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海清
(廣西龍勝縣人民醫(yī)院,龍勝縣 541700)
普外急腹癥中應用腹腔鏡的臨床研究
蒙海清
(廣西龍勝縣人民醫(yī)院,龍勝縣 541700)
目的探討普外科急腹癥應用腹腔鏡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對46例急腹癥患者按入院治療時間順序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26例,對照組20例,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及并發(fā)癥、止痛情況等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止痛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普外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治療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止痛率,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美容效果好等優(yōu)點。
腹腔鏡;普外急腹癥;療效
急腹癥是患者出現(xiàn)急性腹痛且需要緊急處理的腹部疾病,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病情復雜等特點[1]。常見的急腹癥有腹外傷、急性闌尾炎、機械性腸梗阻等[2]。急腹癥患者發(fā)病急并伴有劇烈腹痛,治療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3]。腹腔鏡技術利用較小的切口實現(xiàn)對整個腹腔的快速探查,為急腹癥的診治帶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普外科的臨床治療效果。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療的46例急腹癥患者分別采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普外科住院治療的46例急腹癥患者,根據(jù)患者入院治療時間順序分為兩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18~62歲,平均(34.5±3.1)歲;病程1~8 h,平均(4.2±0.6)h;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腹痛、板狀腹等癥狀及體征,手術檢查指征明顯。術前經實驗室檢查、B超等輔助檢查明確診斷者40例,另外6例經手術確切診斷。分為腹腔鏡手術觀察組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照組,觀察組26例,其中急性闌尾炎12例,急性膽囊炎5例,消化道穿孔4例,機械性腸梗阻3例,腹部外傷2例;對照組20例,其中急性闌尾炎10例,急性膽囊炎3例,消化道穿孔3例,機械性腸梗阻2例,腹部外傷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在患者臍下行1 cm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緩慢置入,在電視監(jiān)控下用探頭仔細探查腹腔,確定需要處理的病變位置,并與患者的臨床癥狀相結合確定最佳治療方案[4]。若病變在上腹部,在右側肋緣處和劍突下做操作孔,依據(jù)患者病變部位的實際情況對微創(chuàng)鏡下操作進行適當調整。通過臍孔取出病變標本,并將腹腔積液吸除干凈,最后將氣腹消除后縫合皮膚[5]。對照組麻醉生效后依據(jù)腹痛部位的不同,選擇行正中切口、正中旁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肌肉、筋膜等,進入腹腔后,依次對腹腔臟器進行探查,常規(guī)處理損傷器官后,縫合創(chuàng)口[6]。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及并發(fā)癥、止痛情況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止痛率均少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急腹癥起病急、變化快、病情重,急性腹痛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及時有效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一般情況下依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病史及輔助檢查均能明確診斷,然而無典型臨床癥狀和體征的部分患者,輔助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確診較難。
傳統(tǒng)的開腹探查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大,患者需承受較大的痛苦,且容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從而使患者病情惡化,在探查過程中有較高的并發(fā)癥和病死率。伴隨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探查術以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對腹腔病變在直視下進行全面的檢查,能非常直觀地了解患者的病灶部位、性質等,并能降低手術損傷,提高確診率。
嚴格掌握腹腔鏡手術的適應證、禁忌證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目前可應用在普外科所有手術治療中,操作技術已相當完善,其適應證有[7]:①腹部外傷、腹膜炎、急性闌尾炎、空腔臟器穿孔、腸梗阻及不明原因腹痛等;②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穩(wěn)定,無嚴重心肺疾病患者可首選腹腔鏡探查的手術方式;③機體耐受能力較差、不宜承受大切口的老年患者和兒童同樣適用于腹腔鏡探查;④腹部肥厚、糖尿病傷口生長能力較差、傷口易液化患者等;⑤對一些較小病變部位,為將損傷降至最低,可基于腔鏡下直接處理,可設計合理的手術切口,提高手術效果;⑥急性闌尾炎、腹膜炎、腹部外傷、腸梗阻、空腔臟器穿孔、不明原因的腹痛等,原則上只要具有開腹指征的均可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為[8]:①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急性大出血并休克、復雜的腹部外傷等;②有嚴重的心肺疾病,不宜行氣管插管、人工氣腹者;③腹膜后臟器嚴重損傷;④有腹部手術史等;⑤嚴重腹脹情況下不易建立人工氣腹,腹腔鏡易造成其他臟器的誤傷。如果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復雜的病變及解剖部位、并發(fā)大出血等情況,須及時轉開腹手術治療,并積極處理傷口,不定期隨訪患者,并積極預防感染等并發(fā)癥。
采用腹腔鏡微創(chuàng)治療闌尾炎并發(fā)腹膜炎者需注意探查其肝腎隱窩及膈下,通常情況下這些地方容易存在積膿,須進行及時清理,以防術后感染等;治療黏連性腸梗阻的患者,術前可利用三維成像明確其病變部位,先用剪刀行銳性松解,以防電切松解致使熱損傷[9]。通常情況下腹腔鏡術后的患者要在肛門排氣后開始進食,還需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一般2~3 d更換1次敷料,術后需要進行不定期隨訪[10]。
綜上所述,普外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治療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止痛率,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美容效果好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高洪軍,劉 輝,葉小漢,等.腹腔鏡技術在普外科急腹癥中的應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3):29-30.
[2] 黃海濤,馮 琦.腹腔鏡在普外急腹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0(25):67-68.
[3] 張 濤.普外急腹癥中應用腹腔鏡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2):70-71.
[4] 何 飛.腹腔鏡在普外急腹癥診療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1):19-20.
[5] 何倫新,李喜鳳,黃解申.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9):123-124.
[6] 厲 軍,徐加琨,王金葉.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7):184-185.
[7] 鄒守樸.普外急腹癥中應用腹腔鏡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3,2:68-69.
[8] 程文松,李宣華,熊寶廷,等.外科急腹癥行腹腔鏡探查術42例分析[J].江西醫(yī)藥,2013,48(2):126-127.
[9] 賈得軍,呂明瑜.腹腔鏡在普外科急腹癥診治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3):115.
[10]史佩東,郭潤生,陳躍宇.腹腔鏡技術在急腹癥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0):1505-1506.
蒙海清(1969~),男,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臨床普外。
R 656.1
B
1673-6575(2014)05-0639-02
10.11864/j.issn.1673.2014.05.38
2014-07-21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