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乘國馬者①,與乘駿馬者并道而行。駿馬嚙國馬之鬃,血流于地,國馬行步自若也,精神自若也,不為之顧,如不知也。既駿馬歸,芻②不食,水不飲,立而栗③者二日。駿馬之人以告國馬之人。曰:“彼蓋其所羞也,吾以馬往而喻④之斯可矣?!蹦巳缰S谑菄R見駿馬而鼻之,遂與之同櫪⑤而芻,不終時而駿馬之病自已⑥。
(選自《李文公集》)
[注釋]①國馬:一國的杰出之士稱“國士”,因此而有“國馬”之說。②芻:喂牲口的草。③栗:顫抖。④喻:曉喻,開導。⑤櫪:馬廄。⑥已:治愈。
【作者簡介】
李翱(772-841),唐朝文學家、哲學家,韓愈的學生。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參考譯文】
有騎國馬(指平時養(yǎng)于民間,戰(zhàn)時由國家征用的馬)的人,與另一騎駿馬的人一路同行。駿馬咬國馬的鬃毛(脖頸),國馬被咬得血流出來滴到地上,但若無其事,行走自然,精神(狀態(tài))自然,不因為這事而分心,如同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后來,駿馬回到家,不吃食,不飲水,顫抖了兩天。駿馬的主人告訴國馬的主人,主人聽聞后說:“它大概是感到羞恥啊,我把國馬送過來,讓國馬勸勸它就好了?!北銓R送去了。于是國馬見到駿馬就用鼻子觸碰它(以示原諒),還和它在同一個槽里吃草,沒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駿馬的病不治而愈了。
【讀文悟道】
國馬,對其他馬的侵犯不計較反而用鼻子觸碰,與其同吃一個槽的草;這是寬容大度。駿馬,撕咬同類而心生悔意,不吃草不喝水,顫抖了許久,這是知錯能改。在作者的筆下,馬與馬之間是友善和寬容的,馬的世界是和諧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理想的境界。由此,我們會想到人類的諸多美好品德。寬容大度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原諒他人是一種豁達的智慧。勇于承認過失,才不會在日后重蹈覆轍,才能知恥近乎勇,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梢?,知錯能改,是一種膽量和勇氣,是一種高度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