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人民日報》報道:“只見民不見官”是行政訴訟案件審判過程中的普遍現(xiàn)象,目前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案件僅占一成多。許多行政機關都以委托律師出庭的形式應訴,而律師很難真正深入了解行政行為的背景信息和具體行政流程,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糾紛的解決。
評論:在法庭上涉訴機關屢唱“空城計”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是某些機關的負責人放不下“面子”,其實反映出的是一些政府官員對民眾訴求的漠視,對法律尊嚴的輕視。應當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在法治社會,官員到場應訴是對公民權利和法律權威的尊重,不僅丟不了“面子”,還能保住“里子”。
據(jù)《京華時報》報道:近日,備受關注的“網(wǎng)絡推手”秦志暉(網(wǎng)名“秦火火”)誹謗、尋釁滋事一案,在北京市公開審理。法庭上,秦志暉當庭認罪,并向楊瀾、張海迪等人道歉,“希望我能夠警示其他人別干我的蠢事”。
評論:“秦火火”已經(jīng)“熄火”,但反謠傳仍在路上。如今,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給了人們自由發(fā)表意見的一個虛擬空間,但是,如何做一個清醒理性的參與者,如何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公民,如何增強對網(wǎng)絡輿論的判斷力,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據(jù)《江南時報》報道:廣東省東莞市市長袁寶成在訪談節(jié)目中稱:“東莞涉黃的違法行為確實存在,這個不要抵賴,也不辯解,但是坦率地講,那么厲害,或者說像電視上報道得那么多,我們確實沒想到。”
評論:“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作為當?shù)氐囊皇兄L“沒想到”,不知道這種說辭有多少人相信。其實,當?shù)卣栽趻唿S問題上不積極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在于事關GDP。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東莞掃黃,關鍵是要丟掉‘黃色GDP依賴癥?!?/p>
據(jù)《京華時報》報道:近日有網(wǎng)友爆料,四川省敘永縣各界齊聚春秋祠廣場,舉行“踐行群眾路線,整治城鄉(xiāng)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優(yōu)美縣城”萬人誓師活動,縣委書記王波當時在現(xiàn)場帶頭大掃除。但給此新聞配發(fā)的一張照片中,一個細節(jié)引起輿論的特別關注——一位攝影師蹲在地上給縣委書記拍照。
評論:領導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本是好事,但為何類似情況常常引起輿論的非議?關鍵就在于一些領導的“行為藝術”太多,只是為了作秀博取眼球;而一些穿幫的畫面不但讓這種秀成為樂子,更讓人們對熱衷于制造“新聞“的拍馬者嗤之以鼻。
據(jù)《北京晨報》報道:深圳市試行公務員分類改革后,對3200名公務員實行了聘任制,但幾年來無一人被解聘。
評論:沒有人認為非得解聘多少公務員才是真改革,聘任的目的在于激發(fā)活力、強化管理。但是,3200名公務員幾年來無一人被解聘,如果不是證明聘任制確實起到了激勵作用,那就只能證明這種聘任制不過是在“擺樣子“。
據(jù)《新華日報》報道:近日,我國中部地區(qū)某縣在香港會展中心招商時排場頗大,但熱鬧過后,這場招商會最終僅引資5萬元。
評論:拼場面、拼嘉賓、拼政策,是形象工程在境外招商中的一種自然流露,近年來并不鮮見。那些入不敷出的尷尬招商,在反對“四風“的當下也在提醒人們,熱衷于大場面的地方政府,可能會讓理性的投資商望而卻步。
據(jù)《楚天金報》報道:記者在甘肅省會寧縣平頭川鄉(xiāng)馬路村調(diào)查鄉(xiāng)鎮(zhèn)干部套取退耕還林補助款事件期間,當?shù)卮迕癖戏Q:“立在該村路邊的一堵高約兩米、用琉璃瓦裝飾的政績墻在說謊。墻上寫著維修翻水橋等項目補助資金164萬元,可村子里的大小橋一個都沒修?!?/p>
評論:“政績墻”若實事求是,百姓肯定不會反感;若“政績墻”變成“說謊墻”,就成了老百姓的“堵心墻”。在生活中這種“政績墻“并不少見,多設立在交通要道的醒目處,意在給前來檢查指導工作的各級領導看,但實際上往往成為激化矛盾的導火索。
據(jù)《新京報》報道:針對猖獗的“買分賣分”現(xiàn)象,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xù)指導各地公安交管部門進一步完善監(jiān)控設備,規(guī)范違法認定和處罰標準,打擊非法中介,遏制“買分賣分”現(xiàn)象。
評論:“買分賣分”現(xiàn)象之所以泛濫,當然有“外賊”作亂,但往往離不開“內(nèi)鬼”相助。所以,打擊“買分賣分”必須依法嚴懲,堵住源頭。對交通違法行為的處理是否切實有效,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人命關天。
據(jù)《北京青年報》報道:2014年4月18日,是南京市規(guī)定的“小升初”跨區(qū)借讀生回原籍登記的第一天。因為不允許跨區(qū)擇公辦學校,在名校云集的鼓樓區(qū),不少家長拿出了近期才辦的離婚證。他們都是一方放棄婚后房產(chǎn),帶著孩子將戶口遷回住在名校學區(qū)房的父母家。
評論:用“假離婚”換取孩子入讀名校的資格,聽起來既可笑又讓人心酸。這種堂而皇之的失信行為,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發(fā)人深省的是,逼著人們造假,既為現(xiàn)實所迫,也為政策所容。類似情況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