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景舫+高坤
摘要:玉米壟側栽培技術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簡單、省工省時、增產潛力大的特點,適用于山區(qū)、半山區(qū)、平地、坡耕地,對改善土壤結構和環(huán)境,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發(fā)展持續(xù)高效農業(yè)具有重要意義。玉米壟側栽培技術,只對耕層表土部分松耕、耕作以及采取化學除草,不具備免耕條件的地區(qū)應注重實行玉米壟側栽培技術。
關鍵詞:玉米壟側栽培;技術特點;流程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1-36-1
1 玉米壟側栽培技術流程
玉米壟側栽培技術是一項科技含量高,增產機理明確,操作簡便易行的栽培方式,主要技術流程有以下6個環(huán)節(jié)。
1.1連續(xù)整地精量播種
玉米壟側栽培技術是春耕時田間不進行翻地和機械滅茬,秋收時留高茬,高度以20厘米為宜。耕種時保持原壟,在原壟壟側形成新壟,新壟形成后立即播種。所用的犁鏵要求是特制的鏵子,鏵子的寬度以27~30厘米為宜。有2種播種施肥方式:人工等距點播。坡地壟距較寬、壟溝較深的地塊可先在老壟溝施入底肥,然后直接在壟側深穿一犁起壟,用手提式扎眼器播種,播后立即踩實。平地壟距較窄、壟溝較淺的田塊或前一年采取該栽培方式的地塊可在原壟溝靠近另一條壟側處先穿一犁,以利于深施肥,然后在壟側深穿一犁起壟,用播種器人工精量播種并施入口肥,覆土并腳踏鎮(zhèn)壓保墑;機械播種在老壟溝施入底肥,在壟側穿一犁破茬然后跟犁種,采用手推式播種機壟上播種,并施入口肥,做到播種深淺一致,播深3~4厘米,覆土均勻,土壤較為干旱時,采取深開溝,淺覆土,重鎮(zhèn)壓。采用精少量播種,即每穴2±1?;騿瘟|c播,同時提高1倍密度,間苗時再去掉。
1.2因地制宜選用優(yōu)良品種
水肥條件好田間管理水平高的地塊應選用密植型品種,水肥條件差田間管理水平低的地塊應選用稀植型品種。一般情況下壟側栽培要選用密植型品種。
1.3種子處理
試芽。播種前15天做種子芽勢和發(fā)芽試驗。根據種子的發(fā)芽能力,計算出需種量;曬種。播種前3~5天連續(xù)曬種2~3天,消滅病菌,增強種子的活力;包衣??蓹C械包衣或人工包衣,根據各地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針對不同防治對象,選用“三證俱全”的種衣劑,防治苗期地下害蟲、苗期病害和絲黑穗病以及促進苗期生長發(fā)育,提高田間保苗率。
1.4確定適宜播期
要根據品種的生育期和品種特性,結合當地溫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條件以及土壤狀況來確定適宜的播種期。一般土壤耕層5~10厘米地溫穩(wěn)定通過7℃~10℃,土壤含水量達到20%左右時作為適宜播期。吉林省最佳播種時期在4月25日至5月10日,最遲不能晚于5月15日。
1.5合理密植,科學管理
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施肥水平、降水條件和種植形式等條件綜合考慮來確定種植密度。一般稀植型品種種植密度為每公頃4.0~4.5萬株;密植型品種種植密度為每公頃5.5~6.0萬株;中間型品種種植密度為每公頃4.5~5.5萬株。
1.6實施測土配方,科學合理施肥
重視有機肥的施用。若有機肥缺乏,土壤板結,肥力下降。但要注意施用高質量的有機肥,防止帶入病原菌和雜草種子,用量為每公頃30立方米左右;化肥施用。要在重視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本著最大限度提高化肥利用率為原則,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氮肥、穩(wěn)定磷肥、補充鉀肥、協調微肥?;适┯靡扇〉追?口肥+追肥分層次的施用方法。氮肥:正常情況下,氮肥的25%做底肥、75%做追肥效果最好。磷肥:一般情況下,磷肥的65%~75%做底肥、25%~35%做口肥效果最好。鉀肥:一般情況下,底肥數量應占總量的70%左右,口肥數量應占總量的30%左右。
2 玉米壟側栽培技術注意事項
注意播種技術和質量,對播種技術和質量要求比較高,隨時檢查播種機的順暢程度,保證種子均勻落入地下,播種深度要均勻一致,否則造成出苗參差不齊。土壤較干旱的情況下,播后及時鎮(zhèn)壓,避免晾籽;注意種肥之間距離,對于一次性完成施肥的地塊,為了防止肥量大造成燒種,應注意調整種子和化肥間距,應控制在3厘米以上,一般應保證在4~6厘米;注意病蟲害的防治,由于施用有機肥和沒有翻地,土壤中的病原菌可能較多,根茬留田,蟲量滯地情況加重,增加了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所以必須用農藥拌種防治病蟲害,如發(fā)現病情要及時噴灑藥劑處理;注意盡量做到秋收后高留茬,最好達到20厘米以上,增加秸稈還田量;為了提高地表平整度和方便來年作業(yè),壟作時至少中耕一次為下年作業(yè)備壟;為了提高土壤墑情和更有效防止風蝕水蝕,應用山坡地時要注意不能和山坡同向成壟。
玉米壟側栽培技術是一項通過理論論證,深入聯系實際,取得實際效果的科研成果,它對提高糧食產量,節(jié)約農業(yè)用水,降低生產成本,培肥地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展可持續(xù)農業(y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滑景舫,長春市綠園區(qū)城西鎮(zhèn)農業(yè)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高坤,梨樹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