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珍
(青島市市南區(qū)實驗小學,山東 青島 266071)
寧靜的音樂如高山流水,傾訴內心的祥和,是平靜的心靈體現(xiàn),而歡快的音樂就像活躍的心臟跳動,充滿熱情,表達強烈的生命力。音樂取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提升與凝練,音樂能照亮生活,生活又能感悟音樂。所以說,音樂與生活密不可分,而音樂教學將音樂與生活結合起來,能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音樂在實踐中的應用。值此,以生活化教學為理念,以小學四年級的《友誼的回聲》為案例進行生活化教學分析。
這是一堂四年級三班的音樂課,上課的內容是學唱新歌《友誼的回聲》。歌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樂段是一個由三個樂句組成的樂段。第一樂句由低音區(qū)開始,旋律層層上升又緩緩落下,仿佛是視線隨著景物而在移動,音樂富有動感。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采用了切分節(jié)奏,通過由低向高的旋律進行,發(fā)出了越來越熱情的呼喊,第三樂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題,表現(xiàn)了孩子們不僅是在向大自然發(fā)出呼喚,更是對友誼的熾熱的追求。第二樂段音樂轉為平穩(wěn),表現(xiàn)了對友誼的贊美,前一樂段末句在這里再現(xiàn),突出了“對友誼的贊美、珍惜和追求,以及友誼是美好的”這一主題。在課前收集了大量的有關友誼的歌曲和適合孩子心理和年齡特點的歌曲和視頻,以備個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用。
首先,本節(jié)課的組織教學,我以歌曲的伴奏音樂作為背景,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有秩序地走進了音樂教室。接著,邀請學生和我一起進行有趣的聲音游戲,孩子們好奇而又迫不及待的問著我游戲的內容。于是,我們的反方向動作游戲和反向聲音練習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著,就在孩子們愉快的游戲中意猶未盡的時候,我急問孩子們,誰喜歡看動畫片?這個時候,他們又在靜靜地等待著下一個好奇的期待中,我播放的片名是兩分鐘左右的《愛的回聲》片斷。描述的是一個小朋友在大山中偶然發(fā)現(xiàn)山谷里發(fā)出的聲音和他發(fā)出的聲音一樣,他非常生氣,說出了很多“我打你”的聲音,于是他哭著回去跟媽媽說了他遇到的問題。后來,孩子的媽媽就對他說,如果你對著大山喊‘我愛你’他就會對你說我愛你。于是,孩子站在大山上收獲了很多的‘我愛你’。看罷,學生們會心地笑了,我也在無數(shù)個‘我愛你’的回聲中與同學們一起幸福著。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為歌曲的教學作鋪墊而設計的,雖然簡短,但它蘊含了三個作用。首先,作品的背景音樂,放松了學生的情緒,創(chuàng)造了音樂氛圍;第二,反向運動,和聲音反向對比,一來解決了新學歌曲中的強弱對比這一難點,二來作為常規(guī)教學中的豎笛練習中的難點,卻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進行了實踐與消化,而且,學生為了取得比賽勝利,動作和氣息的控制做得非常用心。作為四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豎笛吹奏過程中的聲音控制能力,一直是一個有待于突破的難點,透過這些趣味而又是基礎性的技能技巧練習,使學生能夠逐步的認識到在整個班級人人參與的情況下,美妙的聲音需要我們每個人必須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避免了在吹奏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比聲音大的“喇叭音”現(xiàn)象。當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嘗試中,體驗到了豎笛“音控”技巧在表現(xiàn)音樂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時,今后不管什么時候出現(xiàn)合作時,他們的聲音合作意識也就初見成效了?,F(xiàn)在,不管什么時候進行吹奏練習,學生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意識的控制著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盡可能的避免一些尖銳聲音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這樣,既防止了聲音過大過尖對學生稚嫩的小耳朵的損害,也體現(xiàn)出了樂音帶給孩子們的聲音魅力。第三,簡短的視頻欣賞,即解決了歌曲中的力度對比與應用,又為歌曲中蘊含的知識做了鋪墊與解答。因此,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既有趣又有效。
順利的開場,教學也就自然的進入到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交流關于片中的內涵是什么,當然,這樣的小主題難不倒四年級的的學生,學生們侃侃而談。于是,我就問他們:還有一首歌也是關于友誼的,作品的作者向我們訴說著什么呢?欣賞完歌曲,孩子們各抒己見,有聲有色。有趣的是,有的學生在欣賞完歌曲的第一遍后,將歌曲部分中的回聲模仿的惟妙惟肖,有的同學說出了自己喜歡的樂句以及對作品的第一印象,有的找出了自己認為比較難掌握的樂句。這樣,學生所講的這幾個層次,恰恰是我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于是,我就問學生:你們認為這首歌曲想從哪里學起呢?也就是說,下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是在邊討論邊練習的過程中進行的。
有了前面的鋪墊,這個環(huán)節(jié)已經過渡到了對歌曲主題的互動學習實踐中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對話式教學,也就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如果是孩子們共同喜歡的樂句我們就先唱起來,如果是有困難的樂句我們就一起學起來,這些來源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又能自行解決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看起來只起到了一個導與銜接的作用,但在這個學習方法的探究中,我是把學生在學習歌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難點分化。也就是將作品分化為樂段、將樂段分化為樂句,如果還出現(xiàn)學習上的盲點,我將和孩子們一起繼續(xù)分化成小節(jié)、甚至是單音。接下來,我們在攻破了那些暫時的小障礙前提下,再進行作品連接,回歸到完整的作品中來。經過這個反復的過程嘗試,學生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有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想而知,接下來的學習與自主創(chuàng)作,同學們就會把作品中的主題內容內化為內心里的美感體現(xiàn),這種分化難點的學習方法,分化的不僅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還會將這種方法遷移到同學們逐步獨立面對音樂作品的學習中去,當某一個作品在不經意間被自己突破的同時,那種快樂不僅會逐步演化成一種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還會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原來我也是很棒的。
任何一個作品的演唱,都是在進行著不同的二次創(chuàng)作,對學生演唱的歌曲也是如此,學唱只是演繹作品的一個點,而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把對作品的理解化作內心的一種情感將其釋放給聽眾,這才是更重要的。
在《友誼的回聲》這首歌曲的演唱情緒提升過程中,我對學生說,下面這段音樂是老師專門為你們準備的,想不想看?學生好奇地說,想。(這是我專門為這個班的孩子們制作的課件,素材就是運用孩子們日常學習和活動中的照片,這些選取的照片都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孩子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加之配以《友誼的回聲》的伴奏音樂,會喚起孩子們對友誼的美好回憶。音樂柔美、和諧、耐人尋味。別看孩子們在平常大大咧咧不在意,當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xiàn)在課堂上時,有的孩子在歡呼、有的孩子在回憶、有的孩子在思考)當課件播放完畢,教室里突然靜了下來。我問孩子們,你現(xiàn)在最想的是什么時,孩子們說再看一遍。當然,這也是我預先設計的效果,當?shù)诙榈恼n件音樂再次響起時,在歌詞與畫面的帶動下,孩子們深情的跟著唱了起來……可想而知,孩子們展示出的聲音,是真誠而美好的。
音樂教學只有體現(xiàn)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引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音樂、熱愛音樂的美好情感。在學生升華歌曲情感的過程中,我先播放配有體現(xiàn)孩子們友誼的生活照片課件,旨在喚起孩子們生活中對自身美好友誼的回憶。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每個人大腦里都有一個圖式,只有這個圖式被激活時,才能建構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對課件的設計,就是旨在激活孩子們大腦中已有的“能表現(xiàn)孩子們之間美好友誼”的生活圖式,喚起他們對友誼的向往,激發(fā)對友誼的回憶和贊美之情。情感激發(fā)出來之后,此時,孩子們就會對歌曲進行“同化”,既而產生美好的情感。這時再讓孩子們來唱,孩子們就會對歌曲產生情感的共鳴,深情地唱出歌曲中的美好情感,收到意想不到的演唱效果。在演唱中真正做到唱準、唱美、唱出美好情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生發(fā)對音樂的熱愛之情,產生熱愛音樂的興趣,達到“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目的。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愉快結束,延續(xù)美。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將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進行了利用,我想,越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素材,越能在孩子們心中產生某種情感震撼,就像以上的課堂過程中的敘述。如果我們用大道理講給學生,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產生情感的共鳴,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其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出已有的生活情感,就會起到潤物無聲的奇特效果,它表現(xiàn)的內涵就是:原來你喊出的聲音是可愛的,那么你的回聲也是可愛的,就像同學間的友誼一樣,如果你付出的是真誠、友好,那么同學回報你的就像回聲一樣,是真誠、友好的,所以,學生借助《友誼的回聲》這首歌,也能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因為在本節(jié)課的尾聲我又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叫心靈的呼喚:當唱到歌曲中的大山的回聲時,你可以改編歌詞,把“噢”,改成“你好”,而且,每唱到這里,你可以用眼睛找一找,比一比,你有多少好朋友?記得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唱了一遍又遍,甚至不愿意下課。因為,唱得次數(shù)越多,好朋友越多,得到好朋友的祝福就越多。最后,孩子們在戀戀不舍的、即便是走到音樂教室的走廊上,還在小聲的、美美地哼唱著。
音樂教學素養(yǎng)不僅要求音樂教師具有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和多變的音樂教學手段,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來選擇以學生為本的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