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業(yè)
(云南環(huán)復地質礦業(yè)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金礦區(qū)位于礦床位于揚子地臺與三江褶皺系結合部西側的哀牢山構造巖漿巖變質帶中,夾持于哀牢山深大斷裂與九甲—墨江兩大斷裂之間,總體構造線呈NW-SE向展布。成礦系哀牢山成礦帶。
出露地層有三疊統(tǒng)、二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元古界哀牢山巖群。地層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上三疊統(tǒng) 歪古村組(T3y):紫紅色凝灰質粉砂巖、巖屑石英雜砂巖和砂礫巖等組成。
厚度>246m
------------------------斷層------------------------
二疊系上統(tǒng) 帽合山巖組(P2m)
下段(P2m1):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狀變質復成分礫巖、變質含礫砂巖、變質石英雜砂巖。
厚76m
上段(P2m2):下部為灰色變質石英雜砂巖夾絹云板巖,板狀條帶狀灰?guī)r;中上部為灰色變質石英雜砂巖夾黑色炭質板巖,鈣質板巖及煤線。
厚度>390m
二疊系下統(tǒng) 那狀巖組(P1n):下部為淺灰綠色硅質絹云板巖,灰白色硅質板巖、石英絹云千枚巖夾變質石英雜砂巖;中上部為深灰色絹云千枚巖,變質石英雜砂巖夾灰黑色硅質板巖、鈣質板巖。
厚度>500m
------------------------斷層------------------------
石炭系下統(tǒng) 梭山巖組(C1s): 灰黑色含炭鈣質板巖、絹云鈣質板巖、深灰色硅質絹云板巖、硅質板巖夾少量細粒變質石英雜砂巖、為一套灰黑色砂質絹云板巖夾變質石英雜砂巖、硅質巖。
厚56.63m~574.83m
------------------------斷層------------------------
泥盆系上統(tǒng) 庫獨木組(D3k):上部薄層變質石英雜砂巖夾絹云板巖、中部淺灰紋一薄層狀細粒變質石英雜砂巖夾綠泥絹云板巖、下部為灰色中厚層狀變質石英雜砂巖夾深灰色絹云硅質板巖。
厚74.63m~953.3m
------------------------?------------------------
下元古界哀牢山巖群 小羊街組(Pt1x):由白云母片巖、黑云母片麻巖、黑云斜長變粒巖等組成。
------------------------斷層------------------------
下元古界哀牢山巖群 阿龍組(Pt1α):由條帶狀混合巖、黑云斜長角閃巖一角閃巖類、角閃質變粒
巖、淺粒巖及白云質大理巖等組成。
礦田處于北西向九甲一安定斷裂帶與近東西向斑卡河斷裂的斜接部位??傮w構造以北西向為主,其次為東西向的共軛構造。構造發(fā)展以多期的推覆作用及繼承性的韌性剪切作用為特征,展現(xiàn)了極為復雜的構造變動史。
區(qū)內各類巖漿巖十分發(fā)育,以基性、超基性巖為主,中酸性巖次之以超基性巖、基性巖為主,次為煌斑巖、石英斑巖??臻g上分布與區(qū)域構造線一致,顯示了區(qū)域構造形跡對巖漿巖的控制作用。
變質巖分布廣泛,占區(qū)域面積的80%以上,主要出露深、淺兩套變質巖。深變質巖屬點蒼山一哀牢山變質帶,深變巖性為黑云斜長變閃斜長變粒巖、斜長片麻巖、片麻狀混合巖、大理巖等。淺變質巖屬墨江一綠春變質巖帶中段。淺變巖性為板巖一千枚巖類、綠泥絹云石英片巖、變質粉砂巖、變質巖石組合特征。
整個礦田呈北西一南東向展布。礦田由5個礦段組成,從北西至南東依次為浪泥塘礦段、冬瓜林礦段和老王寨礦段、搭橋箐礦段及庫獨木礦段。搭橋箐礦段為冬瓜林礦段南東延伸部分,屬同一礦床,其余礦段自成獨立的金礦床。其中規(guī)模最大為冬瓜林及老王寨礦床,二者平行產出于礦田中段。礦床分布于F1與南側的F20斷裂所夾持的上古生界淺變質火山一沉積巖系內。依礦體分布與斷裂構造蝕變帶的關系,從北至南劃分為4個礦群(圖1)。
以變質砂巖型為主,其次是玄武巖、超基性巖、砂質絹云板巖及煌斑巖。礦石結構以自形一半自形粒狀、交代殘余、脈狀為主,其中的黃鐵礦為五角十二面體、立方體粒狀,粒間或裂隙充填有自然金或包裹自然金。自然金粒徑很細,為0.01mm~0.0019mm,為顯微或次顯微粒金。礦石以浸染狀、網脈狀、角礫狀、斑雜狀為主,載金的黃鐵礦等金屬硫化物以浸染狀、網脈、團塊分布于脈石中。礦體厚度最厚11.97m,最薄0.5lm,平均3.07m,厚度變化系數(shù)84.2%。
礦石礦物成分計有48種。金屬礦物34種(自然金、黃鐵礦、毒砂及少量的輝銻礦、硫銻銅礦、白鎢礦、砷黝銅礦等),其中硫化物16種、氧化物10種,尚有自然元素及碲化物;非金屬礦物14種,表生作用下生成的褐鐵礦、孔雀石等,主要見于地表氧化礦石中。不同礦石類型礦物組成有所差異。巖漿巖類(包括超基性巖、玄武巖、煌斑巖等)金礦石,礦物成分相對復雜;沉積巖類的礦石礦物成分相對簡單。不同礦石中礦物成分含量有異,但非金屬類礦物含量相對較高,金屬礦物含量相對減少,而常見金屬礦物為黃鐵礦、褐鐵礦、菱鐵礦,其余含量較少或甚微。
圖1 老王寨金礦地質圖
圍巖蝕變種類較多,分布較廣,與成礦的關系可分為:面性蝕變有早期絹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與糜棱巖化等;線性蝕變(即近礦圍巖蝕變),呈線型條帶狀分布,常見的有鉀化(絹云母化、鉻水云母化)、碳酸鹽化(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硫化物化(黃鐵礦化、毒砂化)、褪色(熱蝕變暈);炭、泥化(石墨化、高嶺土化、蒙脫石化)等。其中尤以絹云母、碳酸鹽及硫化物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該區(qū)處于三江成礦帶的哀牢山褶皺束成礦帶中段。其內黑色金屬鐵礦、鉻鐵礦,有色金屬銅、鉛、鋅,貴金屬金、鉑鈀及非金屬煤、熔劑礦等較為豐富,且分帶明顯。
區(qū)域上各類地層及巖漿巖砷、銻、鎳:鉍、硼、銀等多金屬元素的豐度值明顯高于地殼正常值,而金、銅、鎢、錫等元素正負異常差異大。不同元素的組合異常重合較好,濃集分帶明顯,為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區(qū)域性的深大斷裂控制了各類金屬礦床的展布。成礦作用表現(xiàn)出多期性(沉積—成巖期、熱液期、表生期),物質來源顯示多源及深源特征,為區(qū)域主要控礦、導礦構造。次級北西向斷裂及東西向剪切斷裂帶控制了礦床(體)的分布,為主要配礦、容礦構造。如北西向的九甲一安定斷裂帶為鎮(zhèn)沅金礦田的控礦、導礦構造,北西向的次級斷裂及東西向斑卡河斷裂帶為金礦床(體)的配礦、容礦構造。
區(qū)域地球化學表明鉻、鈷、鎳異常與超基性巖體分布一致。超基性巖控制了哀牢山鉻鐵礦床(點)分布。金、銀、砷、銻異常展布往往與成群成帶分布的煌斑巖、石英斑巖、花崗斑巖等脈巖一致,空間上脈體控制著金礦體的分布,構造的有利部位脈體經蝕變礦化而構成金礦體的一部分,因而脈巖的侵入不僅帶入豐富的成礦物質,亦給礦液的運移、沉淀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場所。
區(qū)域內經受了漫長而多期次構造運動,同時伴隨著頻繁的巖漿活動,強烈的區(qū)域變質和混合巖化等變質作用,導致變質水的產生,巖漿水和揮發(fā)份的生成。這些地質事件的發(fā)生,就為區(qū)域內成礦熱溶液的遷移,元素的帶出、帶入,成礦環(huán)境的改造、疊加,礦體貧化、富集等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熱能和極為豐富的溶劑及其成礦物質。
礦床成因類型為在中深條件下形成的混合中溫熱液變質側分泌為主的金礦床。其工業(yè)類型為與韌剪切帶有關的黃鐵礦鐵白云石型金礦床。金礦床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地質發(fā)展史,多旋回的構造運動,多期的成礦作用(沉積—成巖期、熱液期、表生期),多源的物質來源(礦源層中分散元素、熱源為構造擠壓摩擦產生),以及復雜的成礦熱液(深源的巖漿熱液、變質熱液和大氣降水)等因素,反復作用于同一地區(qū)。金礦體形成經歷了反復活化、遷移、聚集和沉淀,形成了如今的礦床。
參 考 文 獻
[1]陳炳蔚.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地區(qū)大地構造[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2]云南省地礦局區(qū)調隊.1∶20萬墨江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1975.
[3]云南省地質礦產局.云南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