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煉,黎清寧,屈婧婧,韓 非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內(nèi)蒙古北方重工特種材料研究院精鍛科室,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30)
焊接是一個牽涉到電弧物理、傳熱、冶金和力學的復雜過程,整個焊接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熱的輸入、傳播和分布。由于焊接過程中局部快速加熱后又快速冷卻,焊件的溫度梯度大,不可避免地在焊接接頭中產(chǎn)生殘余應力和變形。焊件中的變形影響焊接結(jié)構(gòu)尺寸的精度,使結(jié)構(gòu)之間裝配困難,或者勉強裝配后,產(chǎn)生超過容許限度的裝配應力而減弱承受能力。殘余應力會減小焊件服役中的強度,降低工件的安全性和使用周期[1-3]。
對于多層多道焊而言,不同的焊接順序?qū)堄鄳妥冃斡绊懞艽?,合理的焊接順序能顯著改善焊接殘余應力和變形,提高焊件的使用壽命[4-6]。通過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不同焊接順序進行優(yōu)化,能顯著縮短工藝規(guī)劃周期及降低實驗成本。本研究以30 mm中厚板T形接頭為研究對象,基于SYSWELD有限元分析軟件,研究其焊接順序?qū)附幼冃魏蜌堄鄳Φ挠绊懀瑸閷嶋H焊接過程的工藝規(guī)劃提供理論指導。
T形接頭由底板、翼板和焊縫組成,底板和翼板的厚度均為30 mm,取底板尺寸110 mm×100 mm,翼板60 mm×100 mm。
網(wǎng)格劃分是有限元分析計算的基礎,也是其中心工作之一。為減小數(shù)值模擬時的計算量,即減少焊件的網(wǎng)格數(shù)量,本研究采用疏密過渡方法來提高計算效率。即在焊縫區(qū)域采用較密的網(wǎng)格單元,在遠離焊縫區(qū)域采用較大的網(wǎng)格單元,最終T形接頭的單元總數(shù)為37 834,節(jié)點總數(shù)為29 534。
在本模擬中采用自由約束,在底板下表面的三個頂點上進行約束。其三維網(wǎng)格及約束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有限元網(wǎng)格模型與拘束條件Fig.1 Finite element mesh model and restraint condition
采用的材料為Q235鋼。在計算過程中,考慮材料的熱物理性能和力學性能參數(shù)隨溫度而變化,其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性能參數(shù)Tab.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material
選用雙橢球熱源模型進行熱學計算。熱流密度在前后半球區(qū)域內(nèi)的分布如下:
其前半部分橢球內(nèi)熱源分布可表示為
其后半部分橢球內(nèi)熱源分布可表示為
式中 ff和fr分別為前、后橢球能量分配系數(shù),且ff+fr=2;q0為熱源總能量;af、ar、b、c 為雙橢球模型參數(shù)。
為進一步提高熱源計算的準確性,應用SYSWELD軟件中熱源校正工具,輸入具體的焊接結(jié)構(gòu)和尺寸、焊接材料的熱物理性能參數(shù)以及選定的焊接工藝參數(shù)對熱源進行校正。
在模擬過程中,T形接頭每邊的焊縫區(qū)域都是兩層三道焊,焊縫分層如圖2所示,1,2,…,6為各焊縫的序號。由圖2可知,焊縫關(guān)于豎板對稱分布,因此在考慮焊接順序時由焊縫1開始,其焊接順序方案如表2所示。
圖2 焊縫分層示意Fig.2 Arrangements of welding passes
表2 焊接順序方案Tab.2 Program of welding sequence
在焊接過程中,焊件經(jīng)歷加熱、熔化和隨后的連續(xù)冷卻,熱的傳播貫穿在整個過程的始終,焊接溫度場分布情況決定了焊接應力場和應變場[7]。因此對焊接溫度場的分析十分必要。
上述七種焊接方案在焊接過程中的溫度場的分布情況基本一致,因此僅以方案Ⅶ為例進行分析。其焊接順序為:W1→W4→W3→W6→W2→W5。在焊接過程中,控制層間溫度為150℃ ~200℃。由于是對稱焊接,板厚較大,T形接頭兩側(cè)焊縫的溫度場基本對稱,因此,對方案Ⅶ的溫度場分析可從W1→W3→W2著手,其不同時刻的溫度場分布如圖3所示。W1、W3、W2每道焊縫在其開始焊接后 Δt=8.25 s時準穩(wěn)態(tài)的熔池形狀均是以沿著焊接方向為長軸的橢圓形,只是三道焊縫局部最高溫度有所不同,W3的最高溫度(2 571℃)高于W1的最高溫度(2 491℃),W2的最高溫度(2 646℃)最高。當每道焊縫焊完冷卻12 s時,焊件上的局部最高溫度降到650℃以下。
圖3 焊接過程中不同時間的溫度場分布Fig.3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structure during the welding
焊接順序?qū)Ω鱾€方向的最大變形的影響如圖4所示。從整體變形方面分析可知,七種焊接方案變形值由小到大的順序依次為:方案Ⅳ=Ⅶ<Ⅱ<Ⅵ<Ⅰ<Ⅲ<Ⅴ。由圖4可知,不同的焊接順序?qū)向產(chǎn)生的收縮變形最小,X向的變形次之,Y向的變形最大,即沿焊縫方向的收縮變形大。從焊接變形量的分析,不同的焊接順序會改變焊接的變形量,變形量為0.958~0.972 mm,最大變形量與最小變形量差值僅為0.014 mm,影響不大。方案Ⅲ、方案Ⅳ、方案Ⅴ和方案Ⅶ的Norm U變形示意如圖5所示。
各方案各向殘余應力的極值如圖6所示。由Von Mises Stress的極值可以得出七種焊接方案殘余應力由小到大的順序依次為:方案Ⅲ<Ⅶ<Ⅱ<Ⅴ<Ⅳ<Ⅵ<Ⅰ。其中方案Ⅲ的殘余應力的Von Mises Stress 210.385 MPa比 方 案Ⅰ(VonMisesStress為224.148 MPa)小13.763 MPa,降幅為 6.14%。焊接順序?qū)Ζ襵max影響最大,方案Ⅲ、方案Ⅶ明顯要比其他方案的值小,并影響了其最終的焊接殘余應力大小。σymax在各向殘余應力中最大,即沿著焊縫方向有較大的殘余應力。
圖4 焊接順序?qū)Ω鱾€方向的最大變形的影響Fig.4 Effect of welding sequence on each dimension's max deformation
底板上表面一點(x=70 mm,y=70 mm,z=0 mm)在三種焊接方案(方案Ⅰ、方案Ⅲ、方案Ⅶ)的熱循環(huán)曲線如圖7所示。由焊縫1開始焊接,且每個焊接順序方案都會經(jīng)過三次熱循環(huán),不同的是后兩次的熱循環(huán)時間、峰值溫度不同。由焊接順序?qū)ψ冃魏蜌堄鄳Φ挠绊懡Y(jié)果可知,焊接順序?qū)附幼冃蔚挠绊懖淮?,但對殘余應力的影響較大。由圖7可知,方案Ⅰ的熱循環(huán)曲線峰值依次連續(xù),方案Ⅲ、方案Ⅶ的熱循環(huán)曲線的峰值相互間隔,且最后一次的熱循環(huán)曲線的峰值溫度較中間的峰值溫度高,達到700℃ ~800℃,相當于能較好地對前面焊縫進行熱處理,減小焊縫中的殘余應力,這說明焊件的殘余應力既與熱輸入的時間有關(guān),也與溫度值大小相關(guān),即與溫度場分布相關(guān)。
圖5 方案Ⅲ、Ⅳ、Ⅴ、Ⅶ的焊接變形(10×)Fig.5 Distortion of welding deformation under caseⅢ,Ⅳ,Ⅴ and Ⅶ
在焊接變形方面,方案Ⅳ和方案Ⅶ變形最小;在殘余應力方面,方案Ⅲ、方案Ⅶ較好。綜合考慮變形和殘余應力,可以得知焊接方案VII最優(yōu)。在底板上表面y=70 mm處,垂直于焊縫方向的殘余應力分布如圖8所示。由圖可知,焊接殘余應力的峰值不在焊縫區(qū)域,而在離焊縫一定距離的熱影響區(qū)內(nèi)。
圖6 焊接順序?qū)Ω鱾€方向的殘余應力的影響Fig.6 Effect of welding sequence on each dimension's max residual stress
圖7 焊接順序?qū)附訜嵫h(huán)曲線的影響Fig.7 Effect of welding sequence on thermal cycles
(1)對于不開坡口的T形接頭,在各個焊接方案中,沿著焊接方向的收縮變形最大,且該方向上的殘余應力大。
(2)各焊接方案產(chǎn)生的焊接變形量均較小,最大變形量與最小變形量差值僅為0.014 mm,在此模型中,焊接順序?qū)附幼冃瘟康挠绊懖幻黠@。
圖8 垂直于焊縫方向的殘余應力分布Fig.8 Distribu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welding line
(3)焊接順序?qū)χ泻癜錞形接頭殘余應力影響較大,最優(yōu)方案的殘余應力為211.56 MPa比最大殘余應力224.15 MPa降低了約6%。當后一道焊的熱輸入能形成合理的溫度分布,對前面焊縫起到一定的熱處理作用,可有效降低殘余應力的大小。
[1]廖孟安,榮冉升.焊接結(jié)構(gòu)和順序?qū)附託堄鄳τ绊懷芯浚跩].熱加工工藝,2012(01):137 -139.
[2]黎超文,王 勇,韓 濤.焊接順序?qū)形接頭殘余應力和變形的影響[J].焊接學報,2011(10):37 -40.
[3]戴晴華,季 鵬,殷晨波,等.焊接順序?qū)χ泻癜鍖雍笟堄鄳龅挠绊懀跩].機械設計與制造,2011(7):64-66.
[4]張國利,姬書得,方洪淵,等.焊接順序?qū)形接頭焊接殘余應力場的影響[J].機械工程學報,2007(2):234-238.
[5]崔曉芳,岳紅杰,姚文忠,等.高速機車構(gòu)架側(cè)梁的焊接順序[J].焊接學報,2006(1):101 -104.
[6]姬書得,方洪淵,劉雪松,等.焊接順序?qū)炝魇剿啓C轉(zhuǎn)輪焊接應力的影響[J].機械工程學報,2005(08):224-227.
[7]張文鉞.焊接傳熱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