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泰
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全國性的地方黨史研究以來,由于歷史文獻檔案資料的缺失,以至于圍繞中共山西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建時間、稱謂、成員等諸方面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筆者根據主要當事人回憶及現有的歷史文獻資料分析研究后認為,中共山西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建于1924年5月底。初稱中國共產黨太原小組(簡稱中共太原小組)。李毓棠為組長。這是當時黨章所規(guī)定的基層組織名稱,不同于現階段黨支部下設的黨小組。至9月5日,成員仍為李毓棠(李叔蔭)、潘恩溥(潘澤卿)、侯士敏(侯捷庵)、張叔平(張秉銓)、張堉麟(張養(yǎng)田)5人。1925年1月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根據大會通過的新修訂章程中關于黨的基層組織為支部的規(guī)定,中共太原小組改稱中共太原支部。張叔平任書記。
山西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建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山西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與全國大多數地方情形別無二致,都晚于中國社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地方組織的建立,而且山西地方黨組織創(chuàng)建之前的理論與思想準備、干部與組織準備等,均由社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山西地方黨組織來實現。
在山西青年,尤其是太原大中學生聲援北京五四運動之后,各種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開始逐步輸入娘子關內。先進的青年革命知識分子渴望了解省外的世界,開始接受并自覺傳播馬克思主義及俄國十月革命的理論。1919年8月,在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學(今海子邊文瀛公園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所在地),創(chuàng)辦了山西《平民》周刊,反映“娘子關里的文化運動”和“社會改造”狀況,“抱定為人民奮斗之宗旨,不斷的以山西實況報告世人,代人民呼號,且不斷地將世界思潮輸送入娘子關內,供給晉民以奮斗有效的途徑。”《平民》周刊由王振翼(王仲一)、李毓棠等負責編輯。經過一年多反帝國主義運動洗禮及思想發(fā)動和理論探索,1921年5月1日,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在省立一中誕生,成為繼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武昌、長沙、潮州等城市之后,全國又一個地方團組織。成員有李毓棠、郭樹幟、高成哲、鄭福、武德頤(武靈初)、姚錞、王振翼、賀昌(賀其穎)等8人。5月2日,賀昌以“太原S.Y(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名義發(fā)函,“征求同志”,“加入同盟,共策進行”。暑期,全體團員和進步青年集資在開化市(后遷至橋頭街)創(chuàng)辦了晉華書社,以“改造思想,宣傳文化”為宗旨。是為山西第一個公開經銷和秘密翻印進步書刊的陣地。之后,省城10余所大中學校和部分縣城中學的進步師生,紛紛組建進步社團。如太原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山西大學新共和學會,省立一中青年學會、見聞觀摩會、革新學社,省立第一師范共進學社,山西學術研究會等,同時創(chuàng)辦《新共和》、《青年》、《見聞》、《共鳴》、《新覺路》等進步刊物。這些社團和刊物,大都追求革命真理和社會進步,并以宣傳愛國主義和新思想、新文化,研究馬克思學說,提倡社會主義為宗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批判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以期改進社會,服務民眾,開通民智。這些都為中共山西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以及山西各級青年團地方組織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由于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而主要成員又都是在校青年學生,其組織建設必然要遇到本埠以外的團員畢業(yè)他往的問題。加上此時全國各地青年團活動普遍處于停滯狀態(tài),太原的青年團亦一度陷于停頓。1922年春天,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進行組織整頓后,賀昌于4月11日致信臨時團中央局代理書記方國昌(施存統),匯報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整頓后的情況。此時,團組織內部分工是,勞工運動委員會主任李毓棠,學生運動委員會主任高成哲,政治宣傳委員會主任王振翼,社會教育委員會主任武德頤。同時,確定王振翼出席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王振翼即刻動身,準備赴廣州參會。赴粵前,按照參會代表必須是中共黨員的不成文規(guī)定,王振翼在京由高君宇等介紹由團轉黨。此外,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還編輯發(fā)行了一期《五一特刊》,“一為慶祝世界同胞,一為慶祝本團一周年紀念?!北硎荆骸氨緢F成立一年,對于太原的無產階級沒有十分幫助,從這個痛苦和吉祥的日子五一起,與太原無產階級親密接近,一同計劃作戰(zhàn)!”5月5日,團組織又在山西省立第一師范舉行馬克思誕辰紀念會。這些,既鍛煉了革命隊伍,又擴大了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政治影響力。隨著新團員的加入,按照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形成的章程及團中央《關于地方團改組問題》的《通告》要求,6月上中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地方團執(zhí)行委員會(簡稱青年團太原地委、太原團地委)成立,王振翼當選為第一屆執(zhí)委會書記,賀昌、姚錞分任宣傳部主任和聯絡部主任。6月12日,王振翼即以“太原S.Y.書記”的身份,向團中央匯報了開展建立職工俱樂部和開辦工人學校等項工作,并通報晉華書社為太原團地委的通訊聯絡處。之后,由于家庭原因,王振翼準備于7月17日離晉赴京,團地委遂于7月13日召開臨時大會,改選賀昌為書記,并新增賀凱、李毓棠、張壽山3位委員,賀凱繼任宣傳部主任。團地委制定的《太原地方團執(zhí)行委員會細則》上報后,團中央高君宇等4位委員于7月15日召開第13次執(zhí)委會議,批準了該細則。太原團地委正式被團中央所認可。9月中旬,賀昌被鄧中夏(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邀請到京漢鐵路高碑店從事工人運動而辭去團地委書記職務。于是,太原“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已互選委員李毓棠為書記”。賀昌在京期間由團轉黨,并于10月回到太原,10月30日由高君宇提議,增補為團中央執(zhí)行委員。12月24日,又兼任太原團地委第二屆執(zhí)委會書記。1923年1月,賀昌赴京就任團中央駐會委員和經濟部主任,李毓棠接任團地委書記。
經過王振翼、賀昌之后的兩屆團地委和李毓棠、蔡振德、張堉麟(代理)、潘恩溥等團地委幾位主要負責同志的辛勤工作,以及全體團員的共同努力,到1924年四五月間,太原地方團的組織建設有了相當的基礎和規(guī)模。團員人數雖未達到最多時的50多人,但也保持在40多人,這為創(chuàng)建中共山西地方黨組織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但此時,團地委領導班子大部分成員年齡都在25歲左右,不符合團員年輕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