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玉
(遼寧省阜新市中醫(yī)醫(yī)院,阜新123000)
肺源性心臟病 (cor pulmonale,簡稱肺心病)是指由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病變引起的肺血管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繼而右心室結構或 (和)功能改變的疾?。?]。該病發(fā)病率較高。根據疾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兩類。本文主要討論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筆者選取了我院收治的肺心病急性期1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90例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進行治療,并與同期90例單純使用西藥患者進行對照,現(xiàn)將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臨床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肺心病急性期患者180例,男92例,女88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為 (62.8±7.4)歲。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90例和對照組90例。對照組男48例,女42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為 (62.6±7.7)歲。治療組男46例,女44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為 (62.94~7.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 (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年全國肺心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2],共180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給予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積極處理并發(fā)癥。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內服方:紫蘇子、地龍、丹參各15g,杏仁10g,葶藶子15g,半夏10g,人參、桃仁、當歸各10g,紅花15g,黃芪30g,白芥子10g。兼外感去黃芪、人參;偏寒型加麻黃10g,桂枝10g,防風10g;偏熱型加桑白皮25g,黃芩15g,大貝15g,生石膏30g(先煎);偏肺腎氣 (陽)虛,見咳嗽氣短,活動后加重,聲低氣怯,心悸明顯,加附子9g(先煎),五味子15g,胡桃肉15g;偏陽虛水泛,見面部及下肢浮腫,心悸,氣短不能平臥,尿少,口唇紫紺者加炮附子9g(先煎),茯苓15g,白術10g,車前子15g(包煎);兼痰濁閉竅,見意識朦朧,神昏譫語,甚至昏迷者加膽南星10g,石菖蒲15g,竹茹12g,枳實9g,送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兼熱瘀傷絡,見皮膚黏膜瘀斑或咯血、便血,舌紫絳者加生地黃30g,赤芍20g,牡丹皮15g,水牛角30g(先煎),十灰散10g(包煎),煅龍骨、煅牡蠣各30g,野山參10g(另煎頻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兩組均治療2周。1劑/天。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心肺功能改善達二級,實驗室檢查顯示正常;有效: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心肺功能改善達一級,實驗室檢查顯示有所好轉;無效:主要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治愈有效率= (顯效數+有效數)/總病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所有研究資料均采用SP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s),數據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治療組90例,顯效62例,有效20例,無效8例,治療有效率為91.11%;對照組90例,顯效34例,有效26例,無效30例,治療有效率為66.67%。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 (P<0.05)。
近年來,隨著人均壽命延長,肺心病發(fā)病率日益增加,急性發(fā)作期病情危重。西醫(yī)認為肺心病主要以支氣管病變、肺泡病變、肺血管病變和心臟病變?yōu)橹饕±碜兓?,以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為主要并發(fā)癥。在急性期治療中,主要通過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心力衰竭、糾正缺氧、糾正酸堿平衡等方法。中醫(yī)認為肺心病屬于 “喘證”、 “肺脹”、 “痰飲”范疇,有類似 “哮證”的 “夙根”之說[3]。多因肺病沉疴導致臟腑一系列功能失調引起,此病病變在肺,日久累及心、脾和腎;其病機為肺失宣肅,脾失轉輸,腎失蒸化,三焦氣化失司,水道不通,則水液停驟,為痰為飲,肺虛治節(jié)失職,不能輔佐心以運行血脈,脈絡瘀阻,進而心腎陽衰,嚴重者最終導致陽脫陰竭;其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多以標實為急。病理因素主要與痰、熱、瘀、虛有關。目前,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肺心病的主要趨勢。在治療中應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針對性采取清熱、化痰、溫陽、利水、補脾、益氣、固腎等方法。肺心病為高凝性、血栓性疾病。因此在治療本病時,特別重視活血化瘀,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環(huán)。中藥方中紫蘇子、白芥子、杏仁、葶藶子、半夏化痰降氣平喘;地龍、丹參、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黃芪、人參益氣健脾利水。藥理學研究表明紫蘇子、白芥子均有明顯的祛痰和平喘作用,對肺動脈高壓有明顯降壓作用,同時可使循環(huán)阻力降低;葶藶子具有強心苷作用;丹參、地龍、桃仁、紅花、當歸能改善心臟及其他器官微循環(huán)障礙,擴張血管,解除紅細胞及血小板聚集;黃芪、人參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微循環(huán)及缺氧,提高心排血量,降低血黏度。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 ,改善心臟功能,減輕組織水腫[4],可有效提高臨床有效率。全方以化痰降氣平喘、益氣活血化瘀為治法,標本兼治,切中病機,如此中西醫(yī)并用,故而取得較好療效。本研究表明,通過對肺心病急性期180例患者分別應用單純西藥治療和中西醫(yī)結合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在臨床療效的比較上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的患者,二者聯(lián)合治療肺心病,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療效,提高治療有效率。合理而有效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心病急性期是提高療效的主要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8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42.
[2]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S].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5-116.
[3]顧峰,宋佳.辨治肺心病經驗介紹[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7,28(3):24.
[4]成玉,張曉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肺動脈高壓32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7,26(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