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偉+程小俠+欒曉麗
北京市通州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婦產科,北京101100)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孕期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妊娠結局的影響。方法: 選擇 2012年02月-2013年02月在本院建檔行血糖篩查的孕婦1154例,將不同孕周篩查出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共143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首次篩查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周分為三組:早期干預組(A組)、中期干預組(B組)、晚期干預及未干預組(C組),分別72人、54人、17人。隨機選取該期間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0例為正常對照組。干預組給予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運動治療,必要時加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對照組僅作自然觀察。分別對3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妊娠并發(fā)癥、圍產兒并發(fā)癥等相關臨床指標進行組間比較分析,并與對照組患者的妊娠結局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為17.68%。A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幅度與C組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B組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A組、B組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圍產兒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C組。結論:早孕期及中孕期綜合管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改善和降低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圍產兒不良結局具有積極的臨床指導意義。
[關鍵詞]妊娠期糖尿??;孕期綜合管理;血糖;妊娠結局
中圖分類號:R714.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5200(2014)04-083-04
DOI:10.11876/mimt201404027
Survey of influences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during pregnancy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on pregnancy outcomes and blood glucoseWANG Li-wei,CHENG Xiao-xia,LUAN Xiao-li.(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Hospital, Tongzhou, Beijing, 101100)妊娠期糖尿?。℅DM)是糖尿病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婦產科較為常見疾病之一。該病主要是指確定妊娠后發(fā)現的各種程度的糖耐量減低或明顯的糖尿病。我國GDM發(fā)生率為1%-5%,近年來,該病發(fā)病率呈增加趨勢[1]。GDM不僅會增加母兒圍生期疾病危險,而且將來母兒患2型糖尿病的機會明顯增加。加強妊娠期糖尿病管理,對降低母嬰并發(fā)癥、保證母嬰安全、提高將來母兒生活質量十分重要。然而,在不同孕周采取干預措施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妊娠結局的的影響是否不同仍需要進一步探討。因此,我院對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對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孕期干預研究,探討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我院產檢行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患者共1154例,其中,經過OGTT試驗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共204例,嚴格排除妊娠合并癥以及其它惡性和系統(tǒng)性疾病后,GDM患者共143例。根據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周將該143例GDM患者分為3組:孕周小于28周并予干預治療的為早期干預組(A組),共72人;28-36周接受干預治療的為中期干預組(B組),共54人;就診時≥36周失去治療良機或未接受治療者為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C組),共17人。隨機選取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我院產檢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0人作為正常對照組。選取的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內科合并癥等相關疾病。
1.2妊娠期糖尿病篩查方法
75 g糖耐量試驗(OGTT)方法:于晚20時后禁食,次日晨查空腹血糖后將75g葡萄糖粉溶于300mL水中,并于5-10 min內服下,服糖后1、2h分別抽肘靜脈血查血糖。若符合以下三條中的任意一條,即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1h血糖≥10.0mmol/L,餐后2h血糖≥8.5mmol/L。
1.3研究方法
對照組僅作自然觀察,研究組患者給予孕期綜合管理干預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飲食治療及運動治療。具體方法包括①健康教育干預:a 心理疏導:通過系統(tǒng)化心理疏導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妊娠期糖尿病的可治愈性,盡可能消除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b 加強宣教: 積極深入患者病房,并通過開展妊娠期糖尿病專題講座,發(fā)放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讀本,開辟妊娠期糖尿病知識專欄等形式進一步豐富患者對自身疾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②飲食干預:對檢出OGTT異常的孕婦由營養(yǎng)師進行糖尿病教育,指導飲食,制定食譜。飲食控制方法為:每日攝入總熱量:孕20周前為標準體重(DBW =身高-105)×30+150,孕20周后為標準體重(DBW =身高-105)×30+350。其中碳水化合物為60%,脂肪占20%,蛋白質占20%。用黃瓜、番茄等蔬菜代替水果,牛奶于孕中期200-400 mL/d,孕晚期400-600 mL/d,選用低脂牛奶。蔬菜每日攝入總量不少于500 g,其中綠色蔬菜不少于50%。每日按6餐分,配總熱量:早餐10%,早點10%,午餐30%,午點10%,晚餐30%,晚點10%。③運動干預:每日3次,運動時段應選擇在餐后的 1-2 h,每次運動量也應控制在 20-30 min 為宜,運動項目和方式則應以舒緩的散步和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為主。④胰島素治療指征[2]:對上述干預措施實施1周后血糖下降不明顯者,即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2 h血糖≥6.7mmol/L,予胰島素治療。⑤控制體重:教育患者通過飲食和運動調節(jié)患者的體重,并將孕期體重的月增長量控制在1.5kg 以下為宜,而對于整個孕期的體重總增長量,孕前體重標準患者應控制在11kg 左右,孕前肥胖患者應控制在9kg左右。
1.4評價指標
觀察各組血糖控制情況及妊娠結局等臨床指標。血糖控制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妊娠結局評價指標包括孕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妊高癥、酮癥酸中毒、羊水過多、剖宮產、胎膜早破、產后出血等)及圍生兒并發(fā)癥(巨大兒、胎死宮內、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胎兒畸形等)。
血糖控制良好的標準[3]:空腹血糖:3.3-5.6mmol/L,3餐前血糖:3.3-5.8mmol//L,餐后2 h血糖:4.4-6.7mmol /L,夜間零時血糖:4.4-6.7mmol/L。血糖控制不滿意的標準:空腹及餐后2h血糖中至少有一項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1.5統(tǒng)計方法
數據采用 SPSS 13.0 軟件處理,血糖控制情況資料采用 t 檢驗,患者治療依從性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 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143例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對象年齡在23 -39歲之間,平均年齡(27.51±6. 42)歲,孕周在24-39周之間,平均孕周為(26.54±8.62)周。孕婦的文化程度如下:初中學歷占7.2%,高中占10.6%,大專占15.9%,本科及本科以上占66.3%;孕前平均體重為(58.72±6.17)kg;平均孕期增重(10.26±3.61)kg;孕前BMI(體重指數,kg/m2)< 18.5 的占8.4%,BMI 介于 18.5-24.9 之間的占71.6%,介于25-29.9之間的占15.4%,BMI≥30.0的占4.6%。
endprint
70例非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對象年齡在22-36歲之間,平均年齡(25.67±5. 84)歲,孕周在24-37周之間,平均孕周為(25.23±7.81)周。孕婦的文化程度如下:初中學歷占7.4%,高中占9.1%,大專占13.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70.3%;孕前平均體重為(56.15±5.89)kg;平均孕期增重(9.18±3.14)kg;孕前BMI(體重指數)< 18.5 的占8.9%,BMI 介于 18.5-24.9 之間的占76.8%,介于25-29.9之間的占12.7%,BMI≥30.0的占1.6%。
A組、B組、C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年齡、孕次、產次、不良生育史、家族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孕前平均體重及孕前BMI組間比較均未見明顯差異(P>0.05)。各組研究對象具有組間可比性(表1)。
2.2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
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我院產檢行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患者共1154例,通過行OGTT試驗,診斷為妊娠糖尿?。℅DM)的患者共204例,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為17.68%。
2.3各組血糖控制結果比較
A組血糖控制滿意者62例(86.1%),B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45例(83.3%),C組血糖控制滿意8例(47.1%)。A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10人,B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9人,C組予胰島素治療者9人。
A組GDM患者經過早期干預后,分娩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入組時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下降,且A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幅度與C組及對照組分別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與B組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值與C組、對照組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糖化血紅蛋白下降水平在C組與對照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4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入組及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組別 例數 入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A組 72 7.35±1.21 5.32±0.48*
B組 54 7.51±1.36 6.02±0.37*
C組 17 7.56±1.31 6.93±0.67
對照組 70 5.10±0.67 4.85±0.89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不同孕期干預對孕產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A組、B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均低于C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該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產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差異均無顯著性。C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此外,A組剖宮產率為48.61%,B組的剖宮產率為50%,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是,C組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P<0.05)。見表3。
2.5不同孕期干預對圍產兒并發(fā)癥的影響
從表4可見 A組、B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稍高于對照組,但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C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 (P<0.05)。
3討論
3.1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
目前國內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報道各不相同,但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4]。本組資料采用新的GDM診斷標準,GDM 檢出率為(204/1154)17.68%,明顯高于許茜等報道青島市城區(qū)GDM 發(fā)病率2. 21%[5]。許茜等研究采用的是舊版GDM診斷標準,隨著人們對GDM的不斷重視以及對GDM診斷新標準的實施,GDM的發(fā)病率有繼續(xù)增加的趨勢。因此,加強圍產保健,及早預防、診斷、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非常重要。
3.2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的必要性
妊娠期糖尿?。℅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6]。GDM患者產后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較普通人群高7倍以上[7]。妊娠期高血糖可使孕婦體重增長過快[8],巨大兒、產傷、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等多種母兒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增大,并且子代將來發(fā)生肥胖、代謝綜合征的風險也增加[9]。劉溯[10]認為對血糖異常孕婦給予早期、及時的干預和管理可以降低產科并發(fā)癥,改善圍生兒預后。GDM固然會給母兒帶來很多危害,但通過對GDM孕婦的孕期綜合管理和干預,血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尤為重要。
3.3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目前認為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及胰島素治療是治療GDM的三大方法,其中飲食治療是首選,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經飲食治療1-2周后80%-90%血糖可控制滿意,不滿意者加胰島素治療。此外,研究發(fā)現,通過健康教育,孕婦對 GDM 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等有明顯提高,有利于孕婦做好自我監(jiān)護,配合飲食治療[11],使孕婦及家屬正確對待疾病,逐漸認識到良好的飲食控制能有效地控制并發(fā)癥,有利于母嬰健康和良好的妊娠結局。
本研究發(fā)現,經過健康教育、飲食管理及運動治療的孕期綜合管理模式,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比率分別為86.1%、83.3%,明顯高于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其僅為47.1%,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孕婦較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明顯增加。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證明了經過孕期早期干預及中期干預,孕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圍產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與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是,未經過系統(tǒng)管理的GDM孕婦母嬰并發(fā)癥如妊高癥、酮癥、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巨大兒、死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胎兒畸形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早期及中期干預可以改善GDM患者圍產期結局。
3.4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重點
孕期血糖不易控制的原因包括隨著胎兒生長,孕婦及胎兒所需熱能也不斷增加,各孕周每天所需能量也增加;孕婦飲食要根據自己的孕周及體重情況、運動量制定自己的飲食計劃;各孕周胰島素抵抗程度不同,要根據血糖情況及時調整飲食及胰島素用量。因此,孕期血糖不易控制滿意,應多向GDM孕婦宣教調整糖尿病飲食、監(jiān)測血糖、胰島素的使用方法等知識,必要時住院治療,使GDM孕婦能更好的配合孕期的管理,使血糖維持正常水平。此外,孕期早期干預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圍產期及新生兒不良結局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滿,繆桂芳. 全程健康教育與管理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9,27(1):46.
[2]Cunningham FG,Gant NF,Leveno KJ,et al. Williams obstetrics[M].23st ed. New York: McGraw-Hill,2010:1104-1125.
[3]樂杰.婦產科學[M].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2.
[4]楊慧霞,董悅. 加強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3):129.
[5]許茜,張榮君,劉振江.青島市城區(qū)妊娠期糖尿病圍產結局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3):2065.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1,33:ll-61.
[7]Bellamy L,Casas JP,Hingorani AD,et al. Type 2 diabetesmellitusafter gestational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2009(373):1773-1779.
[8]楊慧霞.妊娠期合理體重增長的推薦.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0,13(2):151.
[9]楊慧霞.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與診斷.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5,8(5): 316-317.
[10]劉溯.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干預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 2008,23(12):1634-1635.
[11]蘆新榮. 糖尿病篩查和健康教育在防治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7,4(4):103.
endprint
70例非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對象年齡在22-36歲之間,平均年齡(25.67±5. 84)歲,孕周在24-37周之間,平均孕周為(25.23±7.81)周。孕婦的文化程度如下:初中學歷占7.4%,高中占9.1%,大專占13.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70.3%;孕前平均體重為(56.15±5.89)kg;平均孕期增重(9.18±3.14)kg;孕前BMI(體重指數)< 18.5 的占8.9%,BMI 介于 18.5-24.9 之間的占76.8%,介于25-29.9之間的占12.7%,BMI≥30.0的占1.6%。
A組、B組、C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年齡、孕次、產次、不良生育史、家族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孕前平均體重及孕前BMI組間比較均未見明顯差異(P>0.05)。各組研究對象具有組間可比性(表1)。
2.2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
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我院產檢行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患者共1154例,通過行OGTT試驗,診斷為妊娠糖尿病(GDM)的患者共204例,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為17.68%。
2.3各組血糖控制結果比較
A組血糖控制滿意者62例(86.1%),B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45例(83.3%),C組血糖控制滿意8例(47.1%)。A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10人,B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9人,C組予胰島素治療者9人。
A組GDM患者經過早期干預后,分娩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入組時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下降,且A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幅度與C組及對照組分別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與B組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值與C組、對照組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糖化血紅蛋白下降水平在C組與對照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4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入組及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組別 例數 入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A組 72 7.35±1.21 5.32±0.48*
B組 54 7.51±1.36 6.02±0.37*
C組 17 7.56±1.31 6.93±0.67
對照組 70 5.10±0.67 4.85±0.89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不同孕期干預對孕產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A組、B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均低于C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該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產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差異均無顯著性。C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此外,A組剖宮產率為48.61%,B組的剖宮產率為50%,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是,C組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P<0.05)。見表3。
2.5不同孕期干預對圍產兒并發(fā)癥的影響
從表4可見 A組、B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稍高于對照組,但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C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 (P<0.05)。
3討論
3.1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
目前國內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報道各不相同,但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4]。本組資料采用新的GDM診斷標準,GDM 檢出率為(204/1154)17.68%,明顯高于許茜等報道青島市城區(qū)GDM 發(fā)病率2. 21%[5]。許茜等研究采用的是舊版GDM診斷標準,隨著人們對GDM的不斷重視以及對GDM診斷新標準的實施,GDM的發(fā)病率有繼續(xù)增加的趨勢。因此,加強圍產保健,及早預防、診斷、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非常重要。
3.2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的必要性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6]。GDM患者產后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較普通人群高7倍以上[7]。妊娠期高血糖可使孕婦體重增長過快[8],巨大兒、產傷、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等多種母兒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增大,并且子代將來發(fā)生肥胖、代謝綜合征的風險也增加[9]。劉溯[10]認為對血糖異常孕婦給予早期、及時的干預和管理可以降低產科并發(fā)癥,改善圍生兒預后。GDM固然會給母兒帶來很多危害,但通過對GDM孕婦的孕期綜合管理和干預,血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尤為重要。
3.3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目前認為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及胰島素治療是治療GDM的三大方法,其中飲食治療是首選,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經飲食治療1-2周后80%-90%血糖可控制滿意,不滿意者加胰島素治療。此外,研究發(fā)現,通過健康教育,孕婦對 GDM 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等有明顯提高,有利于孕婦做好自我監(jiān)護,配合飲食治療[11],使孕婦及家屬正確對待疾病,逐漸認識到良好的飲食控制能有效地控制并發(fā)癥,有利于母嬰健康和良好的妊娠結局。
本研究發(fā)現,經過健康教育、飲食管理及運動治療的孕期綜合管理模式,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比率分別為86.1%、83.3%,明顯高于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其僅為47.1%,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孕婦較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明顯增加。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證明了經過孕期早期干預及中期干預,孕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圍產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與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是,未經過系統(tǒng)管理的GDM孕婦母嬰并發(fā)癥如妊高癥、酮癥、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巨大兒、死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胎兒畸形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早期及中期干預可以改善GDM患者圍產期結局。
3.4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重點
孕期血糖不易控制的原因包括隨著胎兒生長,孕婦及胎兒所需熱能也不斷增加,各孕周每天所需能量也增加;孕婦飲食要根據自己的孕周及體重情況、運動量制定自己的飲食計劃;各孕周胰島素抵抗程度不同,要根據血糖情況及時調整飲食及胰島素用量。因此,孕期血糖不易控制滿意,應多向GDM孕婦宣教調整糖尿病飲食、監(jiān)測血糖、胰島素的使用方法等知識,必要時住院治療,使GDM孕婦能更好的配合孕期的管理,使血糖維持正常水平。此外,孕期早期干預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圍產期及新生兒不良結局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滿,繆桂芳. 全程健康教育與管理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9,27(1):46.
[2]Cunningham FG,Gant NF,Leveno KJ,et al. Williams obstetrics[M].23st ed. New York: McGraw-Hill,2010:1104-1125.
[3]樂杰.婦產科學[M].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2.
[4]楊慧霞,董悅. 加強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3):129.
[5]許茜,張榮君,劉振江.青島市城區(qū)妊娠期糖尿病圍產結局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3):2065.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1,33:ll-61.
[7]Bellamy L,Casas JP,Hingorani AD,et al. Type 2 diabetesmellitusafter gestational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2009(373):1773-1779.
[8]楊慧霞.妊娠期合理體重增長的推薦.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0,13(2):151.
[9]楊慧霞.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與診斷.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5,8(5): 316-317.
[10]劉溯.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干預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 2008,23(12):1634-1635.
[11]蘆新榮. 糖尿病篩查和健康教育在防治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7,4(4):103.
endprint
70例非妊娠期糖尿病研究對象年齡在22-36歲之間,平均年齡(25.67±5. 84)歲,孕周在24-37周之間,平均孕周為(25.23±7.81)周。孕婦的文化程度如下:初中學歷占7.4%,高中占9.1%,大專占13.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70.3%;孕前平均體重為(56.15±5.89)kg;平均孕期增重(9.18±3.14)kg;孕前BMI(體重指數)< 18.5 的占8.9%,BMI 介于 18.5-24.9 之間的占76.8%,介于25-29.9之間的占12.7%,BMI≥30.0的占1.6%。
A組、B組、C組及對照組研究對象在年齡、孕次、產次、不良生育史、家族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組孕前平均體重及孕前BMI組間比較均未見明顯差異(P>0.05)。各組研究對象具有組間可比性(表1)。
2.2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
2012年02月-2013年02月期間,我院產檢行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患者共1154例,通過行OGTT試驗,診斷為妊娠糖尿病(GDM)的患者共204例,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率為17.68%。
2.3各組血糖控制結果比較
A組血糖控制滿意者62例(86.1%),B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45例(83.3%),C組血糖控制滿意8例(47.1%)。A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10人,B組需胰島素治療者共9人,C組予胰島素治療者9人。
A組GDM患者經過早期干預后,分娩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入組時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下降,且A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幅度與C組及對照組分別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與B組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組孕期糖化血紅蛋白下降值與C組、對照組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糖化血紅蛋白下降水平在C組與對照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4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入組及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組別 例數 入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產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A組 72 7.35±1.21 5.32±0.48*
B組 54 7.51±1.36 6.02±0.37*
C組 17 7.56±1.31 6.93±0.67
對照組 70 5.10±0.67 4.85±0.89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不同孕期干預對孕產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分娩結局的影響
A組、B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均低于C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該兩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產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差異均無顯著性。C組的圍產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此外,A組剖宮產率為48.61%,B組的剖宮產率為50%,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是,C組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P<0.05)。見表3。
2.5不同孕期干預對圍產兒并發(fā)癥的影響
從表4可見 A組、B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稍高于對照組,但與對照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C組圍產兒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明顯高于A組、B組及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 (P<0.05)。
3討論
3.1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
目前國內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報道各不相同,但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4]。本組資料采用新的GDM診斷標準,GDM 檢出率為(204/1154)17.68%,明顯高于許茜等報道青島市城區(qū)GDM 發(fā)病率2. 21%[5]。許茜等研究采用的是舊版GDM診斷標準,隨著人們對GDM的不斷重視以及對GDM診斷新標準的實施,GDM的發(fā)病率有繼續(xù)增加的趨勢。因此,加強圍產保健,及早預防、診斷、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非常重要。
3.2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的必要性
妊娠期糖尿?。℅DM)是指妊娠期首次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6]。GDM患者產后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風險較普通人群高7倍以上[7]。妊娠期高血糖可使孕婦體重增長過快[8],巨大兒、產傷、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等多種母兒不良結局的發(fā)生率增大,并且子代將來發(fā)生肥胖、代謝綜合征的風險也增加[9]。劉溯[10]認為對血糖異常孕婦給予早期、及時的干預和管理可以降低產科并發(fā)癥,改善圍生兒預后。GDM固然會給母兒帶來很多危害,但通過對GDM孕婦的孕期綜合管理和干預,血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尤為重要。
3.3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目前認為飲食治療、運動治療及胰島素治療是治療GDM的三大方法,其中飲食治療是首選,也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經飲食治療1-2周后80%-90%血糖可控制滿意,不滿意者加胰島素治療。此外,研究發(fā)現,通過健康教育,孕婦對 GDM 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等有明顯提高,有利于孕婦做好自我監(jiān)護,配合飲食治療[11],使孕婦及家屬正確對待疾病,逐漸認識到良好的飲食控制能有效地控制并發(fā)癥,有利于母嬰健康和良好的妊娠結局。
本研究發(fā)現,經過健康教育、飲食管理及運動治療的孕期綜合管理模式,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比率分別為86.1%、83.3%,明顯高于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其僅為47.1%,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晚期干預及未治療組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孕婦較早期干預組及中期干預組明顯增加。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證明了經過孕期早期干預及中期干預,孕婦圍產期并發(fā)癥及圍產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與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是,未經過系統(tǒng)管理的GDM孕婦母嬰并發(fā)癥如妊高癥、酮癥、羊水過多、產后出血、巨大兒、死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低血糖、胎兒畸形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早期及中期干預可以改善GDM患者圍產期結局。
3.4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管理重點
孕期血糖不易控制的原因包括隨著胎兒生長,孕婦及胎兒所需熱能也不斷增加,各孕周每天所需能量也增加;孕婦飲食要根據自己的孕周及體重情況、運動量制定自己的飲食計劃;各孕周胰島素抵抗程度不同,要根據血糖情況及時調整飲食及胰島素用量。因此,孕期血糖不易控制滿意,應多向GDM孕婦宣教調整糖尿病飲食、監(jiān)測血糖、胰島素的使用方法等知識,必要時住院治療,使GDM孕婦能更好的配合孕期的管理,使血糖維持正常水平。此外,孕期早期干預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圍產期及新生兒不良結局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滿,繆桂芳. 全程健康教育與管理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9,27(1):46.
[2]Cunningham FG,Gant NF,Leveno KJ,et al. Williams obstetrics[M].23st ed. New York: McGraw-Hill,2010:1104-1125.
[3]樂杰.婦產科學[M].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52.
[4]楊慧霞,董悅. 加強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3):129.
[5]許茜,張榮君,劉振江.青島市城區(qū)妊娠期糖尿病圍產結局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3):2065.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1,33:ll-61.
[7]Bellamy L,Casas JP,Hingorani AD,et al. Type 2 diabetesmellitusafter gestational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2009(373):1773-1779.
[8]楊慧霞.妊娠期合理體重增長的推薦.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10,13(2):151.
[9]楊慧霞.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與診斷.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5,8(5): 316-317.
[10]劉溯.妊娠期糖尿病的篩查、干預與妊娠結局的關系[J].中國婦幼保健, 2008,23(12):1634-1635.
[11]蘆新榮. 糖尿病篩查和健康教育在防治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7,4(4):10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