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1960版歌舞劇《劉三姐》中的經典曲目之一。2013年7月16日,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宋德祥、江波、鄭欽通(鄭天建之子)、農杰(卞景的外甥)四人狀告喬羽、雷蕾(雷振邦之女)侵害其改編創(chuàng)作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權一案,對原告、被告進行了開庭前的調解。7月18日,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部分)刊登在《廣西日報》上,內容為:“喬羽、雷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西日報、南國早報、人民音樂、中國文化報、新浪網和騰訊網上刊登聲明,并給中央電視臺和廣西電視臺發(fā)函告知聲明內容:一、《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是喬羽、雷振邦創(chuàng)作的;二、在《山歌好比春江水》上署名作詞喬羽、作曲雷振邦均為誤署,應予更正;三、喬羽對長期以來署名錯誤給原創(chuàng)作者造成的損害感到不安。”①
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錯誤署名得以澄清的同時,“調解協議”也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劉三姐》音樂原創(chuàng)情況的關注。既然“不是喬羽、雷振邦創(chuàng)作”,那么該曲從何而來?是誰創(chuàng)作的?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曾發(fā)表《三首〈劉三姐〉歌曲的歷史原貌》(2011,下稱《三》文)一文進行討論。文章得出三點結論:1.該曲的結束音調 為柳州《劉三姐》音樂創(chuàng)編者黃友琴首創(chuàng);2.黃友琴私人信件中的“山歌”曲譜為《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樂雛形;3.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1959年3月初演)劇本中“第一場”首段為該曲早期唱詞之一。②本文將延續(xù)上文的思路,以《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早期音樂版本為考察對象,為關心該曲音樂署名問題的人們提供一個審視角度和思考空間。
一、兩首“柳州山歌”的早期版本調查
黃友琴是《劉三姐》音樂創(chuàng)編者之一。1978年,他在《人民音樂》上發(fā)表的《關于彩調劇〈劉三姐〉的主題音樂》(下稱《彩》文)是一篇關于《劉三姐》音樂原創(chuàng)情況的重要歷史文獻。文中,作者除回顧自己對《劉三姐》“主題音樂”中結束音調?押 的改編情況外,還特別指出了《劉三姐》“主題音樂”的曲調來源,并附有兩份原始山歌樂譜?穴柳州山歌一、二?雪。③經筆者調查,“柳州山歌一”引自1962年出版的《石榴青》④,由史丹記譜(譜例1-b);“柳州山歌二”出自1958年《廣西省民間音樂選集》⑤中的《柳州有個鯉魚巖》,由李春華演唱,張紹伯記譜(譜例1-d)。需指出,1962年“柳州山歌一”出版時,《劉三姐》“主題音樂”已被歌舞劇《劉三姐》和電影《劉三姐》所吸收,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了。
為音樂改編作品溯源,其原始民歌的早期版本更具意義。為此,筆者找到了兩首“柳州山歌”的早期同名樂譜各一份。它們是《廣西民歌初集》(1951)中第七首《石榴青》⑥,見譜例1—a、譜例2;以及1957年1月廣西第二屆民間文藝匯演中,柳州代表隊的廖鳳珍、張淑媛等演唱的《柳州有個鯉魚巖》,該版本于1958年收入《廣西省民間音樂選集》⑦(譜例1—c)。兩份樂譜的刊印時間均在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初演(1959年3月)之前,但記譜上與《彩》文引用的兩首“柳州山歌”略有不同。
四首“柳州山歌”均為五聲徵調式,由變化重復的兩個樂句組成,現將第一樂句順次羅列如下:(原為簡譜,現統一記為五線譜)
譜例1
a.1951年版《石榴青》
b.1962年版《石榴青》(柳州山歌一)
c.1958年版《柳州有個鯉魚巖》(廖鳳珍、張淑媛等演唱)
d.1958年版《柳州有個鯉魚巖》(柳州山歌二,李春華演唱)
從曲調的相似程度上看,譜例1—a、1—b、1—c、1—d實為同宗山歌的四個變體。民歌手們對同一曲調進行“依字行腔”的個性化編唱,帶來了四個版本旋律上的細微差異。民間音樂工作者史丹、張紹伯在收集、記錄這類“柳州山歌”曲調時,依據首句唱詞的不同(三字類和七字類),將其依次記為《石榴青》和《柳州有個鯉魚巖》兩首山歌(1—a、1—b的起腔“石榴青”,在1—c、1—d中由實義唱詞“柳州有個魚峰山”取代)。其中,1—c第三小節(jié)開始處的高音“g2”是一個亮點。該音的出現將原曲音域由八度拓寬到十一度,曲調更富旋律性與歌唱性。若以《劉三姐》第一方案“主題音樂”(譜例3,第3小節(jié)“g2”?雪為參考,則四個版本中1—c與它的相似程度最高。
二、從“柳州山歌”到《劉三姐》“主題音樂”
在《彩》文中,黃友琴對創(chuàng)編《劉三姐》“主題音樂”時如何采用、改編譜例1—b、1—c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F以譜例1中四個“柳州山歌”版本為基礎,結合1959年出現的兩首《劉三姐》“主題音樂”,對音樂工作者的初期改編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
作為同宗山歌的不同變體,四首“柳州山歌”之間是否存在“源流”關系今天已經很難界定。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從版本刊印時間上,給1951年版《石榴青》以獨特的地位。該曲全譜如下:
譜例2
譜例2旋律樸實、材料單一、音域稍窄,是一首典型的桂北山歌。兩個樂句之間,第二句在前一句的基礎上稍有變化,表現在:句頭插入1小節(jié),強調e2音?穴見第8小節(jié)?雪;句尾擴充3小節(jié),重復結束音調: 兩個方面。唱詞上,因政治宣傳的需要,該曲填入了緊扣當時時代主題的“抗美援朝”的內容,曲調的群眾基礎與傳唱性可見一斑。
譜例3為《三》文所考證的“主題音樂”最初形態(tài)(1959年初,出現在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即《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音樂雛形。上文曾述,譜例3與譜例1-c的曲調最為相似。1959年4月,《劉三姐》第一方案劇本編寫者曾昭文在第一次報告中,針對譜例3的歌詞說:“這是一首流傳了很久很廣的紀念歌仙劉三姐的民歌。”⑧
譜例3⑨ 彩調劇《劉三姐》(第一方案)主題音樂
相對于四首“柳州山歌”,第一方案“主題音樂”最顯著的變化在三次出現的五音組: 這一結束音調上(見方框)。黃友琴通過加入“Si”(變宮)音,增強了原山歌的半終止和全終止,奠定了之后《劉三姐》“主題音樂”的基調。但需指出,譜例3的整體旋律、句法等并沒有超出1951年《石榴青》的基本范式。 的出現是對原山歌的重新解讀,而非本質上的改變。endprint
彩調劇《劉三姐》第三方案(1959年12月出版)中的“曲二”{10}(又名《唱歌好》)是繼第一方案“主題音樂”之后更為規(guī)范的“主題音樂”版本。因其旋律與《山歌好比春江水》(1960年版)完全一致,“曲二”成為這次訴訟案中原告方的重要證據之一。為了更清楚地觀察“曲二”旋律材料與原始山歌的關系,筆者抽出四個“柳州山歌”版本中與“曲二”最為相似的音樂片段,將其置于原曲下方。請看下例:
譜例4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斷 柳州山歌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斷
“曲二”《唱歌好》
民歌片斷
與第一方案“主題音樂”一樣,“曲二”的旋律與原始山歌保持了極親密的關系。劇情上,“第三方案”除增加“禁歌”和“抗禁”兩場戲之外,與“第一方案”無異。劇本唱詞上的改動成為前后兩個方案最大的區(qū)別。《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初唱詞:“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似紅河水,哪怕灘險彎又多”(同注{10})便出自“第三方案”劇本“第六場”中“亞木”的唱段,標明“曲二”演唱。該詞為之后《劉三姐》“主題音樂”的廣為傳唱打下了基礎。
誠然,兩首改編后的“主題音樂”與原始民歌在曲調上的細微差異是存在的。《彩》文中,黃友琴對改編者如何劃分原始山歌節(jié)拍重音,規(guī)范其自由唱腔的辦法與措施進行了介紹。這里補充一個細節(jié):譜例2首句末的后倚音(第7小節(jié)),結束處的“嘆息式”收腔,以及譜例1-c中第8小節(jié)均滑落在不穩(wěn)定的“角”音上;而在整理后的彩調劇《劉三姐》“主題音樂”中,這類來自于山歌手隨性的帶有“角調式”的演唱處理被摒棄了,“徵調式”得以肯定。
三、《劉三姐》“主題音樂”在不斷修改中
愈加規(guī)范和豐富
相對于“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柳州山歌”而言,《劉三姐》“主題音樂”最大的不同并不在“音樂形態(tài)”層面,而在于它極富官方色彩的創(chuàng)編背景之中。實際上,至1958年冬柳州開始創(chuàng)編彩調劇《劉三姐》始,該劇音樂便一直是在官方組織、參與,文藝工作者主導,民間藝人輔助中逐漸成熟起來的。下面對《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的形成過程進行簡要的回顧: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在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國家背景中,柳州音樂工作者對兩首同宗變體山歌進行了有機地組合,成就了彩調劇《劉三姐》“主題音樂”的雛形。1959年4月,該曲調在全區(qū)戲曲觀摩會演中初露頭角。在1959年8月上演的第三方案中,“主題音樂”填上了“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似紅河水,哪怕灘險彎又多”的歌詞;1960年4月,在南寧召開的全區(qū)“劉三姐”匯演大會中,“主題音樂”為各地編演的《劉三姐》所吸收;1960年6月,廣西自治區(qū)歌舞團以“第三方案”為藍本創(chuàng)編的歌舞劇《劉三姐》上演,劇中“主題音樂”以《山歌好比春江水》{11}的面貌出現在“第一場”開場,并在尾聲中以合唱的形式重現;至此,《山歌好比春江水》升級為《劉三姐》主題歌{12}。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三姐》“主題音樂”受眾面不斷擴大,權威性日益高漲的同時,這一曲調的應用也走進了一個瓶頸。1960年7月,八場歌舞劇《劉三姐》在北京上演,戲曲音樂工作者劉典吉在對該劇音樂大加褒獎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批評,他說:
在主題音樂的統一下,還缺乏新的曲調穿插進來……現在的26765以不變(或少變)應萬變,重復過多,就會使人聽著平板、疲倦。{13}
應該看到,作為“第三方案”深加工之作,歌舞劇《劉三姐》各場中“主題音樂”的曲調有了新的樣式。但是,在改編后的各“主題音樂”片段中,樂句間過于相似的變化重復關系仍是主流,兩句由“宮”到“徵”的落音格局亦沒有較大的改觀。詳見劇本“曲二”、“曲七”、“曲十”、“曲十五”(同注{11}),譜例略。
在歌舞劇上演之后,電影《劉三姐》仍以“主題音樂”作為全劇音樂的核心,但此時的變化則要豐富許多。這表現在曲調首句有時落在“商”音上,如《不種芝麻他吃油》{14};或將原第二樂句以新材料開始,形成“a+b”的對比性樂段,如《蜜蜂過嶺為花開》{15}。在電影《劉三姐》的眾多曲目中,《只有山歌敬親人》的創(chuàng)作最能體現作曲家在旋律寫作上的天才造詣。該曲為宮調式,帶副歌的二段曲式。作曲家采用“主題音樂”的骨干旋律,并對其進行了大膽的革新:
譜例5(同注{11})
《只有山歌敬親人》
劉三姐·群眾對唱
《只有山歌敬親人》開始處仍以“主題音樂”中的“徵”“角”“商”三音為骨干,而旋律則回歸到原“柳州山歌”的五聲音階之中。A段為“劉三姐”獨唱,作曲家通過巧妙安排落音(商—羽—宮),回避了原兩句之間相似太多而帶來的千篇一律之感;之后,根據劇情在原曲調基礎上發(fā)展出群眾性對唱的B段。至此,彩調劇和歌舞劇中因過多重復而呆板的“主題音樂”便為之一新了。改革開放后,媒體誤以為《山歌好比春江水》出自電影《劉三姐》,除了喬羽、雷振邦顯赫的聲名以外,可能與二者間“若即若離”的音調不無關系。
結 語
無論《山歌好比春江水》曲作者署名問題的最終結論如何,今天柳州魚峰山下民歌手口中的《石榴青》已經鮮見20世紀50年代時五聲音階的樣式了,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調再次編唱的各種“柳州山歌”版本。
鑒于上文對《劉三姐》“主題音樂”與原“柳州山歌”之間的比對與分析,考慮到該曲調在民間的發(fā)展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曲調上將《山歌好比春江水》其看作同一首柳州山歌衍變過程中的新變體。但必須聲明,該觀點僅從學術的角度提出。這次訴訟案的“調解協議”是《劉三姐》系列侵權案件中的一個里程碑,它雖沒有說明《山歌好比春江水》該署上誰的名,但它告訴了人們該曲不能署上誰的名。至于在音樂署名者一欄上留下的那個空,筆者認為應該留給通曉《著作權法》的專家來填寫,本文僅提供可用于參考的材料和個人見解罷了。endprint
①羅勁松《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主題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創(chuàng)作署名侵權民事訴訟原告、被告達成調解協議——喬羽委托代理人向廣西藝術家表示敬意》,《廣西日報》2013年7月18日第1版。
②李林《三首〈劉三姐〉歌曲的歷史原貌》,《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3期,第51頁。
③黃友琴《關于彩調劇〈劉三姐〉的主題音樂》,《人民音樂》1978年第5期,第37—39頁。
④中國音樂家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分會編《廣西民間歌曲集》,南寧?押廣西僮族自治區(qū)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7頁。
⑤廣西僮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編《廣西省民間音樂選集》(油印本),南寧?押廣西僮族自治區(qū)群眾藝術館編印1958年,第21頁。
⑥廣西省文聯籌委會編《廣西民歌初集》,南寧?押廣西省文聯籌委會1951年版,第35—36頁。
⑦廣西省群眾藝術館編《廣西省民間音樂選集》(鉛印本),南寧?押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版,第43頁。
⑧曾昭文《關于彩調“劉三姐”的創(chuàng)編》,《柳州日報》1959年5月22日第3版。
⑨根據黃友琴私人信件中的“山歌”一曲整理,詳見李林《三首〈劉三姐〉歌曲的歷史原貌》,《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3期,第50—51頁。
{10}劉三姐整理小組集體創(chuàng)作,執(zhí)筆?押鄧凡平,牛秀,黃勇剎,曾昭文,恭邦榕《劉三姐》,南寧?押廣西僮族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6頁。
{11}創(chuàng)編?押柳州“劉三姐劇本創(chuàng)作小組”,改編?押廣西僮族自治區(qū)《劉三姐》匯演大會《劉三姐·八場歌舞劇》,南寧?押廣西僮族自治區(qū)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7、134、135、79、82、86、90頁。
{12}黃友琴《彩》文中的“主題歌”特指彩調劇《劉三姐》中的《序歌》,而非《山歌好比春江水》。
{13}劉吉典《學習“劉三姐”的音樂創(chuàng)作》,《光明日報》1960年10月19日第2版。
{14}喬羽詞,雷振邦曲,影片《劉三姐》歌曲集,北京?押中國電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7頁。
{15}同{14},第6頁。
李林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講師
?穴責任編輯 榮英濤?雪
歡迎訂閱
《人民音樂60年》紀念文集
(1950—2010)
《人民音樂》雜志創(chuàng)辦于1950年,是新中國最早創(chuàng)辦的專業(yè)音樂刊物。60年來,《人民音樂》伴隨著我國的發(fā)展歷史,作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的理論刊物,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指引下,為我國音樂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紀念《人民音樂》創(chuàng)刊60周年,《人民音樂》編輯部編輯出版了自創(chuàng)刊始至今(1950—2010)不同歷史時期發(fā)表的具有代表性文章161篇,分為上下兩集,約92萬字。該套文集為精裝印刷,內有單色和彩色圖片七十余張,反映了中國音協歷任領導參與的重大活動場面及音協自組建以來開展的音樂活動紀實。該文集圖文并茂,充分展示了《人民音樂》60年的發(fā)展歷程,極具可讀性。
《人民音樂60年》紀念文集(1950—2010)每套上下兩集,每套212元(含郵費、掛號費)。有需要該文集者請將購書款匯至《人民音樂》編輯部。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德外北沙灘1號院32號樓B1203室
郵編:100083 電話:597596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