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江陰華西實驗學校 朱靜江
92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在給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生講課時,部分學生在現(xiàn)場趴著睡覺。這對于一個如此高齡卻依然站立授課的教師是一種打擊,也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我們難道不應該有所反思和醒悟嗎?
我想,僅僅出于對人的理解和尊重,我們也不應該如此明目張膽地打擊一個如此高齡的老人。更何況,他是在用燃燒生命余熱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著知識和真理。因而,從這些“臥倒”的學生身上,我覺察到了一種遺憾與缺失。究竟缺失了什么呢?
責任感的喪失。如果一個大學生不能做到起碼的尊重他人,而且對自身教養(yǎng)和修為有所裨益的活動也如此熟視無睹,可想而知,其精神世界是十分“干癟”的,至少該有的責任與擔當是嚴重缺失的。細想一下,大學生之于整個社會意味著什么?是發(fā)展社會、強大民族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顯然,“這部分”不會是整個社會的全部寫照,但是,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對責任的疏忽和漠視,最起碼的是我們沒有看到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和自查自糾不足的良好行為,這應該是為人最根本的素養(yǎng)問題。
尊嚴的缺失。這里所談的“尊嚴”,既有做人的尊嚴,也有國家與民族的尊嚴。此話怎講?對于人的尊嚴,就是個人的權利得到尊重。顯而易見的是,吳院士在講課過程中受到了一部分學生的“挑釁”,顏面上是有所損失的。但是,這些學生的行為恰恰說明了一點:自己在他人面前是有失禮節(jié)的,甚至是殘缺了做人的尊嚴的。當然,我不清楚現(xiàn)場到底有沒有外國友人,如果真有的話,那么,這種恥辱可能就要走出國門了。而國家與民族的尊嚴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和牽連?;蛟S,這有點小題大做了,但是,從課堂走向國際舞臺的那些人中,不正是有人做了“拖后腿”的事,才招致國外的厭惡與鄙夷嗎?這至少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得到尊重和接納。
使命感的流失。剛才提到一點,大學生是祖國走向強大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那么,什么樣的大學生才能擔此重任呢?顯然,光靠“睡睡覺”“聊聊天”是肯定不行的,關鍵還是在于思想和行為。如果一個人在內(nèi)心深處播下了一顆信念的種子,并在不斷的追尋中用汗水和精神去澆灌它,使其克服種種困難與曲折,那么,它最終一定能開出芬芳的花朵,綻放奪目的光彩。而這成功的背后需要什么?除了方向和力量外,還需要內(nèi)驅力。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內(nèi)驅力很可能就是一種使命感,一種發(fā)展自我,具有民族意識的使命感。也只有當我們的大學生都從“睡夢”中醒來,并邁開堅實的腳步,用詩一般的夢,夢一般的詩來激勵自我,驅趕自我的時候,我們的腳印才會更為清晰,而腳步也才能變得輕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