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文
我讀訂閱的《光明日報》,6月4日第11版載有“國防科大利用電磁波實現(xiàn)高精度穿透成像”一文。讀后有點兒浮想聯(lián)翩了。
我是科技盲,料想“物理探礦”等技術(shù)早就具有穿透探知能力。我應(yīng)名兒是圖書館古籍系統(tǒng)的退休人員,自然關(guān)心這方面的事。我知道,中國古籍,包括圖書檔案等,有些待解之謎。原本《永樂大典》和鄭和下西洋檔案的存否,就是兩個大謎。
《永樂大典》原本整體失蹤。有人說是李自成撤出北京時一火而焚之。雖無反證,我始終不相信。第一,李自成撤走時要辦的事頗多,哪有空兒燒書,特別是燒《永樂大典》?他沒有必要燒它!第二,書是不太容易燒著的!當(dāng)代紅衛(wèi)兵燒書借助汽油,堆在一起才慢慢地?zé)饋?。燒書,且得慢慢地?zé)魂嚹?!還得有人擾動著。要不然,興許就滅了!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據(jù)說后來幾朝的老臣怕小皇帝看了一時心血來潮,又想著照此行事。聽說,老年間鄭和下西洋一次國庫的十分之七八就填進(jìn)去啦!皆因咱們是友誼第一,和平之師,在亞非到處撒錢哪吶!所以,把檔案給燒了。我也懷疑那么多關(guān)系到外交事務(wù)的寶貴資料,哪能說燒就燒!咱們跟外國還經(jīng)常往來呢!再說,燒檔案,即使是小皇帝也罷,也得他特批呀!那他不就知道了么?
有關(guān)這樣的問題,老早就有人提出了。我不過是矮人看戲,跟著瞎白話。遠(yuǎn)的不說,這二三十年,我的兩位朋友就是先知先覺。一位是中華書局原歷史編輯室主任張忱石老哥,另一位是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女史。張老哥有名著《永樂大典史話》,1986年中華書局出版。陳女史呢,我所見有她2009年6月的一次在國家圖書館的公開講演稿,發(fā)表于2009年9月17日《光明日報》10-11版。均請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參閱,不贅述。
綜合我學(xué)習(xí)包括以上及其它相關(guān)資料的體會,個人以為:
位居北京南池子南口路東的皇史宬修成于嘉靖十三年(1534),大殿墻壁南北厚6.1米,東西厚3.5米。說不定其中藏有許多檔案。萬一,鄭和檔案與《永樂大典》正本均在其中呢!
此外,嘉靖帝對《永樂大典》十分喜愛,說不定把它殉葬于永陵。雖說,記載中《大典》錄副到隆慶元年四月份才結(jié)束,比嘉靖永陵關(guān)閉晚一個月,但是,咱們的儀器如此先進(jìn),用來探探料也無妨。嘉靖帝是愛書的,說不定還殉葬了一些別的書籍呢!
竊以為,現(xiàn)在的癥結(jié),首先在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部門的決心:愿不愿意探。其次,探明有點東西,敢不敢動!
動起來,可就是大事了。千萬別大挖大刨。我看外國人探金字塔,逐步小探著,有如動外科手術(shù),盡可能縮小傷口。但是,要慢而有序,王道士和斯坦因、伯希和等人隨心所欲地對待敦煌藏經(jīng)洞內(nèi)的寶物,不科學(xué)地破壞原秩序,使人不再知道原來的安排順序,實為反面教員!我們要組織好考古和圖書館古籍編目人員等,邊挖掘邊錄像并繪制一層層的圖像,挖出后立即就地先編制草目。馬上把掘出的資料送往國家圖書館善本庫妥善保管。就地必須有解放軍、武警二十四小時保衛(wèi)。運輸時使用運鈔車之類車輛。
整理出眉目后,建議迅速公布,先影印一批供研究。估計這些資料絕不如出土的甲骨、竹書那樣難于辨識,切戒一家獨占久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