的調查,目前昌寧溫涼稻作區(qū)所種植的水稻品種都有稻瘟病發(fā)生,香粳834-1、昌粳9號、昌粳10號等品種發(fā)病始期晚,發(fā)病輕,而楚粳26號、楚粳28號、楚粳29號、云粳17號等品種發(fā)病早而重,昌粳8號如預防措施不到位穗瘟較重,對產量影響較大。
在栽插品種和栽培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稻瘟病的發(fā)生輕重取決于當年的氣候條件,降雨量和日照時數是影響稻瘟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長時間的陰雨連綿,日照不足,稻株生長嫩弱,抗病能力減弱,易發(fā)生稻瘟病。在水稻生長的5~9月份,降雨量較大,2011年為1069.5mm,2012年為1050.9mm。多年來,5~9月份相對濕度都在90%以上,陰雨寡日照持續(xù)時間長,有利于稻瘟病病菌的侵染和傳播,為病害的流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
稻瘟病在昌寧水稻生產上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災害病,各類型品種隨氣候變化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病,菌原的主要來源一是農戶常規(guī)稻自留種,種子帶菌。二是收割機收獲的稻田稻草大量殘留田中,病殘體帶菌,為大田葉瘟發(fā)生帶來了充足的菌原。
目前昌寧溫涼稻作區(qū)生產上表現抗性較差的有楚粳26號、楚粳27號、楚粳28號、云粳 17號等品種,這類品種種植年限長,品種抗性逐步喪失,表現為發(fā)病早,病葉率、病穗率和病情指數高,對產量影響大;而昌粳8號、昌粳9號、昌粳12號、昌粳13號、香粳834-1等品種抗性較強,表現為發(fā)病晚,病葉率、病穗率和病情指數低,危害輕;另外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時期對稻瘟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在秧床4葉期、大田分蘗盛期此時由于稻株群體達到最大限度,棵間濕度大,蔭蔽,紫外光線不易透射,稻株體內的氮素量多,葉色濃綠,抗病力弱而造成苗瘟和葉瘟發(fā)生流行。而在孕穗末破肚至抽穗后10d,穗及穗軸外露,幼穗抗逆力差,病菌易侵入,易發(fā)生穗頸瘟。
土壤溫度低有利于稻瘟病發(fā)生,長期深灌或冷水(井水)、污水灌溉,偏施氮肥造成稻株貪青徒長,葉色濃綠,組織柔軟,稻葉細胞組織變薄,葉片硅化程度降低,葉肉可溶性氮增加,抗病能力下降,株間通透光差,易導致病菌的侵入、擴展和蔓延而誘發(fā)稻瘟病。昌寧縣到目前已100%實行旱育秧,30d秧齡的秧苗白根數在15~20條,苗高13~15cm,莖基寬 0.25~0.3cm,單株帶蘗 1.5~2 個,秧苗素質較好。移栽時基肥畝用農家肥1500kg,氮、磷、鉀比例為 15∶15∶15 的復合肥 30kg,移栽后 5~10d畝用10kg尿素追施分蘗肥,促早生快發(fā),由于人為栽培目的導致秧苗發(fā)棵猛封行早,葉片嫩,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加重了葉瘟的發(fā)病程度。還有部分農戶穗肥施用不當而引起穗頸稻瘟的發(fā)生。
防治稻瘟病應選用高產抗病良種,加強肥水管理,實行保健栽培,消滅初次侵染源,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并在關鍵時期及時采用藥劑防治等綜合措施。
因地制宜選用2~3個適合當地種植的抗病品種,及時做好品種更新,合理搭配品種,避免品種單一化,淘汰多年種植的傳統(tǒng)退化品種。
在病草病谷上越冬的病菌是發(fā)病的初次侵染源,應及時清理和燒毀病殘體,病稻草墊圈的應充分腐熟后施用;種子處理做到浸種選藥正確,徹底浸種消毒,殺死種子上所帶病菌??捎?0%浸種靈乳油 5000~6000倍液浸種 3d,10mL可浸種 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鮮胺乳油 1袋(10mL)對水 40~50kg配成藥液,浸種 60kg,視溫度浸 3~5d,每天攪動 1~2次,一浸到底。
根據水稻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水平科學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不能偏施氮肥,增施硅肥。水稻生長過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較弱的3個險期落黃。適度排水曬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發(fā),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黃;使莖葉老健,增強抗病能力。
栽插時應根據種植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水平來確定栽插密度,株距13.3~16.6cm,行距23.3~30.0cm,畝栽1.8萬~2.2萬叢。分蘗達到30萬左右及時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改善田間通透條件,使植株生長健壯,抑制病菌的生長蔓延。
遵循“重在預防,早抓葉瘟,狠治穗瘟”的原則。重點應抓移栽前噴施“送嫁藥”,大田防葉瘟減少穗瘟病源基數,孕穗末期和抽穗始期用高效農藥預防穗瘟。水稻旱育移栽后發(fā)棵快,易感葉瘟,為確保安全,移栽前3~5d必須噴“送嫁藥”,每畝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20~30g,對水50kg均勻噴霧,以推遲大田發(fā)病時間。大田期葉瘟畝用40%富士一號乳油60mL或40%硫磺懸浮劑150~200mL對水均勻噴霧防治,病重田塊隔7~10d噴一次,連續(xù)噴2~3次,可有效減少穗瘟病源基數。凡發(fā)生葉瘟、感病品種和常年發(fā)病的田塊,在水稻破肚期畝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30g對水噴霧防穗瘟,長勢旺及感病品種在水稻齊穗后再噴一次,防枝梗瘟和谷粒瘟。在藥劑防治過程中,噴撒農藥時要求做到“五準”:一是病蟲診斷要準。二是用藥要準,對癥下藥。三是藥液配對要準,按說明書劑量要求配藥。四是面積要準,以便準確用量。五是時間要準,把握病害發(fā)生的時期及時用藥,噴藥時間一般選擇15:00以后噴藥,早上葉片有露水不宜噴藥,中午日照強,藥液揮發(fā)快,不宜噴藥。若噴藥后8h內降雨,藥液被沖洗,等雨后天晴還應補噴,或加入優(yōu)質的增效劑,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