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炎夏七月,圍繞中國大學的爭議“熱度”也很高。上半月圍繞廈大的多個爭議尚未平息,下半月圍繞北大“燕京學堂”項目、清華“非升即走”政策的辯論更是口水正酣;中間還穿插著高校科研經(jīng)費管理導致“師道淪喪”還是“被淪喪”的吐槽,以及無論“海龜”還是“土鱉”們所共享的“青椒”(大學青年教師)收入低、待遇差的無奈。從教育理念、職稱制度、科研經(jīng)費到學生管理,我國大學治理或高教改革的幾乎每一個重要方面都在引起公眾熱議與反思。其實,當代大學治理的危機是全球性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外界刺激、內(nèi)部紛爭和管理層失誤,無論美國的董事會治理模式,還是英國的“大學自治、學者治校”傳統(tǒng),都面臨大學與學院利益沖突加劇、管理機構重疊、職權不明、效率低下的批評,改革同樣難乎其難。哈佛大學在2001年啟動的改革,牛津大學2004年進行的改革,都以失敗告終。當然,雖然改革失敗,但沒有人否認改革的必要。由于背景不同,中國大學的問題與西方大學也不盡相同。中國大學多為國立大學、財政投資。因此,大學在教職員工待遇上要受到國家人事政策的制約,而在包括科研經(jīng)費在內(nèi)的經(jīng)費使用上,要和政府一樣接受國家的管理和審計。學者沒有理由一邊批官員貪污腐敗浪費納稅人錢財,一邊卻要求自己的經(jīng)費“免檢”。雖然“青椒”們短期內(nèi)大幅提高待遇的理想可能難以實現(xiàn),但事關科研人員待遇的“分配體制”卻應該優(yōu)化和改革,不能讓一部分人贏家通吃,而另一部分人淪為邊緣的“校園屌絲”。實行業(yè)績考核,標準應該科學、合理和透明,既不能完全功利導向,也不能喪失現(xiàn)代大學鼓勵學術自由探索的根本。同樣,雖然現(xiàn)代一流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但也不能忘記培育人才、搭建梯隊的責任。否則,一流的科研人才哪里來?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歷經(jīng)多次改革,也取得過不菲成績,這些改革往往系于相關教育主政官員的意志。雖然具體的改革結果或有得失,但廣大師生員工卻成了改革決策的局外人,盡管他們才是改革真正的“利益攸關方”。因此,每次改革幾乎都伴隨爭議。大學治理改革,首先要改革大學治理改革本身,尤其要改變那種排斥了大學師生廣泛參與的改革。英美大學治理改革失敗的原因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過于強調(diào)管理層的行政主導,而違背了英美大學傳統(tǒng)的學術主導與分權治理模式。因為去行政化、同行評議、學者治校,正是近代以來西方大學崛起的秘訣?!ㄗ髡呤恰董h(huán)球法律評論》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