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興 /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難打”的專利權官司
陳志興 /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專利維權成本高、難度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技術創(chuàng)新主體。而考察我國專利權保護司法實踐,賠償數(shù)額過低、保護力度不夠等現(xiàn)象也一直飽受詬病。據(jù)此,得出專利權官司“難打”的結論似乎也順理成章。不過,通過分析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年至2013年四年間專利侵權民事案件的審理數(shù)據(jù),筆者發(fā)現(xiàn)此類案件中專利權人撤訴的比例一直處于高位運行狀態(tài),2012年甚至高達近60%。為什么會存在該現(xiàn)象?這與專利權官司“難打”有何關系?本文試圖就此略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還是先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2010年至2013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共審結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367件,年均91.75件。其中,涉發(fā)明專利侵權案件109件,涉實用新型專利侵權案件85件,涉外觀設計專利侵權案件173件。在四年總共367件案件中,以判決方式結案的為134件,其中專利權人訴訟請求得到法院判決支持的為106件,占比為79.1%。在四年總共367件案件中,專利權人撤回起訴的為177件,占比為48.2%;在該177件案件中,涉發(fā)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案件數(shù)分別為55、58、64,數(shù)量大致均衡。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至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專利侵權案件中,專利權人主動撤回起訴的案件數(shù)量很大,占比將近一半;二是除通過調解、專利權人撤訴之外,法院通過判決審結的案件中,專利權人的訴訟請求得到法院支持的案件數(shù)量很大,比例接近80%。
那么,存有疑問的是,既然法院以判決方式結案的案件中,專利權人的訴訟請求獲得支持的案件數(shù)比例很高,那為何又出現(xiàn)專利權人超高比例的撤訴率呢?這也就是筆者開篇提到的“專利侵權案件中高撤訴率”的現(xiàn)象。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現(xiàn)象?目前來講,已經很難對上述“177件專利權人主動撤回起訴案件”中專利權人撤訴的原因作出統(tǒng)計分析,一方面專利權人撤訴的原因可能并不一定告知法院,另一方面,即使告知,也只是具體的案件承辦法官或者合議庭法官才可能知曉,不會體現(xiàn)在案件卷宗材料中。不過,作為對此類現(xiàn)象的調研,還是有一個途徑可以對“專利權人撤訴”的原因進行大致分析,那就是媒體的公開報道、專利實務人員(法官、律師、專利代理人等)的口頭表達及通過微博、微信等作出的陳述。
通過對公開渠道獲得的材料進行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至少有以下原因促使專利權人撤訴。
一是專利權已失效,權利基礎不復存在,主動撤訴。有媒體報道,上海某法院曾審理過這么一起外觀設計專利侵權案件,原告上海某公司在明知其專利因未繳納年費而失效的情況下,篡改專利權證書中的專利授權公告日,向上海某醫(yī)院提起惡意訴訟。法院發(fā)現(xiàn)這一行為后對原告進行了訓誡,最終原告向法院具結悔過并申請撤訴。也就是說,失效專利不受法律保護,原告以此失效專利為基礎提起的訴訟請求也就必定不能獲得支持。
二是專利權被宣告無效,權利基礎被“釜底抽薪”,不得不撤訴。在我國《專利法》中,有一項專利無效宣告制度,即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的,自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認為該專利權的授予不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可以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該專利權無效。第四十七條進一步規(guī)定,宣告無效的專利權視為自始不存在。在目前的專利侵權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基本均會在答辯期限內針對涉案專利權提起無效宣告申請。一旦涉案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原告的權利基礎即不存在,撤回起訴是其理性的選擇。
三是涉訴雙方達成和解,起訴目的已經達到,專利權人主動撤回起訴。司法實踐中,專利權人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的目的是多樣化的,既有單純的獲取侵權損害賠償?shù)哪康?,也有牽制市場競爭對手、?yōu)化市場布局的企圖。如果雙方當事人能夠在法庭之外就上述目的達成和解協(xié)議,自然訴訟就沒有繼續(xù)進行的必要。比如,蘋果與三星、蘋果與諾基亞、華為與摩托羅拉、中興與愛立信等,專利訴訟無不是與市場競爭格局交織在一起,訴訟的目的直指市場。最終,這些公司之間的訴訟也以雙方就市場競爭達成協(xié)議,專利權人主動撤訴而告終。
四是訴訟策略上的失誤,導致訴訟成本增加或者勝訴無望,而主動撤回起訴。雖說訴訟活動“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但司法實踐中卻也不能否認訴訟策略(或者說訴訟技巧)的重要性。在侵權證據(jù)取證方面存在的典型失誤,包括取證日期早于涉案專利授權日期,證明侵權行為的證據(jù)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jù)鏈條等,都足以導致專利權人的訴訟主張缺乏事實基礎。另外,對管轄法院的選擇也很關鍵,錯選管轄法院也有可能導致訴訟成本增加,進而不得不撤回起訴,重新再訴。
通過對專利侵權案件中撤訴數(shù)據(jù)的梳理,并分析專利權人的撤訴原因,至少能讓我們有另外一個視角去看待我國專利權官司“難打”的問題。一直以來,專利權維權成本高、侵權賠償數(shù)額低等現(xiàn)象飽受詬病。當然,根據(jù)現(xiàn)行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規(guī)則,賠償數(shù)額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專利權人自身對“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專利許可費的合理倍數(shù)”等賠償依據(jù)無法提供準確舉證,法院不得不采取“法定賠償”的方式確定賠償數(shù)額。此外,對于專利權保護力度的問題,也鮮有人去關注專利權本身的問題,如技術含量、撰寫質量等,以及專利權人的維權策略。如果專利權本身就存在權利基礎不穩(wěn)定的缺陷,又如何期望司法給予其“充分”的保護呢?更為重要的是,專利權的保護并不僅僅在于被告的侵權賠償數(shù)額,其根本在于市場競爭優(yōu)勢的獲得,很大情況下專利訴訟的目的也在于贏得市場。通過主張專利權、提起侵權訴訟,進而獲得談判砝碼,贏得相應的市場份額,也應該屬于訴訟對專利權的變相保護。
因此,專利官司“難打”,與專利權本身的質量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