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權,張靖華
(云南省地質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大隊,云南 曲靖 655000)
地面巖(礦)層厚度計算公式是地質工作者常用的、基本的巖(礦)層厚度計算公式,以下簡稱“公式”。但它的數學推導來源,許多地質工作者都不甚了解,本文用數學方法系統(tǒng)地推導,并闡明巖(礦)層真厚度、地表實測巖(礦)層長度、巖(礦)層傾角、地面坡角、巖(礦)層走向法線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及巖(礦)層走向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之間的數學關系,證明“公式”的可靠性及其數學的嚴謹性。筆者將以嚴謹的數學推導該“公式”以饗讀者。
巖(礦)層厚度計算公式:H=l·(sinα·cosβ·sinω±sinβ·cosα)
(1)
或:H=l·(sinα·cosβ·cosγ±sinβ·cosα)
(2)
公式中:H:巖(礦)層真厚度;
I:地表實測巖(礦)層長度;
α:巖(礦)層傾角;
β:地面坡角;
γ:巖(礦)層走向法線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
ω:巖(礦)層走向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
上述公式(1)、(2)是地質工作者常用的、基本的巖(礦)層厚度計算公式,本文就此把公式(1)、(2)數學推導展開如下:
為了公式(1)、(2)推導更容易理解,先要和讀者共同復習幾個普通地質學中的基本概念。
巖(礦)層真厚度:簡稱真厚度,指層狀或似層狀地質體(地層、巖層、礦層等)上、下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圖1中的H,AE線段);([1]:地質詞典,下同)。
巖(礦)層走向:簡稱走向,某構造面或地質體的界面與水平參考面的交線稱為走向線,而走向線兩端的延伸方向即為走向(圖1中的BC線);
巖(礦)層傾向:簡稱傾向,垂直于走向線,沿地質界面傾斜向下的方向所引的直線稱為傾斜線,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界面傾斜方向稱為傾向(圖1中的CA線);
巖(礦)層傾角:簡稱傾角,垂直地質界面走向的橫切面上所測定的此界面(圖1ADCE面)與水平
參考面(圖1,ABC面)之間的兩面角,即傾斜線(圖1,DE線)與其水平投影線(圖1,AC線)之間的夾角(圖1,α角)。
(1)地面坡度與巖(礦)層傾向同向(圖1)“公式”推導:
圖1 地面坡度與巖(礦)層傾向同向的立體圖
由地表實測導線長度l(AF線)和實測地面坡角β組成垂直水平面的△ABF中∠B為直角,則△ABF為直角三角形,即
AB=l·cosβ
①
在△ACB中,BC為走向線,AC為傾向線,按上述走向和傾向的定義BC與AC相互垂直則△ACB為直角三角形。在△ACB中,AC=AB·sinω,在△ACB中∠ω和∠γ互為余角,或為AC=AB·cosγ。代入①,
則AC=l·cosβ·sinω,或AC=l·cosβ·cosγ
②
在△ABF中,BF=l·sinβ
BFDC面為長方形∴BF=DC,DC=l·sinβ
③
同理⊿ACD為垂直走向平面(即傾向垂面)中的直角三角形,根據勾股弦定理([2]):
④
在傾向垂面的直角三角形ACD中,設∠DAC為β′,據幾何定理:平行線間同位角、內、外錯角及對頂角相等,則∠ADE=α-β′,在△AED中,AE(H)=AD·sin(α-β′)。
代入④
⑤
根據三角函數加法定理,則: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代入
⑤
⑥
代入⑥
真厚度H=l·(sinα·cosβ·sinω-sinβ·cosα)
(1)
∠ω和∠互為余角,當選用巖(礦)層走向法線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γ時公式為:
真厚度H=l·(sinα·cosβ·cosγ-sinβ·cosα)
(2)
特例:
當地面坡角β=0°時:cosβ= cos0°= 1,sinβ= sin0°= 0,sinβ·cosα=0,
代入(1)或(2)
則真厚度H=l·(sinα·sinω)或H=l·(sinα·cosγ)
當巖(礦)層走向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ω=90°,γ=0°和β=0°時,
sinω= sin90°=1,cosγ= cos0°=1,代入(1)或(2)
則真厚度H=l·sinα
(2)地面坡度與巖(礦)層傾向相反(圖2)。
圖2 地面坡度與巖(礦)層傾向相反的立體圖
推導同上,在△AED中,∠DAE=α+β′,則:
真厚度H=l·(sinα·cosβ·sinω+sinβ·cosα)
∠ω和∠互為余角,當選用巖(礦)層走向法線與巖(礦)層實測線的交角γ時公式為:真厚度H=l·(sinα·cosβ·cosγ+sinβ·cosα)
當地質工作者完全了解“公式”具有數學的嚴謹性時,又知其所以然后,在運用“公式”計算巖(礦)層厚度時將充滿信心,在野外收集各種計算參數時將更加主動和準確。
參 考 文 獻
[1]地質礦產部《地質詞典》辦公室編輯.地質詞典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
[2]戴春陶等.中學生數學詞典[M].內蒙古人民出版.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