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 吳君
父母腿腳不便別掉以輕心,除了骨質疏松或者肌肉萎縮等常見問題,其實也有可能是外周動脈病變引起的癥狀,不加以重視,最終可能導致心?;蛘咧酗L。
腿不好可能是外周動脈病變
動脈血管會輸送富含氧氣和營養(yǎng)的血液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其中包括下肢。如果動脈血管有問題,那么下肢就有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或者氧氣。這時,腿腳會感到疼痛或者行走不便。這種疾病叫外周動脈病變,老年人需要注意這種動脈病變,不要以為只是肌肉或者骨骼老化了。外周動脈病變通常都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就是油脂在動脈壁上沉淀堆積,造成血流量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既然能夠讓下肢的血流量減少,也會影響到其他動脈,并且可能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fā)癥。例如,如果給大腦或者心臟供血的動脈出現(xiàn)了問題,患者就有可能腦卒中或者心肌梗死。除此以外,外周動脈病變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肢體缺血,導致肢體的傷口久久無法愈合,最終組織壞死,需要截肢。
外周動脈病變的癥狀
外周動脈病變的癥狀常常被患者忽略,一些患者甚至不會感到腿部疼痛,一直置之不理,最終讓動脈病變越來越嚴重,甚至導致腦卒中。因此,如果出現(xiàn)以下癥狀,就要懷疑自己是否患有外周動脈病變。
●臀部、大腿、小腿的肌肉在活動后,例如走路或者上樓梯感到疼痛,偶爾走路有些瘸。
●腿部感到麻木無力。
●一邊小腿和腳部感到很冷,尤其是與另外一邊下肢對比時。
●腿部皮膚的顏色產(chǎn)生變化。
●腿腳的毛發(fā)脫落。
●腳指甲生長變得緩慢。
●腿部的皮膚變得發(fā)亮。
●腿腳的脈搏變得微弱。
●男患者有勃起功能障礙。
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外周動脈病變?
即使沒有感到腿疼、麻木等癥狀,一些外周動脈病變的高危人群也需要定期進行篩查。
●70歲以上的人
●有糖尿病史或a者吸煙史且年過50的人
●50歲以下,但是有糖尿病史以及其他外周動脈病變危險因素的人
走路能治外周動脈病變
如果確診為外周動脈病變,那么可以通過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降血壓藥物、降血糖藥物、防血栓藥物來治療?;蛘咄ㄟ^植入支架、搭橋、介入性動脈內(nèi)溶栓等手術來治療。在藥物和手術以外,醫(yī)生還會督促患者進行運動。運動能夠緩解外周動脈病變的癥狀,并增強動脈的供氧能力。運動不僅有輔助治療的功效,甚至單獨也能夠起到治療的功效。
為了驗證走路對外周動脈病變的治療作用,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召集了194位腿部有血栓的外周動脈病變患者,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為家庭運動組,一組為對照組。所有參與者一開始時都進行了6分鐘的走路測試,然后一年后實驗結束再測試一次,以對照變化。
家庭運動組的參與者在頭6個月,每周到運動中心報到一次并且接受訓練,然后回家自己練習。后6個月,他們不用再去運動中心,但接受電話督促。通過訓練,參與者能夠每周走路5次,每次走路50分鐘。當然,剛開始時,走路時間較短,經(jīng)常需要在腿痛后休息。
對照組的參與者雖然每周都上健康教育課,但是卻沒有接受走路訓練。1年過后,對比兩組參與者的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家庭運動組的參與者走得更遠更快,而對照組的參與者1年后成績更差了。
研究者認為,即使是每個月只打一次督促電話,患者鍛煉的動力也會因此加強,自覺每天完成一定量的運動。如果自己有外周動脈病變的高危因素或者感到腿腳無力、疼痛,應該加強腿部鍛煉,并讓親友鼓勵督促自己。每天給自己安排40分鐘的時間來走路。如果一開始感到比較困難,可以走15分鐘、休息25分鐘,然后逐漸增加走路的時間,減少休息的時間,最后達到40分鐘都在走路。
別忘記足部護理
除了治療、運動以外,患者還需要對足部做一些特殊護理,尤其是那些還患有糖尿病的人,以防足部出現(xiàn)潰爛和壞死。
●每天洗腳,擦干后抹上潤膚露,防止皮膚出現(xiàn)皸裂導致感染。不過不要將潤膚露涂抹在腳趾之間,這樣可能造成真菌感染。
●選擇干燥、厚實的鞋襪。
●如果出現(xiàn)真菌感染,一定要小心處理。
●修剪指甲的時候要小心,不要剪傷腳趾。
●定期去足科醫(yī)生處修剪腳部的繭子。
●皮膚一出現(xiàn)傷口或者潰爛,立即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