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娟亞,陸珣靚,張 哲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3)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中常見的副作用,也是干擾血糖達標的重要障礙。Wright等[1]研究中使用胰島素治療的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的發(fā)生率高達70%~80%,而無感知低血糖在低血糖中比例超過50%。低血糖的發(fā)生對糖尿病患者產生嚴重危害,甚至使控制血糖帶來的益處消失殆盡[2]。常規(guī)的血糖檢測方法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較差,容易漏診低血糖情況。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自應用以來以其可提供全面的血糖監(jiān)測信息的顯著優(yōu)勢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更是目前發(fā)現無癥狀性低血糖的首選手段,但如果所有糖尿病患者均使用CGMS,又過于勞民傷財。因此,摸索和總結易發(fā)生低血糖患者的危險因素有助于篩選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的適宜人群,有的放矢地進行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以預防并減少低血糖發(fā)生,促進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安全達標?,F將CGMS監(jiān)測低血糖及危險因素評估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型糖尿病或胰島功能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高C肽水平<2.5ng/ml);排除合并其他引起低血糖的疾病,如胰島細胞瘤、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自身免疫性低血糖、腫瘤、嚴重肝病與腎病、長期不能進食、惡病質狀態(tài)等;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實驗。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41 例,男23例,女18 例;年齡17~85歲;1 型糖尿病患者16例,2型糖尿病患者25例;病程1月~43年。
1.2 血糖監(jiān)測方法
1.2.1 CGMS監(jiān)測毛細血管血糖 使用動態(tài)血糖儀,探頭置入臍旁3~5cm 處皮下,監(jiān)測頻率為每5min生成1個血糖數據,全天共288次血糖監(jiān)測數據,監(jiān)測從實驗第1天7∶00(空腹)開始至第4天7∶00(空腹)結束,共獲取864次血糖值。
1.2.2 指測毛細血管血糖 在進行CGMS監(jiān)測的72h內,每天監(jiān)測7∶00(空腹)、三餐后2h、22∶00、2∶00的毛細血管血糖,同時觀察和詢問患者有無心悸、手抖、出冷汗、乏力、饑餓感等不適。
1.3 收集臨床資料 CGMS監(jiān)測開始之前測量患者的身高、體重、血壓,采集糖尿病病程、HbA1c、慢性并發(fā)癥資料。
1.4 評價指標與方法
1.4.1 評價指標 低血糖標準: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低于3.9 mmol/L 即為低血糖,不管有無低血糖癥狀,其中患者在血糖低于3.9mmol/L 時若無心悸、出汗、手抖、饑餓等不適,稱之為無癥狀低血糖或未被察覺的低血糖。指測毛細血管最低血糖值是指72h內所有指測血糖中的最低值。臨床上HbA1c≤7%提示血糖控制尚可,HbA1c>7%提示血糖控制不佳。肥胖指數:按照中國肥胖指南,BMI<18.5為消瘦,18.5~24.0為正常,>24.0為超重或肥胖。
1.4.2 數據分析方法 由不知患者病情的動態(tài)血糖儀分析員在監(jiān)測72h后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將全天時間按住院患者就餐作息時間分為8 個時段:凌晨(2∶00~7∶00)、早餐后(>7∶00~9∶00)、中餐前(>9∶00~11∶00)、中餐后(>11∶00~13∶00)、晚餐前(>13∶00~17∶00)、晚餐后(>17∶00~19∶00)、睡前(>19∶00~21∶00)、夜間(>21∶00~2∶00),分析每天這8個時段內發(fā)生低血糖例數。分析低血糖發(fā)生的次數及持續(xù)時間,總結低血糖發(fā)生特點及其與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分型、病程、有無合并慢性并發(fā)癥、BMI、HbA1c、指測最高血糖、指測最低血糖等臨床特征的相關性。
1.4.3 相關因素賦值 見表1。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分類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Logistic回歸分析低血糖的可能預測指數,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72h內低血糖發(fā)生情況 41例患者72h內常規(guī)每天6次指測毛細血管血糖,發(fā)現低血糖患者共13例(17例次),持續(xù)時間1~15min,其中無癥狀低血糖8例(12例次)、有癥狀低血糖5例(5例次);CGMS監(jiān)測毛細血管血糖發(fā)現低血糖29 例(43例次),持續(xù)時間20min~3.25h,平均1.7h,其中無癥狀低血糖22例(31例次),占75.9%,有癥狀低血糖7例(12例次),占24.1%。CGMS監(jiān)測毛細血管血糖中低血糖發(fā)生率,見表1。
2.2 HbA1c監(jiān)測情況 41 例患者HbA1c檢測為4.8%~14.3%,平均(8.6±0.3)%,不 同HbA1c檢測結果低血糖發(fā)生情況見表1。
2.3 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低血糖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41例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低血糖單因素分析
表1(續(xù))
2.4 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的低血糖與各危險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的低血糖為因變量,將表1 中所有項目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時段、BMI、HbA1c水平和指測最低血糖值是CGMS 監(jiān)測可見低血糖反應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41例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的低血糖與各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5 預測指數的分析 表2顯示,低血糖的發(fā)生與時段關系最大,最易發(fā)生低血糖的時間是后半夜,因此易被每天常規(guī)6次指測血糖漏過,>55歲的患者有更高的低血糖風險,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易發(fā)生低血糖,但均為不可變因素;體重偏瘦者比體重偏胖者更易發(fā)生低血糖,HbA1c水平高,即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發(fā)生低血糖。因此,擬采用上述臨床上易獲取的三個高危因素指標:HbA1c、BMI和指測最低血糖值,計算HbA1c/(BMI·指測最低血糖值),作為發(fā)生低血糖的預測指數。將41 例患者的原始數據代入HbA1c/(BMI·指測最低血糖值),當該低血糖預測指數≥0.04時,78%的患者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可見低血糖反應,尤其男性患者;當該低血糖預測指數<0.04時,未見低血糖患者。
3.1 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現況 糖尿病患者長期低血糖可以導致不可逆性神經損傷,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特別是無癥狀低血糖,因不易發(fā)現而被忽略,易導致惡性事件發(fā)生。已往的許多研究包括UKPDS研究均發(fā)現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人群中仍有很高的低血糖發(fā)生率,而其中無癥狀低血糖所占比例甚至過半[3]。也有研究指出頻繁的指測血糖仍使大部分患者低血糖情況漏診[4]。本研究觀察到41例患者中,相同監(jiān)測期內,指測毛細血管血糖發(fā)現低血糖13例,而使用CGMS 監(jiān)測卻發(fā)現29 例,持續(xù)時間最高達3.25h,平均1.7h,且其中無癥狀低血糖占絕大部分比例(75.9%);低血糖的發(fā)生時段多集中于凌晨、中餐前、睡前,該結果與其他類似研究相一致[5],同時由于后半夜是低血糖頻發(fā)時間段,但這個時間段常規(guī)指測血糖監(jiān)測最難覆蓋,因此,低血糖的漏診為糖尿病的治療與護理中常見現象,故發(fā)現并預防這部分低血糖事件應是糖尿病治療與護理的另一重點。
3.2 糖尿病患者CGMS監(jiān)測發(fā)現的低血糖危險因素分析 本研究旨在尋找簡單有效的低血糖風險因素指標,再根據此低血糖風險因素來篩選適合行CGMS監(jiān)測的患者,可使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有的放矢,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時段密切相關,后半夜最多見,其原因可能為后半夜無攝食,機體的糖供給主要依靠肝糖原輸出,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控制飲食和葡萄糖利用障礙,平時肝糖原儲備相對不足,因此易在后半夜出現低血糖。另外,低血糖的發(fā)生與性別有關,男性比女性更多見,這可能與男性患者飲酒較女性多,一定程度影響肝糖原儲備有關。BMI也與低血糖的發(fā)生有關,BMI低者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明顯高于超重或肥胖患者,這可能為消瘦者往往肝糖原儲備相對不足。糖尿病患者的年齡越大病程越長,低血糖發(fā)生率越高的觀點早已成為普遍認識[6],原因為老年患者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差、腎上腺皮質激素反應差,病程長患者胰島功能更差、胰高血糖素對低血糖反應更差等因素有關[7]。本研究還發(fā)現許多HbA1c數值越高的患者,低血糖發(fā)生率亦越高,推測其可能原因為HbA1c數值越高,包含著該患者血糖波動度越大的因素,而此類患者多存在胰島功能差、胰島素抵抗、血糖難以控制等特點,高血糖與低血糖情況均頻繁出現;在HbA1c達標(HbA1c≤7%)的患者中,仍有半數以上的低血糖發(fā)生率,可見平均血糖水平的達標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這與以往研究相符,其原因多為嚴格的血糖控制以犧牲低血糖發(fā)生率為代價,也有許多研究結果指出相同水平的HbA1c其血糖的波動度卻不同[8]。另外,由于實際臨床工作中,指測血糖一般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點、間隔一定時間進行,指測血糖未見低血糖,不能排除未測的其余時間點無低血糖;指測血糖偏低,不能排除未測的其余時間點血糖更低。因此指測最低血糖值可以一定程度上預示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可能性,指測最低血糖值越低,即使尚未達到低血糖的診斷標準,可能預示著患者在未被監(jiān)測的另外時間點出現低血糖的風險較大。
3.3 HbA1c/(指測最低血糖值·BMI)作為糖尿病患者實施CGMS監(jiān)測預測指數的可行性分析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提示: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相關因素包括時段、性別、年齡、BMI、HbA1c和指測最低血糖值。除外時段、性別及年齡3個不可改變因素,綜合BMI、HbA1c和指測最低血糖值三因素,試用HbA1c/(指測最低血糖值·BMI)則可作為低血糖的獨立的簡易預測指數,因為HbA1c越高,提示患者近3月平均血糖水平越高,若此患者指測血糖值偏低,提示患者血糖波動很大,發(fā)生低血糖風險極大,因此可用HbA1c與指測最低血糖值的比值作為該患者可能發(fā)生低血糖的預測指數。本研究的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肥胖也是低血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回歸系數為負值,也即表示BMI高(肥胖)者,發(fā)生低血糖的風險較小,因此BMI可綜合在低血糖預測指數的分母中。為驗證,將本研究中41例患者原始數據代入該公式中,結果顯示,當該低血糖預測指數≥0.04時,4/5左右的患者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可見低血糖反應。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即使未見指測低血糖,但簡易低血糖預測指數HbA1c/(指測最低血糖值·BMI)≥0.04時,尤其是男性患者,需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血糖,協(xié)助指導調整降糖方案。
[1]Wright AD,Cull CA,Macleod KM,et al.Hypoglycemia in type 2diabetic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d maintained on monotherapy with diet,sulfonylurea,metformin,or insulin for 6years from diagnosis:UKPDS73[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06,20(6):395-401.
[2]Schernthaner G.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is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beneficial or deadly Lessons from ACCORD,ADVANCE,VADT,UKPDS,PROactive,and NICE-SUGAR[J].Wien Med Wochenschr,2010,160(1-2):8-19.
[3]Jacobson AM,Musen G,Ryan CM,et al.Long-term effect of diabetes and its treatment on cognitive function[J].N Engl J Med,2007,356(18):1842-1852.
[4]郭曉珍,張曉蘭,俞海燕.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對HbA1c<6.5%的2型糖尿病患者無癥狀低血糖事件的評估價值[J].現代醫(yī)學,2011,39(4):406-408.
[5]吳國富,麥一峰,羅薇,等.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探討2 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和夜間低血糖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4):323-324.
[6]Macleo DKM.Hypoglycaemia unawareness:causes[J].Consequences,2000,34(3):245-250.
[7]Israelan Z,Gosmanoy NR,Szoke E,et al.Increasing the decrement in insulin secretion improves glucagons response to hypoglycemia in advanced type 2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2691-2696.
[8]周健,喻明,馬曉靜,等.2 型糖尿病全天血糖水平與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漂移幅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10):76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