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
一、德育工作中的活動藝術(shù)
德育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得到受教育者的認同。使受教育者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事",而非與己無關(guān)。他必須成為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活動德育模式"恰恰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使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參與者。學生在"活動"這個舞臺上扮演著主角,他們親自體驗,親自感受,親自思考,最后在活動中自然地形成認識,自覺地把客觀要求和主觀愿望與向往內(nèi)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 傳統(tǒng)的德育活動常有講座、讀書等單調(diào)而重復(fù)的形式,要想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讓他們自覺地把客觀要求和主觀愿望與向往內(nèi)化為自我的精神需要,就需要我們思考德育工作中的活動藝術(shù)了。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德育的靈活趣味性。作為學校,應(yīng)該積極支持和引導(dǎo)學生,開展內(nèi)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能力,提高道德情操。比如,學??梢砸龑?dǎo)學生排練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舞蹈、小品、小戲;可以走出校門送戲到田間地頭、工廠、機關(guān)及敬老院;可以搞一些主題性畫展,如黨的生日專題畫展,國慶專輯等;還可以舉辦詩朗誦、歌會、戲迷會、法制報告會、趣味運動會、鄉(xiāng)土德育藝術(shù)節(jié)等活動。
比如感恩教育,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我們可以一改往常做法,首先聯(lián)系幾位后進學生的家長,取得了他們的支持,收集了這幾位學生家長的日常工作照片,利用多媒體制成了一組幻燈片,并將這幾位家長的照片插入其中,配上了崔京浩的《父親》閻維文的《母親》等背景音樂,插入了《詩經(jīng)》等著作中對父母感恩的文字內(nèi)容,做到了影音聲色俱全,讓同學看到自己父母的照片后心中為之一震。通過"感恩父母,感受人間真情"主題班會為感恩教育做了很好的宣傳發(fā)動。并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給父母寫一封情真意切的感恩信,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之后選取幾名學生的感恩信,讓他們在班級內(nèi)讀給其他同學聽,再讓學生給父母打一次親情電話,向父母匯報一下自己的學習、生活以及以后的規(guī)劃,通過親情電話讓學生和父母敞開了心扉,交流了思想,心靈上也得到了升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回家休息的時間在家認真觀察,寫一篇題為《父(母)親的手(或臉)》的作文,通過這一細節(jié)的作文描述,讓學生體會到了歲月在父母身上刻畫的滄桑,體會父母對自己十幾年養(yǎng)育之恩的不易。
二、德育工作中的細節(jié)藝術(shù)
講究德育工作中的細節(jié)藝術(shù),提高德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營造靜態(tài)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讓受教育者心領(lǐng)神會、心悅誠服,往往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拓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為學生發(fā)展個人愛好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zhì)提供了多種場所和機會。再具體到各班的德育工作中,細節(jié)藝術(shù)更是不可少。
我們的學生其實是都想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zhì),這就要靠我們細心的引導(dǎo),給學生的行為分析定性。比如說,某個學生勞動時,多干了一些活兒,我們可以贊揚他熱愛勞動;某個同學撿拾了分擔區(qū)里的垃圾,我們可以贊揚他熱愛集體,有集體榮譽感;某個同學容忍了別人一些過激的話,我們可以贊揚他胸懷寬廣,有君子風度;某個同學能幫助別人拿書去上公共課,那就是樂于助人等等。有了這種種肯定的評價和贊揚,學生的心頭自然就照起高尚品德的明燈。做事的人自然為自己所得到的贊譽感到自豪,其他人也會翻然醒悟:原來這就是高尚的品德,這就是素質(zhì)。良好的品德其實時刻都可以體觀,隨時可以向它邁進。
有了這些評判思想品德高尚的具體行為,就會形成正確的輿論導(dǎo)向。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不那么空洞、看不見摸不著了。免去蒼白無力的空洞說教的尷尬,也不會引起學生戒備和反感,久而久之就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中的語言藝術(shù)
可見,語言在日常交往中至關(guān)重要。在德育過程中許多教師能用一句鼓勵的話堅定一個上課不專心聽講,卻給老師畫像的孩子當畫家的夢想,用一句懇切的話幫助學生走向嶄新輝煌的人生,這與教師善于運用語言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工作語言應(yīng)有藝術(shù)。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民主、科學、平等的思想漸入人心,教育民主成為大多數(shù)教師的共識,目前仍有少數(shù)教師因封建傳統(tǒng)的影響,在潛意識里認為教師的權(quán)威不容侵犯,學生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對象,但在教學互動實踐中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普通認為,在學生面前簡單以"大人"、"長者"自居,動輒以粗暴的態(tài)度和壓制的方法來對待學生,只會造成師生關(guān)系的緊張和對立。中學生個性正在形成,自我意識快速增強,由于環(huán)境和青春期的關(guān)系,學生行為失范,過錯行為頻繁變得相對自然。為此,教育者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必須靜下心來,平心靜氣而后動。而老師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往往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又必會刺傷學生的自尊心,增加轉(zhuǎn)化的難度。因此,通過和風細雨的工作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就顯得尤為重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師生之間以誠相見,教育者找學生談話若能從經(jīng)常性話題切入,循循善誘,多嘗試以商量的語氣,滿面春風、和風細雨地去引導(dǎo),講究語言的文采,講究語言的深入淺出,切中要點,講究語言中散發(fā)親切、友善、尊重、信任、寬容的氣息,講究語言的幽默色彩,而不是居高臨下、板著臉訓(xùn)人,讓學生覺得好聽,讓學生愛聽,讓學生樂聽,學生在此情況下愿意一吐為快,并對老師的教誨心悅誠服。在此情境下,許多學生甚至主動請求老師給予糾錯良策。在與學生的談話活動中,教師若能以尊重、寬容和接納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講究一點語言的藝術(shù),則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能喚醒學生的潛能。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shù),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多一點藝術(shù),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積極在這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藝術(shù)技巧,也一定能更好地促進我們的德育教育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