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青
(江蘇金堰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225500)
隨著工程施工技術的發(fā)展,需要在濱海、湖沼、谷地、河灘等地開發(fā)建設。在各種軟土中修建建筑物,首先要解決的是軟土地基問題。軟土地基主要是由粘土和粉土等細微顆粒含量的松土、空隙率的有機質土、泥炭或松散砂土等土層構成。相對來說,軟土地基的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構造物穩(wěn)定性差且容易發(fā)生沉降,從而導致上層路基或建筑物不平整、開裂,造成大量的經(jīng)濟損失和資源浪費。因此,提高軟土地基的處理技術是工程界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水泥深層攪拌法是用于加固飽和軟粘土地基的一種較新的方法,它是利用水泥等作為固化劑的主劑,通過特制的深層攪拌機械,在地基深處就地與軟土強制攪拌,利用固化劑和軟土之間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映,最終使軟土硬結成抗壓強度比原狀土高得多,并具有整體性、水穩(wěn)定性和一定強度的優(yōu)質復合地基,從而提高地基承載力,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最終達到設計和使用要求。
由于水泥深層攪拌法加固地基具有施工工期短、施工簡單、材料來源廣、造價低和加固效果明顯等特點,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我國以來,被廣泛地應用于公路、水利、港口碼頭、機場等建設工程的軟土地基加固。
泰州市沿江地區(qū)位于長江北岸,是典型的長江漫灘地區(qū),地勢平坦低洼,軟土分布廣泛。根據(jù)地質勘測成果表明,本地區(qū)地下水水質良好,軟土為淤泥質亞粘土及粘土,飽和,呈流塑狀,高壓縮性,高孔隙比,厚度較大,呈層狀分布,層厚1.5~9.0m不等,最大達22m。
近年來泰州在沿江地區(qū)陸續(xù)新建了一批公路工程項目,對深、厚軟土地基的處理廣泛采用了水泥深層攪拌樁技術。一般來說,當軟基處理深度大于15m,均采用深層攪拌樁,樁徑一般為50cm,呈梅花型布置,樁心間距根據(jù)置換率不同介于1.0~1.5m之間不等,水泥土無側限抗壓強度設計值≥1.5MPa。
深層攪拌樁是隱蔽工程,質量管理難度很大,其質量控制應貫穿在施工的全過程。施工單位在開工前,應根據(jù)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和攪拌樁的設計資料,在原投標文件的基礎上,編制更為詳細具體的施工組織設計,在質量控制、安全保障、工期、人員、設備、材料等方面提出完整的實施計劃和措施。
2.1.1 設備要求
進場后,應對施工機械設備配套情況、完好率情況等進行檢查,認真核查樁機的技術性能,確保所用機型能滿足施工要求。施工機械動力應大于45kW,鉆頭葉片三層,每層兩片,上下層間距300mm,水平兩片葉片夾角30度,每片葉片寬100mm,并應配有電腦記錄和打印噴漿量設備。
2.1.2 材料要求
水泥深層攪拌樁采用32.5級及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使用前,承包人將水泥的樣品送中心試驗室(主要檢驗水泥標號、凝結時間、安定性等)或監(jiān)理工程師指定的試驗室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
2.1.3 技術準備
施工人員必須熟悉設計圖紙、技術規(guī)范、施工方案、工藝要求等。按要求在室內進行配比試驗,確定滿足設計要求的最佳水灰比、水泥摻入量。應做好測量放樣工作,繪制出水泥攪拌樁平面布置圖,標出醒目標志以利查找。
2.1.4 場地準備
施工段落在清表后應將場地整平。當?shù)鼗韺佑杏倌嗷蜍浫鯇訒r,應清淤后回填。場地應做好排水坡,挖設排水溝,保證場外不積水。
2.1.5 室內配方試驗
實際使用的噴漿量必須通過室內配合比試驗確定,根據(jù)土樣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的不同,應做不同配合比的試驗,確定最佳噴漿量。噴漿量在室內試驗的基礎上,每米提高水泥用量5kg,并控制最小水泥用量≥50kg/m。
2.1.6 工藝性試樁
為確定各種技術參數(shù),按首件工程認可制要求進行工藝性試樁,攪噴樁成樁工藝試驗由施工單位進行,監(jiān)理全過程旁站。試樁結束后由施工方對試樁進行總結,作出“濕噴成樁工藝的試驗總結報告”(包含工程名稱、參加試樁人員、工藝流程、施工參數(shù)等內容),上報監(jiān)理組,批準后方可進行大面積施工。同時將取得的施工參數(shù)掛牌標明在機架上,以便執(zhí)行及檢查。
成樁試驗應達到下列目標:(1)檢驗室內試驗的水泥土的配合比,是否適用于現(xiàn)場。(2)滿足設計水泥用量的各種技術參數(shù),如鉆進速度、提升速度、攪拌速度、噴漿壓力、單位時間輸漿量等。(3)檢驗樁身的無側限抗壓強度(28d)是否滿足設計要求。(4)檢驗加固劑分布的均勻性和有效加固長度能否符合設計規(guī)定。(5)掌握下鉆和提升的阻力情況,選擇合理的技術措施。
水泥深層攪拌樁的施工流程為:場地平整→施工放樣→鉆機定位→制備水泥漿→預攪下沉→提升噴漿攪拌→重復噴漿攪拌→成樁→鉆機移位。
2.2.1 鉆機定位
鉆機安裝調試,檢查轉速、空壓設備、鉆桿長度、鉆頭直徑等,并連接好輸漿管路,將鉆機移到指定位置;鉆桿端必須對準樁位中心,垂直度偏差小于0.5O。
2.2.2 制備水泥漿
水泥漿液應按設計配合比拌制,水泥漿拌和時間不得少于5min,不得離析、沉淀,停置時間不得超過2h;灌入漿液時應加篩過濾。
2.2.3 預攪下沉
待攪拌機及相關設備運行正常后,啟動攪拌電機,使攪拌機旋轉切土下沉。鉆進速度一般應控制在0.4~0.7m/min。拌機下沉時,開啟灰漿泵將水泥漿壓入地基中,邊噴邊旋轉。
2.2.4 提升噴漿攪拌
提升噴漿攪拌,攪拌機下沉到達設計深度后,開啟灰漿泵將水泥漿壓入地基中,邊噴邊旋轉;提升噴漿過程中的噴漿量應達到設計要求,并按以50~60r/min的轉速和v=0.7~0.8m/min的速度,邊提升邊注漿,直至設計樁長。成樁要控制攪拌機的提升速度和轉速,使連續(xù)均勻,以控制注漿量,保證攪拌均勻,同時泵送必須連續(xù),噴漿壓力應不小于0.4MPa。
2.2.5 復噴復攪
當鉆頭提升到距離原地面50cm左右時,再重新邊噴漿邊攪拌至樁底,在樁底攪拌、連續(xù)噴漿1~2min,攪拌頭自樁底反轉,邊噴漿邊旋轉,并以50~60r/min的轉攪拌軸轉速和v=0.7~0.8m/min的速度提升攪拌機,最后攪拌提升至地面,并做好施工記錄。
2.2.6 機具移位
鉆機移位,重復以上步驟,進行下根樁的施工。
2.2.7 機具清洗
當施工告一段落后,清洗全部管路中的殘存水泥漿,并將黏附在攪拌頭上的軟土清洗干凈。
2.2.8 樁頭處理
樁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0%后,人工對攪拌樁樁頭超灌部分進行鑿除,并清除現(xiàn)場多余土層;待滿足各項檢測設計要求后,填筑卵、礫石墊層。
根據(jù)本地區(qū)試樁結果,要高度重視復攪的作用。早期施工中,我們曾發(fā)現(xiàn)有樁體成型不好的情況,最初我們試圖通過增加單位噴漿量來解決,但效果卻并不理想,后來在并未增加單位噴漿量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復攪次數(shù),取得了較好的成樁效果。本地區(qū)復攪次數(shù)一般都達到超過2次,有些段落復攪次數(shù)甚至達到6次。一般來說全程復攪次數(shù)越多,拌和越均勻,成樁效果也越好。
1)進入施工現(xiàn)場的水泥應具備出廠合格證、質保書等質量證明文件。水泥的堆放必須符合防雨、防潮的要求,不使用過期、受潮、結塊的水泥。
2)開機前必須先檢查導向管的垂直度,施工中要隨時觀察和保持攪拌機底盤的水平和導向架的豎直。攪拌樁垂直度偏差≯1%,樁位偏差≯50mm,攪拌頭的直徑應每天檢查一次,確保樁頭磨損量不超過10mm,成樁直徑和樁長不得小于設計值。
3)水泥漿液應按預定的配合比攪拌均勻,加入緩凝劑防止初凝現(xiàn)象,保證每根樁所需漿液一次單獨拌制完成,并應有專人記錄每根樁的水泥用量,制備好的漿液不得離析,倒入集料時應加篩過濾,以免結塊,損壞泵體,泵送漿液前,管路應保持潮濕,以利輸漿。
4)鉆進噴漿攪拌至設計樁長或硬土層后,應原地噴漿攪拌30s。如局部位置存在噴漿不足的情況時,應在反轉提升的過程中進行補漿。
5)鉆頭提升至地面后,應立即反向鉆進復攪,復攪深度原則上應為樁身全長。在復攪拌過程中,應對局部噴漿不足的樁身部位進行補漿,并防止噴漿口堵塞。
6)嚴格控制鉆機下鉆深度、漿噴高程及停漿面,確保攪噴樁長度和水泥漿液噴入量達到設計要求,樁長不得小于設計樁長或監(jiān)理工程師現(xiàn)場確認的施工樁長,全樁水泥用量不得小于試樁時確定的水泥用量,每米用漿量誤差不得大于5%。
7)重復攪拌:在水泥摻入比達到一定程度時(一般為10%~15%),保證攪拌程度比增加水泥含量對承載力的提高更有效。為了保證水泥漿與土充分拌勻,在電動機功率允許的前提下,應盡量多裝幾把葉片。在水泥摻量、噴漿壓力和機具轉速相同時,提升速度慢的樁身強度較高。
8)深層攪拌樁施工完畢后需養(yǎng)生28d,達設計強度后才能填筑路基和進行構造物的施工。
施工原始報表應詳盡、完善、如實地記錄施工時間和工藝參數(shù),完整地反映施工全過程。
一般在每個段落最后一根樁完成一周后進行,開挖時對樁頭必須小心處理,不準用重錘敲擊。要求樁體圓勻,無縮頸和回陷現(xiàn)象;拌和勻稱,凝體無疏松;群樁樁頂整齊,間距勻稱。
鉆孔取芯試驗和標準貫入試驗按照 《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2009年版)(GB50021-2001)、《軟土地基深層攪拌技術規(guī)程》(YBJ225-1991)等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樁的載荷試驗是較接近樁的實際工作條件的試驗,用以檢查樁的沉降及地基承載力。是否進行載荷試驗根據(jù)設計文件要求或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
從我市沿江地區(qū)公路工程項目的施工和運營期間地基沉降觀測結果來看,水泥深層攪拌樁對我市沿江地區(qū)深、厚軟土地基的處理達到了預期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在多年工程建設實踐中,通過對該項技術的質量管理,有如下幾點建議供工程界同行參考:
1)軟土地基處理在工程建設中為首要環(huán)節(jié),軟基處理屬于隱蔽工程,且被構造物覆蓋,構成隱患不便檢查與補救。水泥攪拌樁是一種有效處理軟基的辦法,對工程建成后降低工后不均勻沉降有顯著的效果。
2)根據(jù)水泥土反應機理和施工的實踐結果來看,水泥摻入量達到一定值時,單純提高水泥用量對強度提高不顯著,提高攪拌的均勻性對樁的強度影響較大。對于不同的類型和不同性質軟土,必須在現(xiàn)場采取有代表性芯樣進行配合比試驗,才可以達到設計的加固效果,如實反映設計要求。
3)施工前做試驗樁是必要的,以此確定的施工參數(shù)對大面積施工的質量控制很關鍵。制備好的漿液不得離析,泵送必須連續(xù)。拌制漿液的罐數(shù)、固化劑和外摻劑的用量以及泵送漿液的時間等應有專人真實記錄。
4)施工過程中的攪拌質量(鉆桿轉速和復攪次數(shù))對成樁質量影響大,作為質量控制的關鍵除了水泥用量以外,攪拌質量應作為重點來管理。因軟土地基在不同地段、不同土層土質不同,為了能客觀有效地評價深層攪拌樁施工質量和處理效果,質量檢測宜采用多種方式綜合測定、綜合評分。
[1]葉志敏.深層水泥攪拌樁在地基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傳播,2011(13).
[2]顏克濤.某工程軟土地基處理與施工方法的研究[J].民營科技,2011(07).
[3]陳偉.建設工程樁基質量檢測技術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