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紅
1942年至1944年,太行抗日根據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災、水災和蝗災,災情遍及全區(qū)六個專區(qū)中的四個,亟待救濟的災民達35萬人,占當時全區(qū)人口的23%。再加上日寇接連不斷的殘酷地進行瘋狂“掃蕩”、蠶食,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活、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芍^天上有敵人,地上有敵人。根據地陷入了最困難、最嚴峻的時期。面對空前的災難,在以鄧小平提出的:“為著堅持敵后抗日戰(zhàn)爭,堅持抗日根據地,從各方面積蓄力量準備反攻”的方針指導下,太行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生產自救運動。
“誰有了糧食,誰就有了一切”
1940年起,為減輕群眾負擔,保證部隊給養(yǎng),129師政委鄧小平同志就號召部隊一方面自己開荒種地,一方面幫助群眾生產。鄧小平認為,經濟斗爭是對敵斗爭的主要內容之一,經濟建設是根據地建設的基礎?!皼]有對敵斗爭,談不上根據地建設。”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根據地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是開展對敵斗爭的重要條件。所以“沒有根據地建設,更談不上對敵斗爭。”經濟建設的基礎是發(fā)展生產,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而在戰(zhàn)爭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又必須以糧食生產為主。因此,他鮮明地提出了“誰有了糧食,誰就有了一切”的口號。1942年3月,129師政治部根據劉鄧指示,訓令所屬各部隊,要切實幫助群眾春耕,并提出四點要求:1、深入宣傳,提高群眾生產情緒;2、旅、軍分區(qū)設立指導幫助春耕組織,各團設立領導助耕組織,各連成立助耕隊,排以下成立助耕小組;3、幫助群眾解決情報警戒和牲畜、農具等問題;4、春根期間停止群眾支差。軍令如山倒,部隊上上下下掀起了助耕熱潮。僅從3月底到4月初統(tǒng)計,幫村民代耕132.1畝,刨地148.3畝,挑糞7332擔,拉糞683車,撒糞593.5畝,運肥752擔,修地邊56畝又14丈5尺,挑石子350擔,下種7畝,植樹2萬株,修整灘地1000多畝,筑起一道河堤。1943年1月17日,時任太行分局書記的鄧小平同志在簽署《一二九師關于1943年生產工作計劃的訓令》中,定出生產任務:旅以上每人生產100元;團以下每人生產60元,包括節(jié)約在內。1月25日至2月20日,中共太行分局在涉縣溫村召開會議,會上,鄧小平作了《五年來對敵斗爭的概略總結與今后對敵斗爭的方針》的報告和會議總結。會議提出了今后的具體任務:在根據地必須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展普遍性的群眾性的游擊戰(zhàn)爭;加強根據地經濟建設,發(fā)展生產,戰(zhàn)勝災荒,保證軍需民食,打下自給自足的基礎。6月21日,在太行分局召開的經濟建設會議上,鄧小平又強調指出:黨必須加強對生產工作的領導,今后應把生產當做一切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特別加強農業(yè)生產,同時抓好手工業(yè)生產,領導全根據地人民多生產糧食。7月2日,鄧小平在《解放日報》發(fā)表《太行區(qū)的經濟建設》一文中對領導和組織群眾生產,作了生動詳細地敘述:“農業(yè)生產是貫穿于全年而又富于季節(jié)性的事情,嚴格說來,無所謂農閑時間。犁地、選種、下種、選苗、鋤草、夏收、秋收,還要適時地積肥、施肥(第二年的肥料頭一年6月就要開始準備)-----我們在春耕、秋耕、夏收、秋收的時候,都做了巨大的工作。我們發(fā)動人民的生產熱枕,反對懶漢,組織勞動力并實行調劑,改良種子,解決牲畜農具的需要,發(fā)動兒童拾糞,號召婦女生產,調解租賃關系和主雇關系,以及發(fā)動植樹、修渠、打井、造水車等事業(yè)…..正因為我們注意了生產的組織和領導,人民的許多困難克服了,‘增加生產、改善生活、準備反攻的口號響遍了太行山的每個角落,獲得了生產戰(zhàn)線上年復一年的勝利。”1943年9月18日,129師發(fā)出《進一步開展生產節(jié)約運動》的訓令,規(guī)定部隊1944年的生產任務,要求每人自給3個月的糧食和全年的蔬菜。
為幫助人民搞好生產,鄧小平不僅帶領師直單位領導深入部隊,督促軍隊幫助當地群眾生產,支援勞力、耕畜、代制農具、巡回醫(yī)療,節(jié)糧濟貧等,還率先垂范,與張際春、李大章、劉錫五等前總、北方局領導人,在駐地村莊親自參加生產勞動。他積極推廣和倡導農業(yè)種植新技術,親手將試種成功的美國優(yōu)良品種“金皇后”玉米、西紅柿等種到農田里。太行山上,他邊勞動,便帶領大家唱著:“太行山上鬧洋洋,軍民生產忙,扛著鋤頭背上槍,上山去開荒,吃上細面糧,穿上花衣裳……”歌聲響徹了山野。1943年8月初,久旱之后下了一場雨,鄧小平指示邊區(qū)各機關、單位、學校壓縮辦公時間,全體人員幫助群眾補種改種,口號是“爭取十天突擊晚熟莊稼及蔬菜的搶種、改種、補種和多種,度過災荒?!辈⒂H自組織和指導機關工作人員到駐地所在涉縣二區(qū)幫助群眾搶種。在鄧小平等領導同志的帶動下,部隊生產熱情高漲,收獲豐厚。太行、太岳部隊除完成每人自給3個月的糧食和全年蔬菜的任務外,還解決了學習、辦公、雜支等費用。1943年,太行各部隊共種地101000多畝,其中墾荒地81000多畝,總收入1500萬元。1944年,太行部隊減少群眾負擔折合小米3000萬斤,太岳部隊減少群眾負擔30%。太行區(qū)增產糧食9000萬斤,太岳區(qū)增產糧食4200萬斤。
“對個人生產模范、勞動英雄給予100元
到200元的獎金;對于懶惰不積極的,要給與處分”
1942年起,為改變根據地經濟上的困難局面,部隊積極響應領導號召,開荒種地、興修水利、飼養(yǎng)家禽,給太行山區(qū)帶來了一派生機。但一些“左傾”主義者抨擊生產成績好的單位和個人是在搞“資本主義”,給他們扣上“本位主義”、“經濟主義”、“金錢思想”、“富農階級”、“發(fā)財觀念”等落后腐朽的帽子,挫傷了許多同志的生產積極性。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部隊許多同志本身就存在“當兵就有飯吃”、“有槍就有飯吃”、“上級自會安排一切”的依賴思想,再加上錯誤的批評,就更不愿意從事生產了。為此,鄧小平認為及時糾正錯誤,制定正確的政策,是關系到調動部隊生產積極性,決定大生產運動成敗的中心問題。1943年1月,他簽署的《一二九師關于1943年生產工作計劃的訓令》中,明確規(guī)定了生產節(jié)約獎懲辦法:對超過計劃、節(jié)約成績顯著,勞動成績顯著者給予獎勵。假公濟私、販賣違禁物品、走私、運輸違反稅收條例者,一律制裁。9月21日,鄧小平在晉冀魯豫邊區(qū)和129師聯合召開的生產動員大會上,作了題為《努力生產、渡過難關、迎接勝利》的報告,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生產運動的意義:“……我們自己經過了六年戰(zhàn)爭的消耗,敵寇的摧殘與災荒的襲擊,人民的積蓄差不多沒有了,今后在財經方面是很困難的?!婈犔岢錾a問題也很久了,1940年就成立生產部,說明了我們對生產問題的重視。幾年來我們是有成績的,一年比一年好。假如機關、部隊沒有生產,緊靠一毛二分錢的菜金來改善生活和體力,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夠過得去,并改善了生活,維持了體力,沒有影響到部隊的戰(zhàn)斗力,不能說不是努力生產的結果。……部隊只有槍而沒有飯吃,是不能打仗的?!薄斑^去我們重視不夠,只解決蔬菜。現在要解決部分糧食。不然,人民傾家蕩產,不能進行生產,人民就會反對我們,既會弄到無飯吃又無群眾,不能支持斗爭?!痹谶@次會上,鄧小平提出了制定了“獎勤罰懶”的賞罰制度的建議,他說:“必須建立賞罰制度,在《命令》中規(guī)定,個人生產模范、勞動英雄,給予100元到200元的獎金。有些同志說,這是否過高了?我說不高。這是由于勞動所獲得的,又不是貪污所得,是應該的。對于懶惰不積極的,要給與處分。懶惰,生產不好的單位必須自己吃苦。否則,賞罰不明,就不能將一項工作做好?!边@個報告的摘要在《新華日報》(太行版)轉載時,鄧小平又將獎金數額提高為“200元到300元”。
太行區(qū)根據地根據鄧小平報告精神,提出了每人開荒種地二畝的任務。在勞動力的組織上,把勤的和懶的分別編組;成績好的編為“飛機組”,其次為“汽車組”等,成績好的就升組,反之降組;那些生產積極性不高的,被編為“前進組”,以激勵他們上進。此外,還制定了“變工辦法”和“分段包工制”的生產制度。由于實行了正確的生產分配和獎勵政策,1943年的生產成績,以太行軍區(qū)為例,太行四分區(qū)種地1937畝,總額110萬元以上,被授予“生產冠軍稱號”;太岳一分區(qū)種地2700畝,授予“生產楷模”獎旗。太行軍區(qū)的農業(yè)、商業(yè)產值,已到達1500萬元以上,比1942年提高了6倍以上。1944年4月1日,在鄧小平的支持下,滕代遠、楊立三根據毛澤東和李富春提出的“公私兼顧”、“先公后私”、“公私兩利”的原則和太行山山區(qū)的實際情況,公布了著名的《騰楊方案》(《滕代遠、楊立三手訂總部伙食單位生產節(jié)約方案》)。這個方案,進一步批判了“把共產主義的遠景作為現在的實際”,主張“一切歸公”、“反對私有”等錯誤觀點;“提倡勞動、獎勵勞動,只要是勞動所得,個人就有權享受”,“提倡節(jié)約、獎勵節(jié)約,節(jié)約得越多,所得的越多”,“提倡私人儲蓄,只要是勞動所得的代價,積蓄的越多越好?!狈桨刚揭?guī)定了參加集體生產和節(jié)約所得以“二八分紅”(公八私二)的分配原則。個人利用業(yè)余時間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30%上繳伙食單位,70%歸己。個人采集野菜(每斤以二角收購),飼養(yǎng)雞、兔、蠶、蜂所得,全歸自得。1944年《騰楊方案》的施行,掀起了太行區(qū)生產的高潮。以太行軍區(qū)為例,一年開墾荒地12.0042萬畝,其中個人開墾的小塊荒地達到5728畝。太行軍區(qū)生產的雜糧、山藥蛋、蔬菜和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商業(yè)的收入,共折合米970.9276萬斤。加上節(jié)約部分,共折合米1328.9萬斤,等于減輕根據地人民負擔10萬石米(每石折合135斤)。太行軍區(qū)還建立了油坊、粉坊和豆腐坊及規(guī)模不同的兵工廠,能自造步槍、子彈、手榴彈等,除了供給自身需要外,還支援延安子彈、步槍、棉布等大批物資。部隊和個人生活得到改善,太行軍區(qū)個人有積蓄的人數達到9411人,儲蓄總額達到167.348萬元。部隊的生活標準由大生產前的每人每天吃不到二錢油、三錢鹽,提高到每人每月十兩多(十六兩制)肉、每天二錢六分油、三錢七分鹽、十二兩蔬菜。這一年,太行軍區(qū)評選出勞動英雄220名,受到了獎章、農具、牲畜和獎金等各種形式的獎勵。
“這不是對我們的愛護,是要我們脫離群眾”
鄧小平在抓緊部隊生產的同時,采取了實行了反對浪費,厲行節(jié)約的措施。1944年12月3日,他在向毛主席和彭德懷副總司令匯報時說:“太行經濟已接近枯竭點,今后必須注重生產,講求積蓄,不僅在人民中提倡耕三余一,軍政方面也要切實注重糧食物資的積蓄,要厲行節(jié)約?!?4日毛主席和彭德懷副總司令給鄧小平回電:“努力生產,注意積蓄,準備迎接更加艱苦局勢的到來。這是完全對的,請你堅持此方針?!编囆∑较虿筷犔岢隽恕熬蚣毸?,細水長流”的口號,機關干部每人每天節(jié)約一把米,一兩菜,大量采集野菜樹葉等代食品,糧糠野菜樹葉混合吃,并提出互助互濟、積義倉等。根據師部命令,部隊的小米供應,主力部隊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分期減到一斤(十六兩),地方武裝由一斤減為十五兩。機關人員由一斤減為十三兩。從戰(zhàn)士到師、旅干部,每月只發(fā)一元五角到五元的津貼費。按當時物價,一元五角只能買一把牙刷盒一包牙粉。辦公費、菜金一律停發(fā),由各單位從生產中自行解決。糧食不夠吃,采集野菜、樹葉補充,整天吃拌菜的“和子飯”。即使這樣也不能吃飽,因此當時一些單位流行著“一碗平,二碗尖……”的盛飯經驗,后來這些單位改為由炊事員統(tǒng)一掌勺,不讓自己盛飯了。據鄧小平身邊的工作人員楊殿魁回憶:“劉伯承、鄧小平和大家一樣節(jié)約用糧,并一再向行政科和管理員交代,不準揩大食堂的油。在這種半饑半飽的情況下,大家嚴守群眾紀律,老百姓漫山遍野的紅彤彤的柿子,沒有去摘一個,還要千方百計地再節(jié)約糧食救濟災民。有不少餓得奄奄一息的災民就是吃了我們部隊干部戰(zhàn)士和地方工作人員背著送去的救濟糧才活下來的。僅師各單位拿出節(jié)約下來的小米1650斤。一段時期,鄧小平與司令部、區(qū)黨委的干部同吃一鍋飯。紅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樹葉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窩窩,又黑又硬,鄧小平和大家詼諧地稱為吃磚頭?!庇捎诰葹模筷?943年的冬裝到入冬才籌措到土布和棉花,來不及集中縫制,就把土布、棉花發(fā)給各單位,動員人人動手,自做自穿。沒有燃料,找草木灰和樹根、槐花染色;不會裁剪,請有經驗的同志和老鄉(xiāng)幫忙。劉伯承、鄧小平和大家一樣穿著深一片淺一片的灰土布棉衣。有一次供給處的同志給他們每人做了一套細灰布棉軍衣,卻被堅決退回,并嚴肅批評指出:“這不是對我們的愛護,是要我們脫離群眾”。據統(tǒng)計,僅邊區(qū)一級的黨政軍機關,直屬單位,節(jié)省小米23401斤,雜糧2470斤,捐款30000元,其中129師直屬單位,節(jié)省糧食16584斤,用于救濟災民。在許多地方,黨和政府發(fā)動群眾開展社會互濟,建立義倉。據1943年統(tǒng)計,涉縣社會借糧236886斤,積義倉289400斤。
為解決根據地軍民穿衣問題,根據地開展了紡織運動。鄧小平領導太行區(qū)黨委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從敵占區(qū)換回棉花,分到縣、區(qū)、村,再通過合作社、信貸社,采取以工代賑的方法,將棉花賃給紡婦。規(guī)定紡1斤線掙2斤小米,織1斤布掙1斤小米。這樣既解決了軍民穿衣問題,又使紡婦掙米養(yǎng)家糊口,度過災荒??棾刹己?,政府又按軍衣幾種款式尺寸,讓婦女加工制作。染布時,夏衣用槐花米、紅黃土染成草綠色或黃橙色,棉衣用芝麻桿和黑歡葉染成黑色。1943年3月1日,太行實業(yè)社舉行了“太行生產展覽會”,附近機關、團體代表和群眾踴躍參觀參展。展出的有軍毯、仿俄毯、毛布、毛衣、草帽、棉織品、肥皂、紙煙等自制品。為帶動全區(qū)軍民紡紗,鄧小平在自己的辦公室放置了一架紡車,帶頭學紡線。為提高棉線等次,還親手拿紗錠和其他同志觀摩交流,增進技術。在涉縣“鄧政委,發(fā)號召。婦女們,快快搖(紡車)”的口號盛行起來,過去那種“涉縣老婆不做活,手中拿著捻線陀,走一走,陀一陀”的落伍場景不復存在。1943年6月底,僅太行第五專區(qū)就組織了23968名婦女參加紡織,共紡棉花166090斤,掙得小米386255石。同時,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展副業(yè),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1、通過武安陽邑、林縣任村兩個根據地商業(yè)集鎮(zhèn),與游擊區(qū)和敵占區(qū)的商人、小販做生意,出口根據地的山貨、土特產、香煙等換回一部分日用必需品。2、利用天然火石,自制火鐮,撞擊取火,代替火柴。3、用柏樹熬油,治療當時流行的疥瘡,同時還可以用來照明。4、用火堿熬小鹽代替海鹽。5、開設紙廠,利用楮條造紙,解決文化、醫(yī)療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紙困難。這種楮條紙是當時根據地的高檔紙,還可以用來印刷報紙、刊物、書籍和偉人像等精制印刷品。
“蝗蟲來了,用手打!”
1942年夏,太行根據地遭受了旱災,到1943年春在邊區(qū)的許多地方仍在繼續(xù),有的地方是旱災、水災、雹災、病災、蝗災不斷,受災面積幾乎波及整個冀南和太行區(qū)。特別是1943年至1944年連續(xù)兩年的蝗災,對全區(qū)軍民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無窮無盡的蝗蟲襲來如洪水猛獸,鋪天蓋地,瞬間山坡、田野、道路等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蝗蟲。地面的蝗蟲一般有三四寸厚,嚴重的厚達一二尺,一腳踩下去就是一二百個?;认x過后,莊稼、樹枝、葉頃刻被吃得精光。太行地區(qū)46%的地區(qū)受災嚴重,受災面積達750平方公里,受害莊稼60萬畝,其中被吃得顆粒無收的有24萬畝。1943年5月3日,太行區(qū)黨委、太行軍區(qū)政治部在涉縣赤岸村發(fā)出《關于撲滅蝗蟲的緊急號召》,太行區(qū)第五、六、七專區(qū)都建立了除蝗委員會或指揮部。號召全區(qū)發(fā)動災民,逐戶制定生產自救計劃,克服迷信和悲觀失望情緒,調動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性。9月21日,在邊區(qū)政府和129師聯合召開的生產會議上,針對蝗災,有人提出用藥物拌糖來滅蝗。糖在當時極其珍貴,此辦法當然行不通。鄧小平做了一個簡單的拍擊動作說:“用手打!”于是全區(qū)軍民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蝗蟲殲滅戰(zhàn)”。滅蝗像對付日軍“蠶食”一樣,你來我打,大來大打,小來小打,直到把飛蝗徹底消滅。干部、戰(zhàn)士、農民、學生等無論什么身份,紛紛拿著鐵鍬、掃帚、布袋等滅蝗工具,從山頂到山下,從田頭到田尾等,反復多次,進行刨卵、捕打。據統(tǒng)計,全太行區(qū)日均出動人數25萬人以上,總用工1000萬個以上,每人平均40天。據10個縣統(tǒng)計,共刨卵、打蝻、打蝗1835萬斤,其中蝗卵10萬斤,蝗蟲、蝗蝻各占一半。如果不刨不打,那么1斤卵可孵化39000多個蝗蝻,1斤蝗蝻可變13000個蝗蟲,1斤蝗蟲80個,加起來就是1270億個。按一天兩個飛蝗吃一粒谷子,一畝地平均13000棵谷子計算,那么一天就可吃進530萬畝,而那時太行區(qū)僅有耕地470萬畝,還不夠這些蝗蟲一天的口糧。
由于全區(qū)軍民齊心協力、全力以赴采取刨蝗卵、多種打滅方式、會戰(zhàn)聚殲等多種方法大戰(zhàn)蝗蟲,使小麥及秋季作物的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其中吃壞的莊稼222418畝,吃光莊稼175384畝,減收僅占10%。
鄧小平、劉伯承不僅領導、組織群眾打蝗,還鼓勵倡導災民吃蝗度災?;认x含有高蛋白,軍民們發(fā)明了多種吃蝗蟲的方法,燒、煎、炒、煮熟了吃;將內臟清除,磨成面拌到玉米或糠面里烙成餅或蒸窩頭吃;還有的將蝗蟲煮熟后晾干,當做干糧儲存起來,以備度荒。有許多人靠吃蝗蟲度過了災荒。
太行區(qū)連續(xù)兩年嚴重的蝗災,最終被戰(zhàn)勝了。這不能不說是全區(qū)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戰(zhàn)勝自然災害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歷史奇跡。
太行根據地的生產自救運動在鄧小平書記的領導下取得了成功,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戰(zhàn)略方針。鄧小平在《太行區(qū)經濟建設》一文中談到:“以八路軍這樣窳劣的武器,四年來沒有得到一個銅板一顆子彈的接濟,而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與強大的敵人進行短兵相接的斗爭,這不能不是一個奇跡。究竟它的秘訣在什么地方呢?是的,人所共知的,我們有毛澤東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指導原則,依據這個原則,從無數的戰(zhàn)斗中,才創(chuàng)立、保衛(wèi)與鞏固了各個抗日根據地,才牽制了日寇在華兵力的一半,減輕了大后方正面作戰(zhàn)的負擔。是的,人所共知的,我們同敵人進行了嚴重的政治、文化和反特務的斗爭,大大發(fā)揮了根據地和敵占區(qū)人民的抗日積極性,堅定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也許為人民所忽視的,就是我們在敵后還是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經濟戰(zhàn)線的斗爭,而且獲得了不小的勝利。正因為有了這一戰(zhàn)線的勝利,我們才有可能堅持六年之久,并且還能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