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湖中學 浙江平湖 314200)
2014年高考已經(jīng)落下帷幕,各地的高考試題都體現(xiàn)了新課改理念.不在難偏上考倒學生,更多地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考查,試題設計寬角度、多視點,有層次地考查了數(shù)學的理性思維能力,同時也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對數(shù)學本質的理解能力、數(shù)學素養(yǎng)及潛能.
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數(shù)學運用意識,各地高考試題中部分試題新穎別致,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查.浙江省的數(shù)學高考每年都帶給我們許多期盼:一方面希望能“雅俗共賞”,讓更多的學生考出好成績;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出現(xiàn)一些有新意、能品味后“留有余香”且為教學“津津樂道”的好題.認真研讀2014年浙江省數(shù)學文、理科2份試題,可圈可點的題目很多,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文科第9題——一道向量選擇題,它是整卷的一大亮點.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向量題通常以選擇題或者填空題出現(xiàn),位置通常偏后,有壓軸的味道.向量題的分值不多,但對整個數(shù)學格局起到?jīng)Q定性的影響.下面筆者就這道漂亮的試題談一些解題感受.
例1設θ為2個非零向量a,b的夾角,已知對任意實數(shù)t,|b+ta|的最小值為1,則
( )
A.若θ確定,則|a|唯一確定
B.若θ確定,則|b|唯一確定
C.若|a|確定,則θ唯一確定
D.若|b|確定,則θ唯一確定
(2014年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文科試題第9題)
本題涉及向量的加法、數(shù)乘運算、模長等.向量是數(shù)形結合的天然載體,將向量引入中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具有幾何形式與代數(shù)形式的“雙重身份”.本題將向量的幾何表征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讓學生感受到向量是刻畫經(jīng)典幾何模型的重要工具,同時引導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重視向量的幾何表征.本題以幾何為背景,以向量為載體,入口寬闊,解法多樣;緊扣概念,體現(xiàn)本質;立意清晰,背景深刻;滲透思想,能力到位,是一道難得的好題.
2014年浙江省高考學生普遍反映數(shù)學不好做,可能更多地卡在讀題和審題上.此題中“條件t的任意性、模最小值的確定性、選項中指定量的確定、相關量的唯一確定”這些概念是否準確理解都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成功解題.仔細審題可挖掘出問題蘊含的2條線索:
顯性條件(1)本題涉及4個向量a,b,ta,b+ta;(2)|b+ta|的最小值為1;(3)θ為2個非零向量a,b的夾角.
隱性條件a與b不共線即0<θ<π,說明:若a與b共線,則存在唯一的實數(shù)λ使得b=λa,從而|b+ta|=|(λ+t)a|,此時當λ+t=0時,|b+ta|的最小值為0,與已知條件|b+ta|的最小值為1矛盾,因此a與b不共線.
如果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上面2個信息,那么下面的幾種解題思路應該也是自然的.
分析1(特例視角)枚舉特例,排除干擾.
b+ta=(at,b),
即
|b+ta|2=a2t2+b2,
從而
即|b|=1.故排除選項A.
觀察選項C,設a=(1,0),b=(|b|cosθ,|b|sinθ),則
b+ta=(|b|cosθ+t,|b|sinθ),
從而
|b+ta|2= (|b|cosθ+t)2+|b|2sin2θ,
即
b2sin2θ=1,
亦即
|b|sinθ=1,
故排除選項C.
觀察選項D,設b=(2,0),a=(|a|cosθ,|a|sinθ),則
b+ta=(t|a|cosθ+2,t|a|sinθ),
從而 |b+ta|2= (t|a|cosθ+2)2+t2|a|2sin2θ=
|a|2t2+4(|a|cosθ)t+4=
(t|a|+cosθ)2+4sin2θ,
即
4sin2θ=1,
于是
解得
故排除選項D.
點評此法雖難登大雅之堂,學生或許在短時間內(nèi)也不一定能枚舉出所有反例,但貴在真實,學生應試時猜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分析2(函數(shù)視角)利用模運算,構建目標函數(shù),將條件(2)表征.
|b+ta|的最小值為1等價于|b+ta|2的最小值為1,則
|b+ta|2= |a|2t2+2(|a||b|cosθ)t+|b|2=
(|a|t+|b|cosθ)2+|b|2sin2θ.
即
|b|sinθ=1.
驚喜發(fā)現(xiàn),此時
即
(b+ta)⊥a.
點評此法向量模的計算表征為向量數(shù)量積的運算,做到向量問題代數(shù)化,認清變量t為主元,轉化為二次函數(shù)問題,起點較低,計算稍顯復雜.驚喜發(fā)現(xiàn)的垂直關系預示著本題可用幾何法解決,做到代數(shù)、幾何的完美統(tǒng)一.
分析3(建系視角)建立坐標系,引入坐標,將條件(2)表征.
設A(a,0)(其中a>0),B(|b|cosθ,|b|sinθ),則
b+ta=(|b|cosθ+at,|b|sinθ),
|b+ta|2=(|b|cosθ+at)2+|b|2sin2θ,
從而
即
|b|sinθ=1.
點評此法運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以i,j為基底進行表征,本質和解法2相同.
圖1 圖2
1=|b+ta|cosα=(b+ta)·e=b·e,
亦即
點評此法運用平面向量數(shù)量積,充分體現(xiàn)向量運算的靈活性,有一定的幾何味道,計算簡便.
分析5(幾何滲透)幾何探路,數(shù)形結合.
圖3 圖4
|b|sinθ=1或|b|sin(π-θ)=1,
當B′∈l′時,同理可得(略).
點評命題者當然更希望看到的是上述解法,希望考生嗅到幾何的芬芳,簡潔明了.看透此題,將問題轉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求解.
關于例1,網(wǎng)上評論很多,眾所紛紜中感受到高考真的“愛”你不容易!事實上浙江省10年前就與此題有過“相約”,只是命題者對向量的偏愛在2014年將它演繹得更加唯美,同時也讓更多的考生“拜倒”在此向量題下.讓我們重溫2005年這一道姊妹題:
例2已知向量a≠e,|e|=1,滿足對任意的t∈R,恒有|a-te|≥|a-e|,則
( )
A.a⊥eB.a⊥(a-e)
C.e⊥(a-e) D.(a+e)⊥(a-e)
此時再回首看2014年浙江省數(shù)學高考文科第9題,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命題者對此類問題為何情有獨鐘,戀戀不舍,它是怎樣的一種數(shù)學模型呢?
圖5 圖6
人教版教材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問題有2處涉及(分別在《必修2》與《選修2-1》中),根據(jù)編著者的編寫意圖,分別在向量之前與向量之后.
《必修2》第106~107頁中,點P0(x0,y0)到直線l:Ax+By+C=0的距離公式為
這正是解法4的由來.
根據(jù)以上模型可編出下面的試題:
例3若a,b,c不共面,=θ,已知對于任意實數(shù)t,|b+c+ta|的最小值為1,證明:若θ確定,則|b+c|唯一確定.
例4若a,b,c不共面,已知對于任意不同時為0的實數(shù)m,n,
這何嘗不是一種尋夢之旅,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向量是溝通代數(shù)和幾何的橋梁.2014年這道向量題更是將向量的這一特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代數(shù)法讓我們體味了向量的沉穩(wěn),更多地考查了學生扎實的運算基本功;幾何法讓我們更深地感悟向量的靈動,真切地體會了問題的本質所在.
一題一世界,上面的學習研究過程讓我們充分體味了高考試題的魅力所在.探究素材何處覓,歷年考題展風采;解題沿途多精彩,常思多量樂無窮.讓我們記住波利亞的教導:沒有任何一個題目是徹底完成了的,總還會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經(jīng)過充分研究和觀察之后,我們可以將任何解題方法加以改進;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可以深化我們對答案的理解.破除高考試題背后的本質是破除題海最“給力”的武器,高考試題的本質正是在思維的層層深入中揭開神秘的面紗,使其“原形畢露”,使得我們能夠一眼就可以把它“看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切實加強反思與回顧,使得數(shù)學的學術形態(tài)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態(tài),以達到“一題可破萬題山、萬題可由一題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