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葉偉,楊立莊,馬東營,徐強
(1.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臨床常見急重癥,起病急,致死、致殘率高。因此,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策略顯得尤為重要。針刺是我國特有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對腦出血病情發(fā)展的控制在臨床應用上已得到證實。筆者試圖在常規(guī)手術/西藥治療下,采用針刺的方法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治療,為提高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做出進一步探索?;颊哌M行隨機分組設立針刺組和對照組,并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601例全部為我院神經外科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的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治療前經頭CT證實腦出血,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針刺組和對照組。根據(jù)腦出血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進行分型: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針刺組300例,男183例,女117例;年齡32 ~83歲,平均(50.4 ±11.5)歲;中型36 例,重型264例。對照組301例,男158例,女143例;年齡35~81歲,平均(51.2±12.4)歲;中型39例,重型26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意識狀態(tài):針刺組,嗜睡107例,昏睡72例,淺昏迷36例,中昏迷51例,深昏迷34例。對照組,嗜睡94例,昏睡92例,淺昏迷40例,中昏迷62例,深昏迷13例。
2)CT所見:針刺組,腦出血 18~106mL,平均(41.2±14.6)mL;對照組,腦出血 14~98mL,平均(42.1±15.1)mL。
3)治療方式:對照組,根據(jù)患者一般狀態(tài)和CT血量,決定行保守或手術治療,病程中給予腦神經營養(yǎng)藥物治療。針刺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若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穩(wěn)定,給予針刺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出血量進行配對t檢驗,P均>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具有可比性。
采用神經外科腦出血的術后常規(guī)治療,即進行血壓控制,感染及應激性潰瘍的預防性用藥,脫水降顱壓及支持對癥處理,部分患者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或血腫鉆孔引流術,術后亦常規(guī)應用藥物治療。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
針具選用0.30mm×40mm及0.30mm×60mm的針灸針。依據(jù)醒腦開竅法[1]進行取穴,取內關、水溝、三陰交等穴;頭針選用頂顳前、后斜線,傳統(tǒng)體針(患側):承漿、肩三針、手三里等穴。針刺開始時間取生命體征相對平穩(wěn)時期,且渡過腦水腫高峰期,高血壓控制相對良好,無明顯嚴重并發(fā)癥,無呼吸急促。針刺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針刺10天。
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臨床療效采用χ2檢驗。
依據(jù)“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1995年)?;颊呱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46%~90%為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為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為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為惡化。
對針刺組和對照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進行比較,針刺組明顯下降(P<0.01),而對照組亦下降(P<0.05),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詳見表1。對針刺組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進行χ2檢驗,兩組的臨床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1。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P針刺組 300 37.16 ±5.71 27.02 ±6.88△ <0.01對照組301 36.89 ±5.67 30.81 ±7.15 <0.05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n(%)]
腦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類型,腦出血常發(fā)生于50~70歲,但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病呈年輕化趨勢[3],腦出血起病急,致死,致殘率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極大負擔。在常規(guī)手術/西藥治療下,采用針刺干預治療的方法,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功能恢復,降低致死致殘率。大量的臨床報道及實驗研究證明,針刺治療可通過增加腦組織的血液供應[4],減少腦組織氧化損傷[5],改善缺血區(qū)腦組織能量代謝[6],有效防護缺血區(qū)神經細胞凋亡[7],提高腦組織的修復能力[8],調整神經元的興奮性等,從而實現(xiàn)大腦皮層的功能重組[9]。從臨床來看,針灸在急性腦缺血性疾病治療方面的報道較多,其療效在促進患者偏癱肢體功能恢復上得到肯定[10-12]。然而應用針灸治療急性腦出血目前尚存在爭議。東貴榮等[13]頭針治療首先打破了急性出血性中風禁用頭針的陳規(guī),之后在2000年廣州全國腦血管病專題研討會“腦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療”(建議草案)[14]所提出:第2階段(3~14天)“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應早期行康復治療”。從而為本研究腦出血患者早期行針刺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從本研究看,在手術/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早期應用針刺治療,未增加患者死亡率。本組患者年齡最小為32歲,且多數(shù)為重型腦出血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針刺組在與對照組同等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針刺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療效明顯(P<0.01)。由此可見,針刺對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十分有利,從而有效降低腦出血患者的致殘率,提高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
[1]石學敏.“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病9005例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導報,2005,11(1):3 -5.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3]張?zhí)K明,唐洲平.腦出血臨床評價[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3,36(4):241.
[4]賈建平.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59.
[5]楊萬章,吳芳,張敏,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yī)結合評定及療效標準(草案)[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9):786-787.
[6]宋曉莉,楊新玲.針灸配合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58例[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1(31):6.
[7]楊暉,劉萌,褚文浩,等.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126例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3,37(4):31 -32.
[8]李曉寧.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4,23(2):105.
[9]張青云.電針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5(2):66.
[10]吳琦,沈吉斌,王忠良.針刺配合靜滴醒腦治療急性腦梗死60例[J].中醫(yī)藥信息,1999,16(4):43.
[11]石學敏,李軍,閻莉,等.針刺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1992,11(4):4.
[12]朱現(xiàn)民,張敏.針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多樣化探討[J].中醫(yī)藥學報,2013,41(4):130 -133.
[13]東貴榮,關歷兵,劉妹娜,等.頭針治療急性腦出血48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0,10(1):19.
[14]黃如訓,郭玉璞.腦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療(建議草案)[J].中華神經疾病雜志,200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