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日前,教育部和有關部門已經(jīng)對河南兩地高考槍手替考事件進行處理。與此同時,對媒體曝光的遼寧本溪、河南漯河一些地方的體長生違規(guī)加分問題也正在調查。從槍手替考到體長生,也許是偶然的,也許是個別的,但即使是偶然和個別,也足足地為教育敲響了警鐘。
警鐘之一是這些事件中,無論是替考者還是被替考者,及至違規(guī)加分的體長生都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學生。但,在這樣明擺著弄虛作假、瞞天過海的事件面前,他們喪失了作為高考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判斷和做人底線,違反從小學到中學十幾年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人要誠實。這些人如果上了大學成為所謂知識精英,國之棟梁,其道德污點和為人品行如此低下,在他們入學那一刻已經(jīng)注定,而在他們以后成長的路上將進一步筑牢,后果不堪設想。
警鐘之二是這些事件中,當我們責怪這些孩子們的同時,更該責怪大人。目前來看,從事這類違規(guī)違法活動,如果沒有大人的庇護、縱容和指使是很難完成的。不管出于何種考慮,這些該為人師表的老師們,該為孩子做出榜樣的家長們,卻反其道而行之,給學生留下師道無尊嚴的形象,給孩子留下父母騙天下的印記。由此看,這些事情雖發(fā)生在孩子們身上,根子卻是成人之過,再往深了說就是教育之過。
警鐘之三是這些事件中,對從槍手替考到體長生違規(guī)加分種種惡劣行為,事發(fā)前,當?shù)亟逃块T和學校的包庇縱容令人發(fā)指;事發(fā)后,這些部門和學校的麻木不仁,甚至百般抵賴,則令人憤怒。一個地方的教育秩序和一個學校的良好風氣之最后的底線就靠行政力量來維系,如果,保護教育之純粹的最后一道防線也被沖垮,教育尊嚴何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職責何在?
從槍手替考到體長生違規(guī)加分之所以給教育敲起了警鐘,不僅僅是因為這些事件的主角們,還因為事件本身。不要忘記,這些事件都與高考有關——全國最嚴格、國家最重視、教育部門采取措施最嚴密、懲罰也相對最嚴厲的考試尚且如此,遑論其他?近些年來,各地各校不斷曝光的高校書記校長腐敗案件、教授造假甚至成“野獸”事件,以及中小學不斷發(fā)生的從校園性侵到校園安全及至這樣或那樣的事故,都是這次事件的前兆和折射。它們都在不斷警醒我們,教育已變得越來越不純粹,越來越不清純,越來越遭人詬病。尤其不可理解的是,不少教育行政部門對自己管轄內發(fā)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態(tài)度曖昧,麻木不仁,讓人憤怒。這一切還不當讓教育警醒嗎?
當然,發(fā)生這一切問題,也反映出管理如何跟上形勢的要求,調整政策的迫切性。比如對于加分政策,公眾和媒體不斷對其詬病,為何不能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加分政策應該縮小到最小范圍和最明確指向,不給違規(guī)者違規(guī)提供空間和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許多政策的設計者初衷是好的,推動公平促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同時是否考慮到中國國情,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跟進,急于推行這些政策,無疑是為這種教育的墮落客觀上推波助瀾。
一項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貫徹落實,應該全方位、立體化和多維度地考慮,而不能單兵突進,以顯政績。須知,當社會處于急劇變化時期,當社會主義價值觀塑造和弘揚之時,教育是最該從中發(fā)揮正能量,也最該守住底線的領域,唯其此,這記警鐘當長鳴在我們心中。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