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英
摘要:通過人文教育,促進學生關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社會的終極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yǎng)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人文精神的回歸,有賴于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課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目的、自覺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跡,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教育;培養(yǎng)個性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103-01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堂是師生生命活動的舞臺,需要活潑生動的生成。因此,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
互動的教學過程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教師既要積極地參與這一交流過程,又要能對這一過程進行有效的目標調控,引領課堂走向精彩,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氣和樂趣,充滿生命的色彩,更充滿激情與智慧。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指導思想上,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通過人文教育,促進學生關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社會的終極目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yǎng)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人文精神的回歸,有賴于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1.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凸現人文之范
為了職業(yè)而改變,這是對工作的執(zhí)著,作為教師就是要適度地改變自己。冷冰冰的說教面孔、硬生生的死板語言、喋喋不休的傳教士表達似乎都欠缺了什么。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yǎng),塑造美麗的教師人格,這是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的微笑是學生快樂的表象,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是學生積極心態(tài)的興奮劑,教師的情緒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教師的友善是學生品格形成的關鍵因素,教師興趣廣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愛好和興趣,教師的坦率和寬容更容易使學生也擁有這樣的品質。另外,作為教育者,不斷自我修煉、自我提高的過程也具有極強的導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學生身邊一部極具說服力的"教科書"。
2.挖掘教材的人文內蘊,體悟人文之美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傾注了作者豐富、飽滿的激情,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結晶,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而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認真挖掘教材隱含的人文價值。法國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要實施語文教學的審美化,我們必須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自然美,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酈道元的《三峽》中的景物描寫。尤其是我國古代詩詞中對自然美的描繪更是突出。通過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體味課文中的社會美,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著力挖掘課文中體現美德的底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潤物細無聲"般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對美好事物的興趣和愛好,樹立正確審美觀念。探究課文中的藝術美,許多課文是文學作品,都是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比較好的優(yōu)秀之作。古代寫景詩詞,藝術性很高,常用一兩個詩句就畫出一幅鮮明的圖畫,造成一個個令人難忘的美好的境界。如王維的《山居秋瞑》,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等。在美育的感召下,促使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格。拓展語文課堂教學的知識空間,實現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切實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教師應有責任把學生培養(yǎng)成讀書人,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指導學生在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yǎng),在文學的永久魅力中構筑永恒的精神家園。
3.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彰顯人文關懷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陽光、雨露與土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一種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態(tài)度體驗、從而主動學習的教學心理氛圍。語文教學要給學生心靈"松綁",還學生心靈的"自由",鼓勵他們質疑追問的勇氣??梢?,語文課堂教學應以生活中的人為本,始終關注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們應更新觀念,調整視角,在課堂上體現人本主義理念。
4.重視學生的寫作訓練,催化人文之情
寫作作為高度綜合的語文活動,它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顯示了學生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個性差異,它折射出寫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征。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注重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從細微之處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想發(fā)展實現雙贏。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熱點焦點,關注時事動態(tài)、評論大眾話題,引發(fā)人文思考。潛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還有許多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發(fā)揮課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目的、自覺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跡,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上接196頁)的沖動。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虛擬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搭配》時,我們采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衣柜,柜子里放著各種衣服,請學生選擇一套衣服去外婆家做客。這樣學生在創(chuàng)設好的"虛擬情境"里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找出了所有的搭配方法,課堂就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步。
2.2在教學的重、難點處運用。小學生學習往往只求會做題目就行了,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不求甚解,教師要想把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問題講清楚,光憑一張嘴,一只粉筆也難做到。這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學生感知的過程,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協同利用起來,促進心理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地理解,從而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32-8時,可以采用多媒體出示3捆小棒的2根小棒,然后演從里面拿出8根的拿法:從3捆里拿一捆來拆開就是10根,拿掉8根后,學生自然看到一捆里只剩下2根,原來的32根就只有24根了。這樣多媒體以它的形象直觀向學生展示了減法的算理,學生便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fā)展了思維,理解了算理。
2.3在思維的困惑處運用。小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差,在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中,常被某些表面的東西迷惑,對一些復雜的數學知識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思維發(fā)生"卡殼",產生困惑,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的使學生產生發(fā)散性思維,少走彎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如在計算從一個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體里切掉一個邊長為15厘米的小正方體后,求剩下的圖形的表面積的題目時,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較差,所以很難做對。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向學生展示切的過程,學生就一目了然了,這其間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我們一線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時一定要認真對待,不要有先進的教學手段就是教會我們偷懶的工具的錯誤認識。只有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會為我們的課堂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