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過,身邊的朋友說話時,有多少人帶著口頭禪。也許有些人說10句話,包括8個“然后”;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過順心如意的時候,老是把“郁悶”掛在口頭。細心的網友總結出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口頭禪是“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兒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曾一連說了142個“你知道”。不論貧富貴賤、文化素養(yǎng)高低,口頭禪就像黏在人嘴邊的膏藥,甩也甩不掉。
口頭禪作為一個下意識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一個人。因為口頭禪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情緒,人當時的一種心態(tài),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
口頭禪背后的潛臺詞
一項由中國十幾個大城市180萬網民參與的網絡調查票選出中國人最愛說的十大口頭禪。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隨便”(30.4%)、“不知道”(19.3%)、臟話一類(17.6%),第四位至第十位分別是:“神經病”或“有病啊”、“不是吧?”或“真的假的?”、“我暈”、“郁悶”、“無聊”、“挺好的”、“沒意思”。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特定時期社會的流行語,能折射出特定時期的社會現狀和一個群體的社會心態(tài)。比如,“隨便”這個詞代表著不確定性,喜歡用這個詞的人可能沒有主見和目標,往往是愛隨大流、不能為自己做主的人。往大了說,也能反映出一種焦慮感。從個人性格來說,反映的是放棄自我選擇、消極拒絕等心態(tài),還隱藏著“錯了別怪我,和我沒關系”這樣推卸責任的潛臺詞。而常說“差不多吧”的人大多安于現狀,目標不明確;常說“據說”、“也許”、“算了吧”的人大多自信心不足;說“看我的”、“沒問題”的人則通常充滿自信,樂于承擔責任。
三類口頭禪要盡量避免
心理專家提醒人們,在生活中,要盡量避免說以下三類口頭禪:
第一,否定自己的話。“我不行”、“老了,不中用了”……中國人講話時習慣自貶以示謙和,因此這類口頭禪相當普遍。殊不知,貶低自我的口頭禪,就相當于一條能給所有信息“挑刺”的加工渠道,讓人時刻注意到自己的弱點,結果連優(yōu)點也打了折扣。
第二,對外界環(huán)境有偏見的話。許多人可能記得魯迅筆下老是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而現在“男人靠得住,母豬會爬樹”、“人心隔肚皮”這樣的口頭禪也常有。這種語言雖說是他人或自己社會經驗的積累成果,但往往夸大了事物的陰暗面,成為一種消極的思維定式,讓人在處事時容易犯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的認知錯誤,從而導致不理性的判斷和行為。
第三,過于頻繁地宣泄負面情緒的話?!坝胁 薄ⅰ坝魫灐?、“煩死了”,這些情緒詞的脫口而出,往往能讓不佳情緒一吐為快,適當地說能有效表達和緩解情緒。但經常把這些負面口頭禪掛在嘴邊,則會帶來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影響自己和身邊人的情緒。
生活中多說積極的口頭禪
在現實生活中,負面和中性的口頭禪占絕大部分,積極向上的口頭禪則比較少。心理專家建議人們,可以嘗試換一種積極的口頭禪,其實就是換了種心態(tài)。
比如,有的人喜歡說“為什么不”,當他對一個選擇猶豫不決時,就用這句話激勵自己。熱播韓劇《加油,金三順》流行過后,不少人把“加油”當成口頭禪,這些都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人在表揚他人時,內心的欣賞情緒會被他人感覺到,用同樣的情緒來回報。
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身邊的人,自己有哪些口頭禪,然后把它們記在紙上,有意識地分析哪些出現頻率最高,哪些讓人聽了不舒服,哪些對自己有消極影響。不好的口頭禪,要一點點減少說的次數,今天10次,明天8次,最終將它們從生活中驅逐出去。
編輯/劉 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