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茶英,張 婷,詹麗芹
(九江職業(yè)大學,江西 九江 332000)
形成性評價在高師英語閱讀教學應用中的實證研究
江茶英,張 婷,詹麗芹
(九江職業(yè)大學,江西 九江 332000)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試驗法、觀察法及訪談法,探討形成性評價在高師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形成性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信心,促使學生積極反思、有效使用閱讀策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成績。
形成性評價;英語閱讀;閱讀策略;閱讀能力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仍然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將學生能否通過英語三、四、六級等級考試作為評判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這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使得許多高校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中缺乏閱讀策略和興趣,閱讀自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降低了英語閱讀學習的效率。同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教學活動完全圍繞考試內容進行。對于英語教師而言,這種評價體制也挫傷和遏制了他們對英語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針對這種現狀,本研究提出把形成性評價理論應用到高師英語閱讀教學中,試圖通過形成性評價改善學生的英語閱讀現狀。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是196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家斯克里溫(Scriven)提出來的,根據評價的目的不同,他把教育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設計課程時向課程設計者提供信息以改進課程的過程;終結性評價是課程結束后向決策者提供關于課程是否有效和成功的信息(Jack C.Richards,John Platt,Heidi Platt,2000)。陳玉琨(1999)認為: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的持續(xù)性評價,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研究的問題
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信心、閱讀策略、合作意識及閱讀成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
九江職業(yè)大學師范學院09級英語教育1班和2班共98名學生參與了此次研究,其中09英教1班為控制班,學生人數為50人,在控制班實施的是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09英教2班為實驗班,學生人數共計49人,實驗班實施的是形成性評價。
(三)研究方法
本次實驗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進行評價,同時采用課堂觀察法、調查問卷法、訪談法及試驗法。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09.10~2010.4)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驗前期英語閱讀現狀問卷調查;用PETS-2閱讀理解試題對學生進行前測;設計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表,構建高師英語閱讀形成性評價體系。
英語閱讀形成性評價體系圖
英語閱讀形成性評價體系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評價、反思、反饋。
評價:(1)評價指標:學習態(tài)度、閱讀策略和合作意識;(2)評價主體:教師、同伴及學生自己;(3)評價方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討論、課后活動、口頭報告、小組合作活動等
反思:(1)學生反思。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后,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調整學習計劃、學習策略;(2)教師反思。教師對教學方法和活動進行反思,調整教學方案。
反饋:(1)教師和同伴把評價的結果和建議反饋給被評價的學生;(2)學生通過閱讀日記和反思報告把閱讀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3)教師對學生的反思報告進行評閱,并針對個體的具體情況提出反饋意見。
第二階段(2010.5~2010.12)實施實驗:(1)教師課堂觀察評價。每節(jié)課教師有重點地觀察某幾位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是否積極、是否主動參與課堂合作討論、課堂學習態(tài)度是否端正、上課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正確理解課堂內容、是否積極參加小組活動以及在完成課堂練習時能否正確使用閱讀策略;(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評價。為指導和監(jiān)控課外閱讀活動,要求每位學生課后收集閱讀材料,以自愿組合的方式成立8個課外學習小組,進行合作閱讀,組內成員進行相互評價和自評;(3)口頭演示活動評價。為了檢查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要求小組成員輪流在課堂上進行口頭演示,如講述故事的發(fā)展、描述故事中的角色、匯報自己的讀后感等等。學生自己、同伴及老師對口頭演示活動表現進行評價;(4)閱讀理解自我評價。學生自己對閱讀速度、閱讀技巧及閱讀效果進行自我評價。
第三階段(2011.1~2011.6)進行實驗后期英語閱讀現狀問卷調查;進行閱讀成績后測;訪談部分學生。
(一)英語閱讀測試成績結果
英語閱讀測試成績采用Z檢驗,測驗結果見表1:
表1:閱讀成績實驗前、后測試結果
表1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前測英語閱讀成績差異Z檢驗值為0.216,小于1.96,說明實施形成性評價實驗前兩組學生閱讀成績無差異,因此可以認為兩組學生的閱讀水平基本持平,可進行實驗對比研究。實驗后,對實驗班和控制班進行了后測,后測Z檢驗值為2.025,表明,實驗班與控制班的成績差異達到0.05水平上的差異。這表明,經過一個學期的形成性評價教學,實驗班的閱讀理解水平的確有所提高。
這兩組后期測試表現出明顯的差距,可以通過這樣兩個方面來展現。首先是這兩個標準差越來越小。這表明兩組學生在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都取得了進步,但實驗組學生比控制組表現的更明顯。在實驗前和實驗后比較看,控制組的標準差的變化是0.3,而實驗組則是3.8。這說明較低水平和較高水平學生的差距在縮小,在實驗組較低水平的學生比控制組同水平的學生進步要大些。其次,測試后的平均值也表明兩組的不同。對比前測成績,兩組學生的平均值都提高了,控制組和實驗組分別都提高了0.2和4.7。實驗前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成績都有所提高,控制組的平均分從62.9只提高到63.1,而實驗組的平均分從63.5提高到了68.2,從兩組實驗前后平均分的提高程度來看,實驗組學生比控制組的表現更好。
(二)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實驗前后均利用自編的問卷,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英語閱讀的情感態(tài)度、閱讀策略、合作意識和反思能力等四個方面,實驗前在實驗班發(fā)放問卷49張,收回有效問卷49張,實驗后在實驗班發(fā)放問卷49張,收回有效問卷49張,有效率為100%。兩次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表2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各個調查項目實驗前后的差異顯著性達到了.000水平,說明差異顯著。學生對英語閱讀感興趣的均值從2.40提高到4.56,學生有信心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均值從2.46提高到4.22,由此表明實驗班的大部分同學能自主選擇喜愛的閱讀題材和閱讀文段,有較強的閱讀興趣;每次英語閱讀課前進行預習的學生均值從2.20提高到4.12,
表2:實驗班在實施形成性評價前后的問卷調查結果對比表
上英語閱讀課時積極主動地發(fā)言的學生均值從2.02提高到3.73,由此表明在閱讀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制定英語閱讀計劃、有各階段相應的閱讀學習目標的學生均值從2.23提高到4.26,以上數據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制訂閱讀學習計劃,形成性評價已經促使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有規(guī)律的閱讀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摸索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的學生均值從2.10提高到4.01,閱讀時能找出各段的關鍵詞或大意的學生均值從2.51提高到4.25,閱讀時善于利用圖畫、圖表等非語言信息進行理解的學生均值從2.32提高到4.31,借助情景、上下文、常識或構詞法猜測詞義的學生均值從2.16提高到4.20,能進行跳讀尋找所需信息或略讀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學生均值從2.12提高到4.06,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開始使用具體的閱讀策略;閱讀中遇到問題時和同學商討的學生均值從2.04提高到3.94,由此表明大多數學生能夠與同學討論,解決閱讀難題;平時和同學交換自認為有意義的閱讀材料的學生均值從2.30提高到4.56,主動與同學交流英語閱讀學習體會的學生均值從1.94提高到4.28,能積極地與同學合作完成閱讀任務的學生均值從1.86提高到4.27,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了;閱讀后總結方法與收獲,檢查自己的閱讀目的是否達到的學生均值從1.86提高到4.02,經常進行計時閱讀自我測試、反思并改善閱讀行為和技能的學生均值從2.10提高到3.96,認真反思自己的閱讀學習并撰寫學習日志的學生均值從1.86提高到4.24,以上數據說明學生的反思能力增強了;進行閱讀課程考評的最好方式是通過考試成績和平時的課堂內外閱讀學習表現兩方面進行評定的學生均值從3.45提高到4.50,表明大多數學生接受了這種新型的評價方式。
(三)學生訪談結果
實驗結束后,對中、低、高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訪談,訪談內容:
1.你喜歡我們開展的評價活動嗎?為什么?
2.形成性評價對你的閱讀學習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訪談結果:大約70%的學生喜歡這種新型評價并認為形成性評價對他們的閱讀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原因是:(1)形成性型評價中的學習目標的設立讓他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理順了學習的思路,學習小結有利于他們檢查自己的學習;(2)閱讀材料檔案袋活動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強化了他們定期反思和改進學習的理念。檔案袋中共享的自選閱讀材料貼近他們的生活,難度適中,受到他們的喜愛,閱讀感興趣的文章也容易讓他們習得一些詞匯;(3)閱讀互評中,同學之間的交互活動使他們注重語言形式、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同時促進相互學習的友好氣氛。
大約14%的學生不是很喜歡形成性評價并認為對他們的幫助不大。他們?yōu)榇苏f了兩個原因:(1)評價會花掉很多時間來思考和填各種各樣的表格,這樣很浪費時間;(2)他們很清楚自己閱讀方面的缺點,也知道需要改進,但計劃很難堅持下去。
16%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形成性評價并且不同意下個學期繼續(xù)進行形成性評價試驗。他們認為形成性評價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為此持消極的態(tài)度。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性評價,也是一種目標評價。它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的不僅是知識、技能,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態(tài)度和合作意識。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課堂反饋、學習日志和自評、互評、師評等評價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閱讀學習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反思能力,促使學生有效使用英語閱讀學習策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成績。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XJG-09-29-8)
[1]Black P J&Wil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1):7-74.
[2]Marion Williams,Robert L Burden.Psychology for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0-38.
[3]Rick Stiggins,Rick Du Four.Maximizing the Power of Formative Assessments[J].Phi Delta Kappan,2009,(5):640-644.
[4]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5]郭茜,楊志強.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5).
[6]羅少茜.英語課堂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7]唐雄英.中國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一項促學形成性評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