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
■ 單項技術的進步不能解決霧霾的問題,關鍵是運行系統通暢。
一個科學家發(fā)表一篇霧霾成因的文章,就會影響一次治理的決策,造成了認知的混亂和決策的不穩(wěn)定,直接導致霧霾治理政策充滿隨意性。這樣的調侃讓正在牽頭研究“空氣污染治理”課題組的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心有不甘:“歷史上,應對大氣污染,政策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共同發(fā)力曾取得重要收獲,二氧化硫減排就是一個成功案例?!?/p>
眼下,各種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名的治霾手段層出不窮。劉燕華認為,單項技術的進步不能解決霧霾的問題,關鍵是運行系統通暢,現在恰恰是運行系統不夠通暢??赡苣骋豁椉夹g會很先進,但是這些技術的使用帶來的風險、效益等整體效果如何,目前這方面缺乏系統研究。
同樣,在政策方面,我們可能對于治理霧霾的某一項技術研究非常重視,譬如對于原理研究的支持就比較多,但是,對于整個霧霾治理技術戰(zhàn)略的研究、整體布局的研究,包括技術引導方向、經濟成本核算等,政策支持力度就不夠。
已有的技術支持政策,基本上都是支持單項技術,很少去支持整合的技術,因為整合的技術通常被認為是軟科學,不被重視,也得不到支持?,F在的情況是,治理霧霾的戰(zhàn)略性研究必須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