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鬻子》真?zhèn)慰?/h1>
        2014-07-29 01:32:42馬晨雪

        馬晨雪

        摘要:《鬻子》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跺髯印反_為先秦典籍,非后世偽作。漢以后《鬻子》亡佚,今本《鬻子》即《逄行珪注鬻子》,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鬻子》真書殘篇。

        關(guān)鍵詞:鬻熊《鬻子》真?zhèn)?/p>

        《漢書·藝文志》記載:“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1]《鬻子》作為子書之始,在中國的思想文化源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yuǎn)影響。有關(guān)鬻熊及其《鬻子》的史料記載并不多,現(xiàn)在流傳的版本為唐逄行珪注本。歷代關(guān)于《鬻子》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鬻子》為鬻熊自著,還是后人偽托;二,逄本《鬻子》是《鬻子》真書殘篇,還是后人偽造。對此爭議,前代學(xué)者已在有限的史料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頗為詳細(xì)的論證,本文將對已有之研究進(jìn)行梳理、歸納,力圖得出較為切實的結(jié)論。

        《漢書·藝文志·道家》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書,第四為《鬻子》。前三書早佚,《隋書·經(jīng)籍志》諸子道家已列《鬻子》為第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曰:“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于茲?!盵2]唐逄行珪《鬻子序》曰:“實先達(dá)之奧言,為諸子之首唱。”[3]南宋高似孫《子略》引唐貞元間柳伯存言:“子書起于鬻熊。”[4]明宋濂《諸子辨》曰:“《鬻子》一卷,楚鬻熊撰。為周文王師,封為楚祖。著書二十二篇,蓋子書之始也?!盵5]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曰:“今子書傳于世而最先者,惟《鬻子》?!盵6]清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曰:“世傳子書,始于《鬻子》?!盵7]清俞樾《諸子平議補錄》曰:“《鬻子》一書,為子書之祖。”[8]由此可見,《鬻子》一書在先秦古籍中肯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有關(guān)鬻熊生平、思想以及《鬻子》的史料記載頗少,目前所能看到的典籍中,關(guān)于鬻熊及《鬻子》的記載有以下數(shù)條:

        序號 出處 著錄內(nèi)容

        1 《史記·楚世家》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

        2 《史記·周本紀(jì)》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視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yǎng)老,蓋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3 《史記·三代世表第一》 楚熊繹,父鬻熊,事文王,初封。

        4 《漢書·藝文志·道家》 《鬻子》二十二篇,其下班固注云:“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5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 《鬻子說》十九篇。其下班固注云:“后世所加。”

        6 《隋書·經(jīng)籍志·道家》 《鬻子》一卷。周文王師鬻熊撰。

        7 《舊唐書·經(jīng)籍志·小說家》 《鬻子》一卷。鬻熊撰。

        8 《新唐書·藝文志·道家》 《鬻子》一卷。鬻熊。

        9 《宋史·藝文志·雜家》 《鬻熊子》一卷。

        10 《崇文總目》 《鬻子》一卷?!端囄闹尽范?。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

        11 《通志藝文略》卷五子部道家諸子 《鬻子》一卷。周文王師楚人鬻熊撰。唐鄭縣尉逄行珪注。

        12 《文獻(xiàn)通考》卷二一一經(jīng)籍考子部道家 《鬻子》一卷。

        13 《直齋書錄解題》卷九 《鬻子》一卷。鬻熊為周文王師,封于楚,為始祖。

        14 《道藏目錄詳注》卷四 《鬻子》二卷,華州鄭縣尉逄行珪注。

        15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 《鬻子》一卷。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鬻子》在漢以后已殘缺,其篇目變化頗大,《漢書·藝文志》記載《鬻子》二十二篇,而《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均只記載為“一卷”,未注篇數(shù)。所以逄本《鬻子》十四篇就引起了眾多質(zhì)疑,關(guān)于《鬻子》的真?zhèn)螁栴}爭論不斷。

        (一)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一個爭論是《鬻子》是否為鬻熊自著。

        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盵9]又據(jù)“《史記·三代世表第一》成王誦欄下有“楚熊繹、絳父鬻熊,事文王,初封?!盵10]《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云:“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盵11]這些史料說明,在周文王時確有鬻熊其人。高似孫引《魏相奏記》載霍光曰:“文王見鬻子年九十余,文王曰:‘噫,老矣!鬻子曰:‘君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若使坐策國事,臣尚少。文王善之,遂以為師?!盵12]司馬遷、霍光二人是漢武帝時人,兩者都提到鬻熊為文王之師的問題絕非偶然,說明確有“自文王以下問焉”之事。至于《鬻子》是否為鬻熊自著,前代學(xué)者也已有論證。嚴(yán)可均在《鐵橋漫稿·鬻子序》中提到:“《鬻子》非專記鬻熊之語,故其書于文王周公康叔皆曰昔者。昔者,后乎鬻子言之也。古書不必手著,《鬻子》蓋康王、昭王后周史臣所錄,或鬻子子孫記述先世嘉言,為楚國令典?!盵13]

        眾所周知,私家著述的出現(xiàn),乃是春秋末期的事。鬻熊生活在西周初年,不可能有多達(dá)二十余篇的著作流傳于世,因此,其書必出于后人手筆無疑,但《鬻子》記載確為鬻熊所言。

        (二)關(guān)于《鬻子》的第二個爭論是《鬻子》和《鬻子說》的關(guān)系及流傳。

        劉建國的《<鬻子>偽書辨正》認(rèn)為,漢代有道家的《鬻子》和小說家的《鬻子》兩種體例著作并行于世,小說家的《鬻子說》即是后來《舊唐書·經(jīng)籍志》小說家類的《鬻子》一卷,道家《鬻子》為鬻熊所作,小說家《鬻子》為后人所寫。趙嘉在《<漢書·藝文志>中小說家類中“托偽”之意》一文中提出,道家和小說家同時存在兩種同名的書,有可能是一部書的兩部分,因為篇數(shù)不同且不互相包含,所以班固并不認(rèn)為是重復(fù),故沒有刪去,即《鬻子》和《鬻子說》為一部書的兩個組成部分?!稘h書·藝文志》載道家《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鬻子說》十九篇;《隋書·經(jīng)籍志》道家類錄《鬻子》一卷,小說家類無《鬻子》著作;《舊唐書·經(jīng)籍志》道家類無《鬻子》,小說家類錄《鬻子》一卷;《新唐書·藝文志》道家類錄《鬻子》一卷,小說家類無。從上述記載來看,在流傳過程中,《漢書·藝文志》所錄的《鬻子》逐漸殘缺不全,《鬻子說》則已亡佚。至于《舊唐書·經(jīng)籍志》將《鬻子》列入小說家,并非唐時還有兩本《鬻子》流行,而是當(dāng)時所流傳的《鬻子》已經(jīng)殘缺,其所余部分道家思想并不明顯造成的。其實《鬻子》原書是有道家觀點的,從《新書》和《列子》的引文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痕跡,如《列子·天瑞》引“鬻熊曰:運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態(tài),亡日不異,皮膚爪發(fā),隨生便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間不可覺,侯至后知?!盵14]《列子·黃帝》引“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xiāng)。強勝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剛;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15]這些觀點與道家相類,所以班固把《鬻子》列入道家。

        小說家著錄的《鬻子說》十九篇,應(yīng)是當(dāng)時有不同于道家觀點的《鬻子》存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三)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三個爭論是鬻熊為文王師,何以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

        《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子事文王,早卒?!盵16]既然鬻熊“早卒”,怎和武王、成王有答問,這是學(xué)者爭論關(guān)鍵。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對“早卒”作出解釋:“蚤卒蚤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盵17]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認(rèn)為:“今所傳《鬻子》十四篇,有文王問而及三監(jiān)曲阜事,人率疑之。然伊尹、太公,年俱百數(shù)十歲??肌吨駮?,太公沒尚在康王世。熊以九十遇西伯,而管蔡之叛、周公之薨,俱在成王時,律以太公,則談及二事亡足怪?!盵18]陳自力《逄本<鬻子>考辨》認(rèn)為即使歷史上的鬻熊未活到成王之時,也不能據(jù)以斷定逄本為后人贗本。因為,班固于道家《鬻子》注云“自文王以下問焉”,而賈誼《新書》也引有周成王問鬻子數(shù)則文字,可見《漢志》所錄《鬻子》,本來就記有周成王時的故事。逄本“書載三監(jiān)曲阜事”,恰可證明其為漢時古本殘帙,而非后人贗本。

        所以《鬻子》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無可非議,反而證明了《鬻子》為真書而非偽書。

        (四)關(guān)于《鬻子》的第四個爭論是其文辭淺薄,不似其他子書。

        高似孫在《子略》中認(rèn)為《鬻子》“文多殘缺,卷第與篇目皆錯亂,甚者幾不可曉,而注尤謬誤”和“辭意大略混雜、文意無所取”[19];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余按書中所載問答之言,皆淺陋無深意,義亦近黃老,明系后人之所偽托”[20];《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載“每篇寥寥數(shù)語,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21];宋濂《諸子辨》對《鬻子》文本的評價較準(zhǔn)確:“其文質(zhì),其義弘,實為古書無疑。”[22]劉建國《<鬻子>偽書辨正》認(rèn)為由于當(dāng)時書多問答體,加以現(xiàn)存《鬻子》是殘篇,文字寥寥無幾是正?,F(xiàn)象,不能作偽書的根據(jù)。且對于某一作品的文字風(fēng)格,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斷,因此,根據(jù)文字風(fēng)格來辨?zhèn)?,其有效性和可信度也是有限的?/p>

        以文字水平來評定古書真?zhèn)问遣豢茖W(xué)的,鬻熊為周初時人,其文辭不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實屬正常?!跺髯印吩陂L期的流傳過程中被后人篡改、增刪,其文本出現(xiàn)殘缺、錯亂,實屬正常,不能僅據(jù)此就斷其為偽書。且子書由一開始簡單的語錄體逐漸發(fā)展為專論體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代超越前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

        (五)關(guān)于《鬻子》的第五個爭論是今本《鬻子》中不見《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

        《鬻子》已大部亡佚,殘缺不全,今本《鬻子》中沒有《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實屬正常。且今本《鬻子》中雖無與此二書相同之言,但部分篇章文意相類。如現(xiàn)存《鬻子》的思想與《列子》中的思想有一致之處,比如現(xiàn)存《鬻子》的《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所載:“天地辟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焉。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別,有別然后有義,有義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數(shù)?!盵23]與《列子·天瑞》引文:“運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盵24]兩者都說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的道理,思想內(nèi)容是一致的。再如《鬻子》與賈誼《新書》所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F(xiàn)存《鬻子》的《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所載“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辭,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25]與《新書》所引的“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信敬而常之,行信而長之,則興國之道也。”[26]同出一轍。潘銘基在《<鬻子>與賈誼<新書>互文考》中做了進(jìn)一步考證,《新書》所引“鬻子曰”在今本《鬻子》中雖無記載,但有五處文字與《鬻子》可作逐字排比對讀,二書卻存在互見重文關(guān)系。

        此外,關(guān)于《新書》和《列子》的真?zhèn)螁栴},歷來也是爭論不斷,如果這兩部書均為偽書,那么就更不能因今本《鬻子》中無《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而斷定今本《鬻子》是偽書,反而更加能夠證明《鬻子》非偽作。

        (六)關(guān)于《鬻子》的第六個爭論是篇名冗贅,古無此體。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記載:“觀其標(biāo)題甲乙,故為佚脫錯亂之狀,且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盵27]從現(xiàn)存《鬻子》諸篇的順序和篇名看,《鬻子》早已殘缺大半,篇名佚脫錯亂實屬正常,至于甲、乙分篇,乃是撰書當(dāng)時的習(xí)慣,鬻熊使用甲乙干支記數(shù)是可以理解的。劉建國認(rèn)為標(biāo)題中的第三、第五、第七等順序,也是先秦古書中原有的形式,如《管子》就是以《牧民》第一、《形勢》第二,《孫子》以《始計》第一、《作戰(zhàn)》第二、《謀攻》第三等順序排列的。而鐘兆鵬認(rèn)為五帝三王、甲乙等次第均為后世抄錄者所加,這種看法也有可取之處。因此,不能因篇名冗贅就斷定《鬻子》是偽書。

        (七)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七個爭論是其書中所記的禹七大夫、湯七大夫名稱古怪,均未收入北齊的《四八目》一書。

        《鬻子》所列禹七大夫皋陶、杜子業(yè)、既子、施子黯、季子寧、然子堪、輕子玉,湯七大夫慶浦、伊尹、湟里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cè),皆有姓名,但《四八目》未收。首先,北齊的《四八目》一書,本身就真?zhèn)坞y辨,所以不能根據(jù)《四八目》的記載來判斷《鬻子》的真?zhèn)?。其次,《四八目》的作者在編撰此書時有可能沒有看到《鬻子》一書,所以其書中沒有對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的記載也不無可能,不能要求一個作者看到所有的書。再說名稱古怪的問題,古人之名古怪者甚多,不能依據(jù)后世習(xí)慣來判定古人的名字是否為真。劉建國認(rèn)為在禹、湯時的賢人名字簡略或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更是上古時代題中應(yīng)有之意,不足為怪。

        即使《鬻子》所載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之名為虛構(gòu),也不影響《鬻子》全書的真?zhèn)?,如《莊子》中也有許多虛構(gòu)的成分,通過寓言來表達(dá)所托之意,也正符合道家敘事之特點。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和梳理可以基本斷定,《鬻子》所載確為鬻熊之言,非后世偽托,今本《鬻子》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鬻子》真書殘篇。至于《鬻子》是否為鬻熊自著,對《鬻子》的研究價值和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并無影響,《鬻子》確為先秦時重要典籍。

        注釋:

        [1][11]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9頁。

        [2]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24頁。

        [3][23][25]鐘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5頁,第70-72頁,第49頁。

        [4][12][19]高似孫:《子略(卷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版,第15頁。

        [5][22]宋濂:《諸子辨》,北平:樸社,1928年版,第2頁。

        [6]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71頁。

        [7]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北平:景山書社,1929年版,第25頁。

        [8]俞樾:《諸子平議補錄》,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頁。

        [9][10][16]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691頁,第501頁,第1691頁。

        [13]嚴(yán)可均:《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四八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鐵橋漫稿十三卷。

        [14][15][24]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9-30頁,第82-83頁,第29-30頁。

        [17]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6頁。

        [18]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北平:樸社,1929年版,第28頁。

        [20]崔述:《豐鎬考信錄》,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4-15頁。

        [21][2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006頁。

        [26]賈誼:《新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00頁。

        小說家著錄的《鬻子說》十九篇,應(yīng)是當(dāng)時有不同于道家觀點的《鬻子》存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三)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三個爭論是鬻熊為文王師,何以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

        《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子事文王,早卒?!盵16]既然鬻熊“早卒”,怎和武王、成王有答問,這是學(xué)者爭論關(guān)鍵。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對“早卒”作出解釋:“蚤卒蚤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17]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認(rèn)為:“今所傳《鬻子》十四篇,有文王問而及三監(jiān)曲阜事,人率疑之。然伊尹、太公,年俱百數(shù)十歲。考《竹書》,太公沒尚在康王世。熊以九十遇西伯,而管蔡之叛、周公之薨,俱在成王時,律以太公,則談及二事亡足怪?!盵18]陳自力《逄本<鬻子>考辨》認(rèn)為即使歷史上的鬻熊未活到成王之時,也不能據(jù)以斷定逄本為后人贗本。因為,班固于道家《鬻子》注云“自文王以下問焉”,而賈誼《新書》也引有周成王問鬻子數(shù)則文字,可見《漢志》所錄《鬻子》,本來就記有周成王時的故事。逄本“書載三監(jiān)曲阜事”,恰可證明其為漢時古本殘帙,而非后人贗本。

        所以《鬻子》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無可非議,反而證明了《鬻子》為真書而非偽書。

        (四)關(guān)于《鬻子》的第四個爭論是其文辭淺薄,不似其他子書。

        高似孫在《子略》中認(rèn)為《鬻子》“文多殘缺,卷第與篇目皆錯亂,甚者幾不可曉,而注尤謬誤”和“辭意大略混雜、文意無所取”[19];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余按書中所載問答之言,皆淺陋無深意,義亦近黃老,明系后人之所偽托”[20];《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載“每篇寥寥數(shù)語,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21];宋濂《諸子辨》對《鬻子》文本的評價較準(zhǔn)確:“其文質(zhì),其義弘,實為古書無疑。”[22]劉建國《<鬻子>偽書辨正》認(rèn)為由于當(dāng)時書多問答體,加以現(xiàn)存《鬻子》是殘篇,文字寥寥無幾是正常現(xiàn)象,不能作偽書的根據(jù)。且對于某一作品的文字風(fēng)格,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斷,因此,根據(jù)文字風(fēng)格來辨?zhèn)?,其有效性和可信度也是有限的?/p>

        以文字水平來評定古書真?zhèn)问遣豢茖W(xué)的,鬻熊為周初時人,其文辭不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實屬正常?!跺髯印吩陂L期的流傳過程中被后人篡改、增刪,其文本出現(xiàn)殘缺、錯亂,實屬正常,不能僅據(jù)此就斷其為偽書。且子書由一開始簡單的語錄體逐漸發(fā)展為專論體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代超越前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

        (五)關(guān)于《鬻子》的第五個爭論是今本《鬻子》中不見《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

        《鬻子》已大部亡佚,殘缺不全,今本《鬻子》中沒有《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實屬正常。且今本《鬻子》中雖無與此二書相同之言,但部分篇章文意相類。如現(xiàn)存《鬻子》的思想與《列子》中的思想有一致之處,比如現(xiàn)存《鬻子》的《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所載:“天地辟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焉。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別,有別然后有義,有義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數(shù)。”[23]與《列子·天瑞》引文:“運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盵24]兩者都說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的道理,思想內(nèi)容是一致的。再如《鬻子》與賈誼《新書》所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F(xiàn)存《鬻子》的《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所載“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辭,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25]與《新書》所引的“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信敬而常之,行信而長之,則興國之道也。”[26]同出一轍。潘銘基在《<鬻子>與賈誼<新書>互文考》中做了進(jìn)一步考證,《新書》所引“鬻子曰”在今本《鬻子》中雖無記載,但有五處文字與《鬻子》可作逐字排比對讀,二書卻存在互見重文關(guān)系。

        此外,關(guān)于《新書》和《列子》的真?zhèn)螁栴},歷來也是爭論不斷,如果這兩部書均為偽書,那么就更不能因今本《鬻子》中無《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而斷定今本《鬻子》是偽書,反而更加能夠證明《鬻子》非偽作。

        (六)關(guān)于《鬻子》的第六個爭論是篇名冗贅,古無此體。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記載:“觀其標(biāo)題甲乙,故為佚脫錯亂之狀,且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盵27]從現(xiàn)存《鬻子》諸篇的順序和篇名看,《鬻子》早已殘缺大半,篇名佚脫錯亂實屬正常,至于甲、乙分篇,乃是撰書當(dāng)時的習(xí)慣,鬻熊使用甲乙干支記數(shù)是可以理解的。劉建國認(rèn)為標(biāo)題中的第三、第五、第七等順序,也是先秦古書中原有的形式,如《管子》就是以《牧民》第一、《形勢》第二,《孫子》以《始計》第一、《作戰(zhàn)》第二、《謀攻》第三等順序排列的。而鐘兆鵬認(rèn)為五帝三王、甲乙等次第均為后世抄錄者所加,這種看法也有可取之處。因此,不能因篇名冗贅就斷定《鬻子》是偽書。

        (七)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七個爭論是其書中所記的禹七大夫、湯七大夫名稱古怪,均未收入北齊的《四八目》一書。

        《鬻子》所列禹七大夫皋陶、杜子業(yè)、既子、施子黯、季子寧、然子堪、輕子玉,湯七大夫慶浦、伊尹、湟里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cè),皆有姓名,但《四八目》未收。首先,北齊的《四八目》一書,本身就真?zhèn)坞y辨,所以不能根據(jù)《四八目》的記載來判斷《鬻子》的真?zhèn)?。其次,《四八目》的作者在編撰此書時有可能沒有看到《鬻子》一書,所以其書中沒有對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的記載也不無可能,不能要求一個作者看到所有的書。再說名稱古怪的問題,古人之名古怪者甚多,不能依據(jù)后世習(xí)慣來判定古人的名字是否為真。劉建國認(rèn)為在禹、湯時的賢人名字簡略或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更是上古時代題中應(yīng)有之意,不足為怪。

        即使《鬻子》所載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之名為虛構(gòu),也不影響《鬻子》全書的真?zhèn)?,如《莊子》中也有許多虛構(gòu)的成分,通過寓言來表達(dá)所托之意,也正符合道家敘事之特點。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和梳理可以基本斷定,《鬻子》所載確為鬻熊之言,非后世偽托,今本《鬻子》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鬻子》真書殘篇。至于《鬻子》是否為鬻熊自著,對《鬻子》的研究價值和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并無影響,《鬻子》確為先秦時重要典籍。

        注釋:

        [1][11]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9頁。

        [2]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24頁。

        [3][23][25]鐘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5頁,第70-72頁,第49頁。

        [4][12][19]高似孫:《子略(卷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版,第15頁。

        [5][22]宋濂:《諸子辨》,北平:樸社,1928年版,第2頁。

        [6]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71頁。

        [7]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北平:景山書社,1929年版,第25頁。

        [8]俞樾:《諸子平議補錄》,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頁。

        [9][10][16]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691頁,第501頁,第1691頁。

        [13]嚴(yán)可均:《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四八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鐵橋漫稿十三卷。

        [14][15][24]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9-30頁,第82-83頁,第29-30頁。

        [17]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6頁。

        [18]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北平:樸社,1929年版,第28頁。

        [20]崔述:《豐鎬考信錄》,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4-15頁。

        [21][2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006頁。

        [26]賈誼:《新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00頁。

        小說家著錄的《鬻子說》十九篇,應(yīng)是當(dāng)時有不同于道家觀點的《鬻子》存在,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三)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三個爭論是鬻熊為文王師,何以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

        《史記·楚世家》記載:“鬻熊子事文王,早卒。”[16]既然鬻熊“早卒”,怎和武王、成王有答問,這是學(xué)者爭論關(guān)鍵。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對“早卒”作出解釋:“蚤卒蚤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17]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認(rèn)為:“今所傳《鬻子》十四篇,有文王問而及三監(jiān)曲阜事,人率疑之。然伊尹、太公,年俱百數(shù)十歲??肌吨駮?,太公沒尚在康王世。熊以九十遇西伯,而管蔡之叛、周公之薨,俱在成王時,律以太公,則談及二事亡足怪?!盵18]陳自力《逄本<鬻子>考辨》認(rèn)為即使歷史上的鬻熊未活到成王之時,也不能據(jù)以斷定逄本為后人贗本。因為,班固于道家《鬻子》注云“自文王以下問焉”,而賈誼《新書》也引有周成王問鬻子數(shù)則文字,可見《漢志》所錄《鬻子》,本來就記有周成王時的故事。逄本“書載三監(jiān)曲阜事”,恰可證明其為漢時古本殘帙,而非后人贗本。

        所以《鬻子》述及三監(jiān)及武王、成王問無可非議,反而證明了《鬻子》為真書而非偽書。

        (四)關(guān)于《鬻子》的第四個爭論是其文辭淺薄,不似其他子書。

        高似孫在《子略》中認(rèn)為《鬻子》“文多殘缺,卷第與篇目皆錯亂,甚者幾不可曉,而注尤謬誤”和“辭意大略混雜、文意無所取”[19];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余按書中所載問答之言,皆淺陋無深意,義亦近黃老,明系后人之所偽托”[20];《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載“每篇寥寥數(shù)語,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21];宋濂《諸子辨》對《鬻子》文本的評價較準(zhǔn)確:“其文質(zhì),其義弘,實為古書無疑。”[22]劉建國《<鬻子>偽書辨正》認(rèn)為由于當(dāng)時書多問答體,加以現(xiàn)存《鬻子》是殘篇,文字寥寥無幾是正?,F(xiàn)象,不能作偽書的根據(jù)。且對于某一作品的文字風(fēng)格,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判斷,因此,根據(jù)文字風(fēng)格來辨?zhèn)?,其有效性和可信度也是有限的?/p>

        以文字水平來評定古書真?zhèn)问遣豢茖W(xué)的,鬻熊為周初時人,其文辭不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實屬正常?!跺髯印吩陂L期的流傳過程中被后人篡改、增刪,其文本出現(xiàn)殘缺、錯亂,實屬正常,不能僅據(jù)此就斷其為偽書。且子書由一開始簡單的語錄體逐漸發(fā)展為專論體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代超越前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

        (五)關(guān)于《鬻子》的第五個爭論是今本《鬻子》中不見《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

        《鬻子》已大部亡佚,殘缺不全,今本《鬻子》中沒有《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實屬正常。且今本《鬻子》中雖無與此二書相同之言,但部分篇章文意相類。如現(xiàn)存《鬻子》的思想與《列子》中的思想有一致之處,比如現(xiàn)存《鬻子》的《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所載:“天地辟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為政焉。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別,有別然后有義,有義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數(shù)?!盵23]與《列子·天瑞》引文:“運轉(zhuǎn)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損盈成虧,隨世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載?凡一氣不頓進(jìn),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亦不覺其虧?!盵24]兩者都說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的道理,思想內(nèi)容是一致的。再如《鬻子》與賈誼《新書》所引的思想也是一致的。現(xiàn)存《鬻子》的《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所載“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辭,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盵25]與《新書》所引的“興國之道,君思善則行之,君聞善則行之,君知善則行之,信敬而常之,行信而長之,則興國之道也?!盵26]同出一轍。潘銘基在《<鬻子>與賈誼<新書>互文考》中做了進(jìn)一步考證,《新書》所引“鬻子曰”在今本《鬻子》中雖無記載,但有五處文字與《鬻子》可作逐字排比對讀,二書卻存在互見重文關(guān)系。

        此外,關(guān)于《新書》和《列子》的真?zhèn)螁栴},歷來也是爭論不斷,如果這兩部書均為偽書,那么就更不能因今本《鬻子》中無《新書》《列子》所引鬻子之言,而斷定今本《鬻子》是偽書,反而更加能夠證明《鬻子》非偽作。

        (六)關(guān)于《鬻子》的第六個爭論是篇名冗贅,古無此體。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十七》記載:“觀其標(biāo)題甲乙,故為佚脫錯亂之狀,且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盵27]從現(xiàn)存《鬻子》諸篇的順序和篇名看,《鬻子》早已殘缺大半,篇名佚脫錯亂實屬正常,至于甲、乙分篇,乃是撰書當(dāng)時的習(xí)慣,鬻熊使用甲乙干支記數(shù)是可以理解的。劉建國認(rèn)為標(biāo)題中的第三、第五、第七等順序,也是先秦古書中原有的形式,如《管子》就是以《牧民》第一、《形勢》第二,《孫子》以《始計》第一、《作戰(zhàn)》第二、《謀攻》第三等順序排列的。而鐘兆鵬認(rèn)為五帝三王、甲乙等次第均為后世抄錄者所加,這種看法也有可取之處。因此,不能因篇名冗贅就斷定《鬻子》是偽書。

        (七)關(guān)于《鬻子》的第七個爭論是其書中所記的禹七大夫、湯七大夫名稱古怪,均未收入北齊的《四八目》一書。

        《鬻子》所列禹七大夫皋陶、杜子業(yè)、既子、施子黯、季子寧、然子堪、輕子玉,湯七大夫慶浦、伊尹、湟里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cè),皆有姓名,但《四八目》未收。首先,北齊的《四八目》一書,本身就真?zhèn)坞y辨,所以不能根據(jù)《四八目》的記載來判斷《鬻子》的真?zhèn)?。其次,《四八目》的作者在編撰此書時有可能沒有看到《鬻子》一書,所以其書中沒有對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的記載也不無可能,不能要求一個作者看到所有的書。再說名稱古怪的問題,古人之名古怪者甚多,不能依據(jù)后世習(xí)慣來判定古人的名字是否為真。劉建國認(rèn)為在禹、湯時的賢人名字簡略或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更是上古時代題中應(yīng)有之意,不足為怪。

        即使《鬻子》所載禹七大夫和湯七大夫之名為虛構(gòu),也不影響《鬻子》全書的真?zhèn)危纭肚f子》中也有許多虛構(gòu)的成分,通過寓言來表達(dá)所托之意,也正符合道家敘事之特點。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和梳理可以基本斷定,《鬻子》所載確為鬻熊之言,非后世偽托,今本《鬻子》為《漢書·藝文志》道家類《鬻子》真書殘篇。至于《鬻子》是否為鬻熊自著,對《鬻子》的研究價值和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并無影響,《鬻子》確為先秦時重要典籍。

        注釋:

        [1][11]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29頁。

        [2]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24頁。

        [3][23][25]鐘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5頁,第70-72頁,第49頁。

        [4][12][19]高似孫:《子略(卷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版,第15頁。

        [5][22]宋濂:《諸子辨》,北平:樸社,1928年版,第2頁。

        [6]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71頁。

        [7]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北平:景山書社,1929年版,第25頁。

        [8]俞樾:《諸子平議補錄》,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頁。

        [9][10][16]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691頁,第501頁,第1691頁。

        [13]嚴(yán)可均:《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一四八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鐵橋漫稿十三卷。

        [14][15][24]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9-30頁,第82-83頁,第29-30頁。

        [17]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6頁。

        [18]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北平:樸社,1929年版,第28頁。

        [20]崔述:《豐鎬考信錄》,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4-15頁。

        [21][2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006頁。

        [26]賈誼:《新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00頁。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视频免费人妻|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在线播放|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观看| 中国美女a级毛片|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淫秽在线中国国产视频|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日本大尺度吃奶呻吟视频|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青娱乐极品视觉盛宴国产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日本人妻av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男人天堂av|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a人片在线观看苍苍影院|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天堂69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亚洲无码专区无码| 色优网久久国产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综合| 激情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 抽插丰满内射高潮视频| 麻豆av一区二区天堂| 一本久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理论片|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色哟哟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av高清在线| 级毛片内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