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鋒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系 湖北十堰 442000)
體育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提高學生體育素質為根本目的。高職院校體育課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過程中,主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體育運動技能鍛煉身體,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用。然而,目前的體育課卻每況愈下,高職院校的體育課亦在其列。特別是在體育課中,學生受傷事件的時有發(fā)生,學校基于家長愛子心切等壓力而無奈“瘦身”,別說挑戰(zhàn)性較大的體育項目,即便是稍有一些危險性的項目也都被取消,這也使得高職院校的體育課從強身健體的本質功能變成了純粹的游戲娛樂功能。冷靜分析高職學生受傷或重大事故的發(fā)生,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工作不能避重就輕,應充分發(fā)揮體育教育“多質性”[1],加強體育課的安全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要加強體育課中安全健康教育的滲透,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在事情發(fā)生后不會消極被動應付。
根據(jù)我國有關部分對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結果顯示[2],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緩慢下降的趨勢,大學生除坐位體前屈指標外,爆發(fā)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特別是與2005年相比,男大學生在立定跳遠、引體向上、1000m跑3項指標中,身體素質指標全面下降。同時,調查也顯示,女大學生在立定跳遠、仰臥起坐、800m跑成績也比2005年低了不少。
隨著高考的結束,很多進入高職生活的學生,由之前緊張而被動的學習模式轉變到自主自由的學習模式,這使他們在思想上對自己的要求有較大的放松。據(jù)駱風,王志超研究發(fā)現(xiàn),有較大比例大學生有不良的衛(wèi)生習慣[3]。日常生活行為習慣中,晚睡晚起現(xiàn)象比較普遍,導致不能按時吃早餐,有的學生甚至從不吃早餐,或是利用課間短暫休息時間狼吞虎咽地進餐;大學男生由于受社會人際交往習慣的影響,往往存在著較多的不良生活嗜好,如抽煙、喝酒、打牌等,而女生由于在社會上處于受保護者的角色,往往比較依賴父母、家庭和男友,愛吃零食,飲食也很不規(guī)律,這些都違反了正常的人體生命節(jié)奏;還有就是課后很多大學生無法自制的上網(wǎng)、打游戲以及看電視及電影為主的媒體類休閑,導致很多學生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且大多認為自己體質好、鍛煉與否無所謂。
目前,高職大學生的運動衛(wèi)生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很多學生在進行運動前,不做準備活動熱身而直接進行運動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且很多大都認為沒必要;在運動中出汗,急于補充水分,大口喝水,氣溫高時熱衷于喝冷飲。甚至為了補充能量,體育課前匆匆進食,短時間內就投入到運動中;著裝為了方便以牛仔褲替代運動褲,甚至穿皮鞋佩戴裝飾參與運動。劇烈運動后立即停止運動,種種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圖一時舒服。
面對學生體質下降,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的安全教育應尋求以下對策。
在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改變現(xiàn)有的體育理念,緊跟時代潮流以適應社會發(fā)展。
高職體育課基本是延續(xù)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容易形成片面追求技術而忽視學生實際的“老師為課堂主體”灌輸式教育,這也違背了當今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即學生是整個體育課堂的主體,但絕非是放任式教學,在一堂課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根據(jù)不同體質的學生通過與之交流,緊扣“健康第一”理念提出每堂課相應應達到的要求或標準,因材施教。這也不至于在體育課堂上形成兩極分化的情況,在場上練習的是體育成績很好的學生,而對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則有他們能夠達到的目標,不至于令他們有遙不可及的感覺,從而間接地將所有學生拉進參與身體鍛煉行列。
盡管體育教育是以學生的身體活動(運動)為根本特征的,其區(qū)別于學校中德育過程和智育過程,但教育寄托體育教育不光是鍛煉身體,而是通過體育實施全面教育,體育教育本身有這種條件[1]。當今大學生普遍有睡懶覺的習慣,形成了一些學生不吃早餐或早餐和中餐一起吃,少數(shù)學生有喝酒、抽煙,以及睡眠不足等等不良習慣,導致身體無規(guī)律化。有研究提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所致的生活方式疾病將成為世界頭號殺手[4]。世界衛(wèi)生組織經過估算,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一半,即每年可拯救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5]。
由于近幾年校園學生運動事故有上升趨勢,引起了高職院校有關領導和教師們的注意,一些體育教師往往注意學生運動損傷,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精心組織,降低了類似事件發(fā)生。但由于忽視了學生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隱形事故:不吃早餐的學生發(fā)生低血糖暈倒事件時有發(fā)生;體育課前甚至課中狼吞虎咽進食,運動中運動后暴飲冷飲,劇烈運動后洗澡等等現(xiàn)象,而這些飽食后運動、運動后立即熱水浴等外部誘因也會引發(fā)猝死的嚴重后果[6]。因此,將這看似不要緊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反面教材,利用體育課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運動中互動交流優(yōu)勢,進行教育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內容一般設計在衛(wèi)生保健、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等方面。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理論主要以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為班底,講述運動保健和運動營養(yǎng)為主要內容。內容繁雜,生詞難懂,而公共體育課安排理論課時基本是4學時,時間短內容多,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少有興趣,效果不理想。
這就需要對高職院校公共體育理論課進行優(yōu)化:(1)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特點偏向性選擇安全健康內容,適度偏向專業(yè)特點將健康知識有利于防范職業(yè)病;(2)適當增加運動心理學方面內容,便于淺顯了解運動心理,利于形成終身體育理念;(3)加大基本運動衛(wèi)生知識以及健康生活方式與健康內容,往往比學生忽略。
公共體育理論課上課形式目前基本與其他理論課在教室內集中對學生講述,形式單一。要改變學生學習體育理論效果欠佳現(xiàn)狀須對教學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
不是所有理論非得在教室才能進行,利用體育課室外實踐,也可完成。沒有了照本宣科的宣講更贏得學生注意力,剔除了學生抵觸心理,這種“玩中學,學中玩”效果好于教室。
傳統(tǒng)體育安全健康理論講授時往往按照學科體系從頭講到尾,非常系統(tǒng)是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對于學生來說,知道安全健康知識怎么用就行,對于其他一般是超出學生興趣范圍,因此,體育安全健康理論以與時俱進,在講述時注重學生實用性。
體育課的理論課一般是在體育課結業(yè)前期集中講授,或是在期末進行。在幾個課時內將要講的內容講完,有時出現(xiàn)冬季講防中暑,夏季講凍傷的知識與季節(jié)不匹配現(xiàn)象,失去了時效性。因此,相關理論隨季節(jié)隨堂講既實用,學生又愛聽,學了就能用的效果。
總之,我國高職院校安全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型人才的成效。為此,學校領導一定要重視安全健康教育及其管理,利用相關手段和措施,不斷改進高職院校體育課安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身心健康的復合型人才[7]。
[1]劉清黎.體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8-39.
[2]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EB/OL].http://www.gov.cn/gzdt,2011-09-02.
[3]駱風,王志超.當代大學生不良生活習慣的調查分析和改進對策[J].廣州大學學報,2010,9(2):52.
[4]胡愛民,范愛武,宋宏.淺析生活方式與生活質量[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1(14):63-65.
[5]柳斯品.現(xiàn)代大學生保健指南[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6:200.
[6]王曉玲.運動中猝死的原發(fā)病[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0(4).
[7]管林華.淺談高職院校體育課安全教育和管理[J].當代體育科技,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