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炬明
有些水不經(jīng)意間消失了,你沒看見,事實上你看見了也沒有辦法將其挽留住,只能在記憶中或者夢境里回想它往日風(fēng)情萬種的模樣。此刻,我就有著這樣深刻的感受。
生我養(yǎng)我的西崗是華北平原上一個普普通通的鄉(xiāng)村,若說還有點可以讓人稱道的,便是一套祖?zhèn)鞯那迩∧觊g的馮氏族譜,綿紙已經(jīng)發(fā)黃,但紙上娟秀的小楷依然鮮活如初,包括它的墨色,當(dāng)然也包括它的記述。它使得我知曉了西崗為什么稱為西崗,因為放眼四野,平闊而坦蕩,除卻村東淇河大堤外,連一處微小的突起都沒有。是我的七世祖馮清,字西崗,在元朝正德八年中了進士,誥封中憲大夫,為官江蘇邳洲,告老還鄉(xiāng)后熱衷鄉(xiāng)間事理,尊稱久之,遂演繹為一村之名。
繞了這么大一個彎,就是想更真實地說明,我的記憶確切是在一個平原村落上展開的,盡管它現(xiàn)在已被升級為鎮(zhèn),似乎摸著了城市的邊框,但那又怎樣呢,原來的那些水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無論是晨光熹微的清早,還是月色朦朧的夜晚,我都曾真切觸及到它們的靈動和玄秘,有水汽飄蕩,有漣漪展露,即使它們成為冰,那也是一種堅實的存在。
眼下只有用文字來編制它們啦。
先說說西邊的水,由兩個水塘構(gòu)成,一個叫三角坑,顧名思義它呈三角形,緊貼著由村子到縣城的沙石公路,畝把大小,雖然村人偏愛用來漚青麻,但是水還算清澈,于是成了村人洗衣涮被的好去處,總見坑邊女人成堆,棒槌亂舞,水花四濺。這里是小道消息的發(fā)源地,哪家媳婦孝順,哪家媳婦勤謹(jǐn),便被毫無遮攔地四處傳揚。通過對所洗衣物的對比,還可以辨識出東家日子殷實,西家過得緊湊。夏天孩子們常到這里來洗澡,水深恰到好處,可以游泳,還可以憋氣撒歡扎猛子,洗得嘴唇發(fā)紫時,便在坑邊爬滿抓地秧葛巴草的土埂上曬太陽??舆叺呐艘姸嘧R廣,喜歡就事論事,評判著誰家小子的厲害,將來一準(zhǔn)迎娶個俊俏模樣的花滴滴。有風(fēng)吹過,讓看似平靜的水也忍不住加入到熱烈而有趣的探討中。另一個叫簸箕坑,顯然也是依其自然形態(tài)而命名,其間的水時斷時續(xù),依季節(jié)性情顯達。因簸箕坑距離村子較遠些,處在莊稼地的圍攏之中,坑邊又野長著諸多的黃白茅草,或明或暗的風(fēng)吹過,便時常顯現(xiàn)出幾分森嚴(yán)的神秘感,坑邊的濕泥極細,仿佛過了篩子,水也清澈見底,再朝中心,水色就變成讓人發(fā)怵的藏藍色,揮臂拋塊石頭或磚瓦,響聲深悶,激起的水頭速疾平復(fù)。簸箕坑的水究竟有多深,沒有人能說個精確。前街的麻四仗著有幾分好水性,偏要充大,結(jié)果下坑后沒有撲通幾下就不見了影子。他娘為此哭傷了眼,臨死兩只眼睛都是紅脹脹的。也有人說,簸箕坑的水并不太深,是底層的泥黏性太大。說說也就罷了,有麻四在先,終究誰也不敢親自求證。
南邊的水也有兩處可說,且兩處截然不同。南坑是村人持續(xù)起土脫坯墊院形成的,面積不大,卻四周陡壁,坑中之水多是接的天雨和地下泉眼,竟不知何以生養(yǎng)出眾多的魚來,魚也不是什么名貴品種,以灰黑、長胡子的鯰魚居多,間夾有金黃色的三槍魚。記得有一次,村里的人發(fā)邪威,來了一次竭澤而漁,但見坑里人頭攢動,腿肚成林,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我也加入其中,可謂手到擒來,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捉了滿滿的一桶。然而將魚弄回家去,等待要拾掇起來,又覺得極為麻煩,就毫不吝惜地送給了左鄰右舍。那幾天,整個村子都被濃濃的魚腥氣包圍著。再就是反修渠了,它是為了灌溉榆村底、西大坡等地而由淇河引過來的水,為此還在經(jīng)過的道路上修筑了幾個翻水洞。這些洞一時成了孩子們比試勇氣膽量和潛水功夫的實驗場。說是引水澆地,因渠道傍著村子,不少人就近水樓臺先得益,用渠水澆起自留地來。自留地多種的是蘿卜白菜,用臉盆或用柳斗取上來的水量不大,那水頭緩緩入了干旱的土地,弄出窸窸窣窣的聲響,有著戀人重逢耳鬢廝磨般的溫情。第二天,澆過的地果然有了新氣勢,原本耷拉著的葉片全支棱棱的,紅蘿卜紅得透亮,圓白菜鼓囊囊的。偶爾在渠水中也會逮到魚。都說是因為排灌站的提水泵管口粗,將魚從淇河里吸了上來。有魚無魚倒屬次要,關(guān)鍵是渠水繞村而過,構(gòu)成了一道亮麗而嫵媚的景致。
北邊的是個老坑,連村子里年歲最長的憨爺都說不清楚它的由來。它鑲嵌在馮氏祠堂的前邊,后來祠堂改為小學(xué),就成了學(xué)生們歡樂的天堂。一直以來,人們在老坑沒有發(fā)現(xiàn)過魚的蹤跡,只見到無數(shù)個樹的倒影,其中有小葉楊、黑槐、枸桃、香椿、苦楝。還有一種樹不得不說,就是合歡樹,當(dāng)她粉紅色的花朵絮語般落入水中時,整個水面都被洇染了,鍍滿了晚霞似的燦爛。這讓老坑有了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后來有心細的人還是發(fā)現(xiàn)了老坑不是沒有魚,是這些魚性情狡黠,輕易不肯顯露真面目,而且從它所偶爾驚動生發(fā)出的水痕判斷,還足夠大。于是用拉網(wǎng)排查,真的就捉到一條大魚,通體呈粉紅色。從網(wǎng)里被取出來,還不停地掙扎,三兩個大男人好一陣手忙腳亂,才制服了它。它的鱗甲有兩分硬幣大小,彈性極佳,像金屬片一樣,扭成圓圈狀也不會被折斷。不少學(xué)生搶來后作了書簽。
終于該說到東邊的水啦,它是大水,是活水,叫淇河、響河、東山河,穿越太行的崇山峻嶺,進入華北平原后匯入衛(wèi)河再入海河。淇河被稱為北方的漓江,是華北地區(qū)唯一沒有被污染的河,透明度達到2.03米,經(jīng)常是深水靜流,偶爾洪浪滾滾。站在河邊,看河中的苲草,哪怕是一片細長葉子曼妙的浮動,也能讓人看得心醉神迷,看水中的魚,更是讓人有著壓抑不住的驚喜,60多種魚類,無論是名貴的雙背鯽魚、斑鱖、鰻鱺、烏鱧,還是銀飄、麥穗、棒花等小雜魚,生長在這樣清澈的水里真是有福啦!淇河流了幾千年都不顯老,還在精神抖擻地歌唱著,詩意地自在著。但這些年淇河變得有點瘦弱了,一些地段水面不過一米,水深不及腳踝,輕輕一跳,就由河西到了河?xùn)|,讓《詩經(jīng)》中記載的詩句變作一陣心跳捂進了土里。2007年深秋,我回老家看望重病康復(fù)中的父親,父親提出去河里逮魚,我勉強答應(yīng)了。父親逮魚的網(wǎng)極其簡陋,用一塊窗紗和幾截鐵絲裹包而成,由于拋進坑里時用力過猛,牽繩脫手了。父親的臉平靜而安詳,說不要了,值不了幾個錢。但我知道這是他的樂趣,便不顧寒冷,脫了衣服跳進水中,將它打撈上來。在入水的那一刻,我感到周身光滑,特意可著勁兒喝了兩口水,它們像酒一樣讓我五臟六腑熱辣起來。我就是一條魚,哪怕此地還殘存一滴水,我也絕不會游離開去。
這些水是怎么消失的,它們還會回來嗎?如何才能回來,什么時候回來?我時常仰望著天空癡癡地?zé)o聲地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