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梅 余玉燕 石飛蓮 馬浩婷
0 引言
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我們可以從某種語言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管窺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狀況的變化。通過研究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觀察色彩各異的文化層面,從而達到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使語言與社會文化的認識與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的目的。
什么叫流行語?一百位專家可能會有一百種界說。中國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里面,在一定的地區(qū),在一定的群體中流行的詞語就是流行語?!薄度毡緡Z大辭典》則界定為:“在某個時期,引起多數人的興趣并廣泛地被使用的詞語”。 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張新曾在《淺談中日流行語的區(qū)別與聯系》一文中指出:“流行語”是一種受到社會認同和關注的時尚詞語,它聚焦社會百態(tài),多層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會現狀和人們的文化心理??疾旖陙頋h語與日語的流行語,他發(fā)現,中日流行語既有共性又有區(qū)別,還呈現相互影響的特點。而周薦認為,在某一時期能夠讓“人人爭說”的詞語便是流行詞語。在互動百科的詞條中,“流行語”是一種詞匯現象。從研究的角度來說,是一種詞匯的分類研究。流行語,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在一個特定時期內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了解中日流行語,才能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從而促進中日文化交流。
1 對調查結果的總結
1.1 調查背景
中日流行語是21世紀以來,在廣大人群中,尤其是在80后與90后群體中廣泛流傳的語言形式。中日流行語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們生活中交流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人們精神文化思想狀態(tài)。然而,中日流行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到底起著怎樣的作用呢?就讓我們隨著本次研究的開展一起來探討吧。
《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對比研究》是在“對于中日流行語交流的認識度及其影響度的調查”和“關于中日流行語使用情況以及影響度的問卷調查”收集的海量數據基礎上,由我們的小組成員共同分析撰寫而成,是反映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的對比研究。
本次調查采用網上調查、線下調查和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面向所有互聯網用戶和各大高校學生。以本次調查收集的數據為基礎,邀請學校的日語專業(yè)教師做指導,對日語專業(yè)外教采訪,對所得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最終形成《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對比研究》一文?!吨腥樟餍姓Z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對比研究》主要限定在我國國內,人們對于中日流行語的使用情況和影響度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區(qū)別于以往的調查報告,本研究進一步細分中日流行語。
1.2 調查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報告數據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通過問卷星網站(http://www.sojump.com/)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和通過平面媒體進行線下問卷調查的方法;定性方面:對日文外教進行深入訪談,對各大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兩種調查方法結合最終形成報告。
1.3 分析報告
我們小組此次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主要面向大學生以及青少年群體進行調查,以得到本次調查的結果。在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我國大部分的青少年人群對中日流行語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在網絡以及日常生活中會較為經常地使用流行語,但是,除了一部分的日劇以及日本動漫愛好者之外,許多年輕人對日本流行語是缺乏了解并且對日本流行語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見的。
據調查結果表明,67.21%的受訪者認為流行語能反映一個時代和社會的大眾心態(tài);70.49%認為流行語能反映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潮流文化;21.31%認為流行語能反映一個時代和社會的社會主流價值;47.54%認為流行語能反映一個時代和社會的現實生活。
此外,我們分析結果的時候發(fā)現,參與者的性別對研究結果并沒有什么影響。然而,不同層次的社交活動的差異卻對其中日流行語的了解程度有著極大的影響。就如此次采訪的日文外教中山老師來說,他本身作為年紀較大并常年旅居中國的日本人,對日本流行語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影響也相對會較小。另外,中山先生認為,由于個人的生活習慣,年輕人受到流行語的影響會更加深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當中,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根據文化人類學家的觀點,文化不僅會影響到一個人對周圍世界的感知,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它甚至還會左右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那么,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方面又會有怎么樣的區(qū)別呢?
2 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分析
2.1 中國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
研究數據表明,75.41%的受訪者認為,古代流行語是來自于課本教授,而有85.25%的受訪者表示,雖然對中國古代流行語了解不多,但古代流行語是中華瑰寶,要加以弘揚,且有8.2%對古代流行語有一定了解并很喜歡古代流行語,表示應該要大力弘揚。只有6.56%認為古代流行語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應當廢棄。隨著電視劇《甄嬛傳》的熱播,網上掀起了甄嬛體熱潮。如:若是……想必是極好的。然而,在受訪者中,65.57%表示對此沒什么感覺,且有11.48%認為白話文比較直接明了,不喜歡甄嬛體,只有22.95%的人表示很喜歡并認為甄嬛體語言復古、略帶古韻,對弘揚漢語文化很有幫助?,F代白話文與古代文言文相差甚遠,流行語也有很大不同。73.77%受訪者會更喜歡簡潔、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現代流行語。
流行語的出現無疑反映了某個階段人們的思想狀態(tài)和社會百態(tài),進而流行語又會對社會文化產生什么影響與作用呢?
在封建王朝結束之前,儒家思想一直占領統治地位,在讀書至上的時代,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古代流行文化?!皩W而時習之”“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裙糯餍姓Z更是一直流傳至今,深刻影響著中國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隨著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出現了很多新思想、新事物,而“流行語”正是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集中反映。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更是掀起新一輪來華熱潮。另一方面,中國人也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此同時,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更加頻繁。
“小蜜”是老板的時尚;“傍款”是靚妹倩女的時尚;考“托?!笔谴髮W生的時尚;“炒”新聞是記者的時尚;“簽名售書”是作家的時尚;“跑官”是“公仆”們的時尚……
——梁曉聲《知青的時尚》
中國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人們思想的解放,還表明了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提升。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摸著石頭過河”,到“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無不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遷。改革開放30年來,“民生”、“以人為本”之類的詞語頻繁使用,說明政府對民生的關注。流行語“接地氣”中的“地”用的是比喻義,指老百姓的生活?!敖拥貧狻本褪恰百N近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實際”“反映百姓真實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說就是“接地氣”的一個典型。而黨員干部“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基層,廣泛接觸民眾,了解民眾的苦與樂、民眾的意愿和需求。
“潮”文化的流行引導人們的價值觀,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俺薄笔侵袊洕l(fā)展、網絡流行的產物,“潮”是指入時、貼近潮流的意思,例如潮人指的是引領時尚、富有個性、思想超前的人?!俺北眲t更進一步演繹為入時到極點的意思,在報章雜志報導潮流消息時經常會用到,多指受時下年青人追捧的事物。有趣的是,在網上「潮」一詞不時被當作反語使用,用作形容一個話題或人士等與時代脫節(jié)。此外這詞亦可用作形容盲目追求流行事物的行為。因此,“潮”文化的發(fā)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綠色”是植物的顏色,在中國文化中還有生命的含義,可代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保等,如綠色食品。由于“劣質奶粉”、“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令人堪憂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政府開始倡導“綠色經濟”,提倡“綠色產品”,人們也在追求“綠色蔬菜”。 “綠色”的出現,給社會文化帶來一股自然環(huán)保之風。
近年來,由于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層面上的享受,旅游業(yè)也漸漸地發(fā)展起來了?!拔鞑柯糜巍薄?“農家樂”、“自駕游”、“紅色旅游”、“自由行”、“背包族”等流行語反映并促進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拔拿髀糜巍背蔀榱餍姓Z,不僅反映了游客和旅游從業(yè)者的文明問題,還折射出旅游的文化本質和旅游對社會文明的促進作用。
中新網12月30日電 30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了“2013年十大流行語”,年度熱詞“正能量”位居榜首。
“正能量”指的是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學名詞,霍金《時間簡史》中就用過:“宇宙中的物質是由正能量組成的?!薄罢芰俊钡牧餍性从谟睦韺W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Rip it up》(《正能量》),其中將人體比作一個能量場,通過激發(fā)內在潛能,可以使人表現出一個全新的自我,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充滿活力。“正能量”的出現和普及,無疑給人們帶來了積極健康、催人奮進的、充滿希望的能量,反映了人們積極向上的生存狀態(tài)。
總的來說,中國流行語給社會文化帶來了正面積極的影響,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2.2 日本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
我國對流行語的關注逐步提升,日本對此也相當重視。由日本自由國民社創(chuàng)辦于1984年的“ユーキャン(U-CAN)新語、流行語大賞”每年都會經投票挑選出可反應該年度日本社會現象、且引起話題的前十名詞句,并頒獎給相關的人物或是團體。這其中就涌現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流行語。每年12月1日,前十名一經公布,各大報紙都會進行報道和評論,可見日本人對流行語的關注度之高。下面我們可以從流行語的利弊入手,來把握日本社會的變遷。
日本流行語的作用:
1)反映某一時期的政治生活
現如今社會越發(fā)開明,政治問題不像從前般諱莫若深。尋常百姓對政治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時還會在交談中對各種問題表達看法、打趣調侃甚至批判,這樣就衍生出了一些流行語。
①ねじれ國會(扭麻花國會,2008)指執(zhí)政黨提出的議案一般會被在野黨人數居多的參議院否決,但執(zhí)政黨人數居多的眾議院則會通過此議案,形成了像扭麻花一樣的局勢。
②年金崩壊(養(yǎng)老金崩解)到了21世紀由于經濟蕭條的影響和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本建立了近50年的養(yǎng)老金體系處于風雨飄搖的狀態(tài)。
2)體現社會經濟問題
從近代開始日本經濟狀況便有了極大的轉變,從戰(zhàn)后經濟蕭條到經濟騰飛又到后來的泡沫經濟,經歷了許多起伏。有些流行語就從側面很好地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經濟情況。
①トヨターショック。(TOYOTA SHOCK,豐田危機)2008年日本龍頭企業(yè)豐田汽車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營業(yè)收益嚴重削減,一時造成股市嚴重動蕩。這也表示了日本受到了金融風暴的嚴重沖擊。
②蟹工船。原是作家小林多喜二在1929年發(fā)表的作品在2008年再次備受矚目,尤受年輕讀者歡迎。許多人都與書中貧困階層受壓迫剝削的情景有很大共鳴。這也反映了日本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貧困階層人口增加的現狀。
3)是研究社會現狀的良好切入點
流行語是折射社會百態(tài)的鏡子,由百姓口中頻繁出現的詞語可以看出他們關注的事物,也能讓我們對社會出現的問題有進一步了解。
①パラサイト.シングル(單身寄生族)是由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于1999年提出的新詞。單身寄生族畢業(yè)后仍與父母住在一起,基本生活依賴父母。這種現象會興起的原因與日本的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自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就業(yè)難問題和雇傭環(huán)境的惡化使年輕人自立變得更加困難。
②しゅうかつ(終活)這是2009年新創(chuàng)造的詞匯,意為老年人自己進行葬禮等終老準備活動。從這可以看出日本少子老齡化的嚴重性。
4)提升語言趣味性
與嚴謹正經的書面語不同,有些流行語顯得更為生動有趣,更添幾分詼諧色彩。
①むかつく (煩死了)原意為生理上的“惡心”,但現在更多的被用于對某件事表達不滿,經??梢詮娜毡救说目谥新牭健?/p>
②あなたとは違うんです(我和你不一樣)前首相福田康夫2008年在宣布辭職的新聞發(fā)表會上的一句“怒言”,在幾天內廣泛應用成為了流行語。
3 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對比
此次調查研究顯示,中日流行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文化前進的腳步。
流行語的產生和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文化心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趨于更活躍的狀態(tài),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處于半社會狀態(tài)的大學也成為流行語的主要集散地。雖然中國和日本流行語產生和發(fā)展的社會背景有所不同,但也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因為中日流行語都反映某一時期的政治生活,體現社會經濟問題,傳遞著社會文化訊息,體現社會心態(tài),所以中日流行語是研究社會現狀的良好切入點。提升語言趣味度。
其次,中日流行語本身都帶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流行性,傳播性和可習得性。流行語作為一種階段性語言是對社會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集中反映,能夠反映出社會階段性的動態(tài)變化,也能夠反映出人們的社會心理變化。
再次,中日流行語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流行語往往能夠及時反映人們對于時尚潮流、飲食文化和科技發(fā)展等這些領域的動態(tài)變化的一些主觀感悟,流行語本身也就能夠攜帶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
4 中日流行語的發(fā)展前景
此次調查結果表明,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以及青少年是使用流行語的主要群體,并有大約35%的受訪者認為流行語是詼諧的語言,易于溝通,他們喜歡并支持流行語的發(fā)展。大約有45%的受訪者認為流行語還有待引導規(guī)范,有17%的人對流行語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只有少部分的人認為流行語語言粗鄙,難以理解,應限制使用。因此,我們可以推斷,中日流行語未來的發(fā)展盡管還有待引導和規(guī)范,其發(fā)展前景卻是很光明的。
我們所采訪的日本外教中山先生認為,由于社會層次、社會背景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流行語對人們產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受到的影響會是比較大而且是比較正面的。流行語是不可避免、一定會出現的,其發(fā)展也是要依靠某個特定的時代和時期,人的行為規(guī)范、生活習慣以及國家社會前景的變化而發(fā)展的。流行語的發(fā)展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并有積極的因素,具有正能量的流行語會更符合現時代的要求,因此也會更容易發(fā)展起來。
隨著社會進程加快,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使得流行語更易于在大眾中流行。人們本身承受著來自于工作和學習這些外部環(huán)境的繁重壓力的時候,也力求通過一些比較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舒緩心理壓力和情緒焦慮。在未來的世界中,流行語還是會繼續(xù)成為反映社會發(fā)展和人們心理變化的一種功能性語言。
5 結束語
文化影響交流過程,交流推動文化發(fā)展。流行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于流行語本身帶有明顯的時代性和流行性,所以能夠及時、準確、深刻地反映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與變化。學語言不能僅僅局限于語言本身,還要注重了解文化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更好地學習和交流。研究中日流行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與作用的對比,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兩國國情及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有利于中日兩國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為日語的學習提供一份參考。正如中國的日語雜志《人民中國》的總編輯王眾一所說:“新用語以及流行用語能夠反映社會的意識,能夠傳遞價值觀的變化,可以向年輪一樣地記錄人們的喜怒哀樂。在關注每天的時事新聞的同時,如果能夠從流行用語中解讀出隱藏在其背后的信息,那么我們就會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保ㄏ罗D第25頁)
(上接第32頁)
【參考文獻】
[1]日本大辭典刊行會.日本國語大辭典[M].東京:株式會社小學館,1974.
[2]張新.淺談中日流行語的區(qū)別與聯系[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4,10(2).
[3]周薦.《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序[M]//夏中華,主編.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學林出版社,2007,12.
[4]怎樣恢復農業(yè)生產[M]//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5]流行語折射的旅游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
[6]金田一春彥.流行語[M]//日本語セミナー·二.東京:筑摩書房,1982.
[7]米川明彥.新語と流行語[M].東京:南雲堂,1989.
[8]王凌.透過流行語看現代日本[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1.
[9]鵜飼正樹,永井良和,藤本憲一.戰(zhàn)后日本大眾文化[M].昭和堂,2000.
[10]譚自強,編著.圖解跨文化交流學[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3.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