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嘉
一
愛恨情仇,人生所系?!半y解心頭之恨”,既是經(jīng)??吹铰牭阶x到的話語,更是一種不得不去面對的社會現(xiàn)象。年近耳順,思緒轉(zhuǎn)多,突然冒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恨上心頭何時休?
父兄之仇,奪妻之恨,至親至愛被殺害或凌辱,往往會讓人在心頭種下難以撫平的仇恨。
司馬遷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述了一個深仇大恨是如何涌上心頭又是如何得以釋放的故事:主人公伍子胥出身官宦世家,父親伍奢官居太子太傅,聲名遠播,年輕的伍子胥和兄長伍尚在無憂無慮中長大成人,學就了一身本領?!疤煊胁粶y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蔽樽玉阈值茏鰤粢膊粫氲剑粓鰷玳T慘禍竟會悄然而至。伍奢的同事、太子少傅費無忌出于不可告人的個人野心,在討好楚平王時深深得罪了太子,故而不遺余力地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進行挑撥離間,伍奢為了維護太子,很自然地與費無忌發(fā)生了矛盾。于是費無忌痛下殺手,捏造罪名,蠱惑楚平王將伍奢逮捕入獄,并要一并逮捕伍奢的兩個兒子。轉(zhuǎn)瞬之間,無憂無慮的伍子胥背負血海深仇,走上了亡命他鄉(xiāng)的顛沛流離之路。正是由于胸中始終翻滾著殺父之仇、殺兄之恨,才有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宿白了頭”,才有了伍子胥歷經(jīng)千辛萬苦,在吳國扎下根基,扶助公子光做了國君,爾后借來吳軍討伐楚國,攻下楚國都城后把楚平王從棺材里拉出來,掘墓鞭尸,釋放了長期淤積的心頭之恨。司馬遷在評論時動情地說道:“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水滸傳》里的武松是一條鐵骨錚錚的男子漢。武松的兄長“三寸丁谷樹皮”武大郎鬼使神差地討了個貌美如畫的女子潘金蓮做老婆,因為應付不了清河縣浮浪子弟對潘金蓮的死纏活纏,武大郎便遷到鄰近的陽谷縣,靠賣炊餅為生。武松在景陽岡上徒手打死老虎,成了陽谷縣人人仰慕的英雄,做了陽谷縣的都頭,在無意之間意外地尋到了自己的兄長武大郎。此后,當?shù)氐钠坡鋺糌斨魑鏖T慶和潘金蓮勾搭成奸,好事者發(fā)現(xiàn)告訴了武大郎。武大郎前去捉奸,反倒被西門慶踢成重傷。奸夫淫婦為了消除隱患,竟然殺人滅口,殘忍地毒死了武大郎。外出公干歸來的武松見兄長死得蹊蹺,馬上追查,很快查明了原因。有道是“父兄之仇,不共戴天”,身為都頭的武松首先報官,請縣衙門主持公道,但縣官卻被西門慶收買;眼見官了不成,烈丈夫武松便憑借自己一身好武藝,快意恩仇,以極端的方式手刃仇人,為含冤而死的兄長出了一口惡氣。接下來,身負命案的武松做了囚徒,幾經(jīng)輾轉(zhuǎn)走上了水泊梁山,最后病死在杭州六和寺中。
林沖是施耐庵在《水滸傳》里著力刻畫的人物,“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在被逼上梁山的眾多英雄好漢中,林沖無疑是他們的典型代表。林沖雖然號稱“豹子頭”,卻承載了常人難以承載的巨大痛苦仇恨。因為娶了一位賢惠美麗的娘子,身為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不得不經(jīng)歷人間最悲慘的生離死別。縱觀作者對林沖不幸遭遇細致入微的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奪妻之恨并不是林沖心中創(chuàng)傷最深的仇恨,林沖最痛恨的人首推出賣朋友的陸謙——在中了太尉高俅和虞侯陸謙等人精心設計的圈套、帶刀誤入太尉府白虎節(jié)堂而被捕刺配滄州前夕,林沖雖心知一切皆因高衙內(nèi)意欲搶奪自己的妻子而起,還是忍痛寫了休書,任從妻子改嫁,以求避免高衙內(nèi)繼續(xù)陷害。而在獲悉陸謙伙同高衙內(nèi)設局勾引其妻之初,林沖便無法按捺心中的怒火,沖進陸謙家中,把家中物件打得粉碎,并要和陸謙拼命:“叵耐這陸謙畜牲,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來騙我!”在風雪山神廟前,前來陷害林沖的陸謙等人被林沖撞了個正著,林沖頓時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破口大罵:“奸賊,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彪S即將陸謙開膛破肚,剜出心肝提在手里。由此可見,林沖對陸謙,是怎樣的恨入骨髓!豹子頭淤積在心頭的仇恨,是怎樣的難以消融!“仇恨入心要發(fā)芽”,生根發(fā)芽了的仇恨又是怎樣的可怖!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著力塑造了一位武圣人關羽關云長。關羽和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后,歷經(jīng)艱難癡心不改,高官收買不了他,重金打動不了他,美色誘惑不了他,生死動搖不了他。關羽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奔波尋找義兄劉備的壯舉感天動地,關羽在華容道上釋放曹操的故事雖系子虛烏有,卻被世人視為重情重義,故而就連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屈辱,也被后人用“不能以成敗論英雄”而予以理解和包容。英雄一世的關羽因不肯投降吳國而舍生取義,但丟了性命的關圣人卻將深仇大恨嵌入了心中。死后多日,關羽一直陰魂不散,游蕩到當陽縣玉泉山上空,連聲高呼:“還我頭來!”經(jīng)在玉泉山坐禪修道的普凈禪師曉以佛理,多方開導,方才恍然大悟。但是,關羽并沒有就此放過主謀殺害自己的吳軍主將呂蒙,在吳主孫權為呂蒙舉行的慶功宴上,關羽的陰魂附在了呂蒙身上,致使呂蒙七竅流血而死。此雖為小說家言,卻道出了國人的思維邏輯以及對于深仇大恨的發(fā)泄方式。
二
較之于家族親人被害的仇恨,亡國之恨更勝一籌,更是令人“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西漢開國的第一謀臣張良是一位罕見的智慧人物,而這位智慧人物舍生忘死加入推翻暴秦隊伍的原動力,竟然是源于亡國之恨?!扒赝鯍吡?,虎視何雄哉!”秦國在吞并天下的過程中逐一消滅了齊、楚、趙、魏、燕各國,韓國也未能幸免。韓國貴族出身的張良因此心中裝滿了亡國之恨。秦王朝建立以后,張良念念在茲的,就是一定要推翻暴秦。他曾經(jīng)用重金聘請死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結果誤中副車。事后張良隱姓埋名,亡匿于下邳,機緣巧合,得遇異人黃石公,傳授《太公兵書》。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張良立即響應,迅速和劉邦走到了一起,后來果然如愿以償,輔佐劉邦推翻暴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秦王朝的滅亡使張良實現(xiàn)了為故國報仇雪恨的愿望,故而他的心境馬上趨于寧靜。劉邦分封功臣,張良堅決拒絕三萬戶的厚賞,僅愿討個留侯的封號,作為他和劉邦君臣際遇的紀念。此后,張良又多次向劉邦表示:“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因為張良的心中只有亡國之恨,而沒有個人的私欲,故而張良能夠在功成名就以后毅然決然地選擇淡出官場,而給后人留下一個值得永遠景仰的榜樣。
張良復仇來自理性的自覺,而東漢的張綱埋輪則是出于感性的沖動。順帝劉保在位,朝中大權操在外戚、大將軍梁冀手上。梁冀把持朝政多年,結黨營私,貪贓枉法,朝野上下烏煙瘴氣。順帝靜極思動,突然心血來潮,派遣了一批官員前往全國各地明察暗訪,意圖整肅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京官張綱便是其中一個帶隊的官員。別的官員都出發(fā)了,張綱才啟程上路。走到洛陽城外的都亭,小坐歇息的張綱由此行任務的重大艱巨,想到了朝廷在權臣梁冀的把持下昏暗無光,想到了大奸大惡就在朝中而不鏟除,卻要去各州郡懲治小貪小惡,越想心里越有氣,便命人將車輪埋在都亭前,沖動地說道:“豺狼當路,安問狐貍?”打道回府的張綱奮筆疾書,寫出了彈劾權臣梁冀的奏折,從此就開始了與梁冀無休止的斗爭,直到最后死在廣陵郡任上。張綱的憤怒,即是真正的憂國憂民之怒。盡管勇斗權貴使他長期處在危機四伏的境地,但是張綱還是義無反顧,一往直前地戰(zhàn)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國人耳熟能詳,此處轉(zhuǎn)引,意在說明岳飛心中的所思所想。這位慘遭奸臣秦檜構陷,以“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心中別無他念,只有精忠報國,只有“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只有為宋朝雪恥的國仇國恨。抗金名將岳飛之所以為國人千古傳唱,就是因為這位悲劇英雄身上有國人的精神寄托和希望。
死后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誦讀陸游的這首《示兒》詩,誰個不為陸放翁的愛國情懷所打動?陸游與岳飛生活在同一時代,岳飛遇難之時,陸游還是南宋王朝禮部所屬的一個普通官員,隨后又被免官。宋孝宗稱帝,年屆不惑的陸游重獲信用,先后在漢中、四川任職,但身為主戰(zhàn)派的他一直受到主和派的排擠,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始終揮之不去。盡管如此,靖康之恥卻深深嵌入他的骨髓,恢復中原的夢想一直做到老死。故而,才有了他臨終之前的《示兒》詩。這年,陸游已經(jīng)85歲,壯志未酬的遺恨,既令人感慨唏噓不已,也讓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永遠也不能忘卻的仇恨是需要也是可以世代相傳的,否則,故去的人們就會死不瞑目;有些仇恨人即便是死了也不會忘記,一旦獲悉報仇雪恨的喜訊,即便是墳墓周遭長出了參天大樹,也會含笑于九泉之下。
不抗日死,留作今恨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抗日名將吉鴻昌的這首絕命詩氣貫長虹,可是,吉鴻昌不是死于日寇之手,而是死于國民黨當局之手。堅決主張抗戰(zhàn)的吉鴻昌被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以叛國罪的名義逮捕并秘密殺害,臨死,吉鴻昌心中的憤恨之情可想而知。與當年的岳飛一樣,空懷一腔愛國赤誠,卻被當政者扣上一個“莫須有”的惡名含冤而死。試想此仇此恨,何日何時方能休止?
三
自古“漢、賊不兩立”,但國恨家仇并不是在誰那里都發(fā)自內(nèi)心。在野心家那里,冠冕堂皇的豪言壯語往往不過是他們蠱惑人心、借以問鼎天下所玩弄的鬼把戲。
三國時期,總是把血統(tǒng)高貴掛在嘴邊、動輒自稱中山靖王之后、喜歡以劉皇叔自居的劉備生逢亂世,與國賊曹操爭斗了一輩子,他究竟和曹操是不是一路貨?明清之際的大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做過一段頗有見地的評論:
以先主紹漢而系之正統(tǒng)者,為漢惜也;存高帝誅暴秦、光武討逆莽之功德,君臨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則惡足以當此哉?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討莽之義,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尋百萬之眾于昆陽,及更始之必不可為君而后自立,正大而無慚于祖考也。而先主異是。其始起也,依公孫瓚、依陶謙,以與人爭戰(zhàn),既不與于誅卓之謀;抑未嘗念袁紹、曹操之且篡,而思撲之以存劉氏;董承受衣帶之詔,奉之起兵,乃分荊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漢中矣;曹丕稱帝,己亦帝矣;獻帝未死而發(fā)其喪,蓋亦利曹丕之弒而己可為名矣;費詩陳大義以諫而左遷矣;是豈誓不與賊俱生而力為高帝爭血食者哉?
承統(tǒng)以后,為人子孫,則亡吾國者,吾不共戴天之仇也。以苻登之孤弱,猶足以一逞,而先主無一矢之加于曹氏。即位三月,急舉伐吳之師,孫權一驃騎將軍荊州牧耳,未敢代漢以王,而急修關羽之怨,淫兵以逞,豈祖宗百世之仇,不敵一將之私忿乎?先主之志見矣,乘時以自王而已矣。
故為漢而存先主者,史氏之厚也。若先主,則固不可以當此也。羿篡四十載而夏復興,莽篡十五年而漢復續(xù),先主而能枕戈寢塊以與曹丕爭生死,統(tǒng)雖中絕,其又何傷?尸大號于一隅,既殂而后諸葛有祁山之舉,非先主之能急此也。司馬溫公曰:“不能紀其世數(shù)。”非也。世數(shù)雖足以紀,先主其能為漢帝之子孫乎?
仔細品讀王夫之上述鞭辟入里的分析,不能不佩服大思想家的睿智。劉備盡管是劉邦的后裔,但在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真正把幾乎篡奪了祖宗基業(yè)的曹魏政權視為不共戴天的頭號敵人,因為在他稱王稱帝以后,沒有發(fā)兵討伐曹魏政權,而是傾蜀國之兵大舉伐吳,為義弟關羽報仇。這就雄辯地說明,劉備雖然一直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但其真實目的不過是為了爭奪那張皇帝寶座。國仇家恨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替代,但在劉備那里只不過是一個掩人耳目的道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夫之直言不諱地責備劉備不配稱漢高祖劉邦的子孫?!案`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劉備的人生不過是重復演繹了一遍竊國大盜的故事而已。
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面,有一個“認賊作父”的壞人楊康。楊康是楊家將的傳人,因為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處心積慮設計的陰謀,楊康的父母不幸失散,身懷有孕的母親被完顏洪烈擄到金國,在王府里生下了楊康,完顏洪烈給他起了個金國名字——完顏康。18年以后,生父與生母相遇,楊康方才知曉了自己的家世。但是,貪戀榮華富貴的楊康竟然置血海深仇于不顧,堅持要做金國六王爺?shù)膬鹤?,即便是父母雙雙死在他的面前,也不能使他回心轉(zhuǎn)意。在金庸的如椽大筆下,這么一個王八羔子后來當然不會有好下場??催^這部武俠小說,或者看過同名電視劇的人,都會打心眼里鄙視楊康其人,對他的慘死都會認為是“惡有惡報”。雖然楊康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卻有其深刻的價值取向。在實際生活當中,自古以來都有一群變態(tài)的生靈,他們雖然身負血海深仇,但為了功名利祿,為了榮華富貴,為了一己之私利,像楊康一樣將血海深仇置諸腦后,認賊作父,甘心事敵。這些人之所以能將仇恨從心底抹去,不是因為寬容,不是因為憐憫,也不是要遁入空門,只是因為吃錯了藥,讓世俗的功名富貴、名韁利鎖麻木了自己的心靈。
四
國仇家恨誠然是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恨意,然而許多在局外人看來大可不必在意的瑣屑小事,因為觸動了某些人變態(tài)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同樣也會釀成不可小覷的心頭之恨。
“染指于鼎”的歷史故事人們并不陌生。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靈公僅僅做了一年國君,便成了大夫子家和子公的刀下冤魂。鄭靈公被害的起因,竟然僅僅是因為一口黿魚羹。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公子歸生,字子家,都在朝中為官,一天,二人結伴入宮覲見鄭靈公,路上,子公突然感到右手食指抖動不止,便對子家說:“從前好幾次我的食指一抖動,都能夠品嘗到美味佳肴?!比雽m,二人看見宮中的廚師正在忙活著收拾楚國送給鄭靈公的一個大個的黿魚,不久又聞到黿魚燉熟的香味,子家和子公情不自禁地相視而笑。鄭靈公見之問其緣故,子公便得意地把自個兒的預感講了一遍。不料分食黿魚羹,喜歡惡作劇的鄭靈公吩咐下人不給子公吃,因而別人身邊都有一碗黿魚羹,唯獨沒有子公的份。子公見狀,心有不甘,便徑直走到大鼎前,伸出手指往鼎里面蘸了蘸,接著用嘴吮了吮食指,然后揚長而去了。子公的無禮讓鄭靈公雷霆震怒,經(jīng)過大臣們的苦苦相勸,才沒有治子公的大不敬之罪。鄭靈公雖然不再計較,子公卻不肯就此罷休,他將沒吃到黿魚羹視為奇恥大辱,由此而萌生了除掉鄭靈公的念頭。子家多次出言相勸,子公遂遷怒于子家,在鄭靈公面前無中生有地誣告他。于是,子家被子公所裹挾,兩人合起伙來,共同謀殺了鄭靈公。一介堂堂諸侯國君,竟然因為一碗黿魚羹而禍根深種,最后丟了性命。
“溺中則愈”的歷史故事人們或許不太留意。公元340年,后趙國可謂是豺狼當?shù)?,生靈涂炭。國君石虎如狼似虎,太子石宣毒如蛇蝎,朝中的官員們個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知道何時性命不保。在這些官員當中,侍中崔約是個例外。因為深得國君石虎的寵信,崔約在人們面前說起話來不僅神氣活現(xiàn),而且極其放肆,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太子詹事孫珍與崔約是多年好友,因為患眼疾痛苦不堪,前來向崔約討教治療的偏方。崔約對此一無所知,便信口惡作劇地說道:“溺中則愈。”為病痛所困擾苦不堪言的孫珍信以為真,不解地問道:“眼睛里怎么能存住尿呢?”崔約狡黠地笑著回答說:“你的眼睛深,可以存住尿?!睂O珍這才明白崔約是在取笑他,兩人遂不歡而散?;氐郊遥瑢O珍越想越生氣,仇恨的怒火不知不覺地在胸中燃燒起來,決心要報復崔約。孫珍心知自己不是寵臣崔約的對手,便打起了太子石宣的主意。石宣的相貌酷似胡人,眼眶很深,最恨別人拿胡人的眼睛說事。孫珍哪壺不開提哪壺,加油添醋地把崔約的話向石宣講述了一番。石宣一聽,果然認為崔約是有意羞辱他,頓時氣急敗壞,立刻下令將崔約抓起來,不由分說,便砍了他的腦袋。崔約到死也不明白,自己究竟怎么得罪了太子石宣。因為一句太過分、太傷人的戲言,便丟了性命,崔約死得何其不值!而孫珍僅僅因為無法承受一句輕薄之言,便反目成仇,必欲置老友崔約于死地而后快,其心量之狹促狠毒,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東晉王朝的掘墓人劉裕曾經(jīng)做過一件快意恩仇的事情,被史官寫進了史書。劉裕年輕時為人輕浮,品行不端,只是一個地位卑微的小官,故而當時許多有身份的人都看不起他,不愿意和他交往。只有同事王謐認為他是個奇才,經(jīng)常鼓勵他,關心他,資助他。刁逵也是劉裕的同事,他們兩個經(jīng)常在一起賭博。其時劉裕運交華蓋,手氣不順,每每輸?shù)靡凰?。有一回劉裕輸了錢還不起,贏家刁逵便把劉裕捆綁在拴馬樁上出氣。恰好王謐路過撞見,馬上出面為劉裕松綁,替劉裕還錢,并責備刁逵太過分。因為這件事,劉裕一直對王謐心存感激,同時對刁逵耿耿于懷,怨恨不已。等到劉裕統(tǒng)率大軍推翻了桓玄的偽政權,把朝中大權抓在手里,馬上尋找借口殺死了已經(jīng)是豫州刺史的刁逵,但對于曾經(jīng)賣身投靠桓玄的司徒王謐,劉裕卻投桃報李,讓他做了侍中、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劉裕得勢以后如此酬恩報怨,馬上引起了人們的非議?!顿Y治通鑒》卷一百一十三種記載了名士蕭方的評論:“王謐為公,刁逵亡族,酬恩報怨,何其狹哉!”
東晉末年有個名叫劉毅的風云人物,在晉安帝司馬德宗時權傾一時。劉毅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時候,曾和庾悅之間有段過節(jié)。其時劉毅貧窮潦倒,閑居京口,經(jīng)常和朋友一起在一個名叫東堂的地方比賽射箭。一天,劉毅幾個玩得正起勁,司徒右長史庾悅帶著一幫人前來占用了場地,大擺宴席,菜肴及其豐盛。賴在那里不肯走的劉毅請求賞他一小塊鵝肉吃,庾悅不但不肯,反而命人將劉毅趕了出去。因此,年輕的劉毅心里牢牢地記住了瘐悅,始終恨意難消。等到劉毅協(xié)助劉裕鏟除了桓玄之亂,遷任衛(wèi)將軍、荊州刺史,都督荊、寧、秦、雍四州軍事,并兼管江州以后,擔任江州都督的庾悅便成了劉毅處心積慮打擊的目標。先是他的江州都督一職被罷免,接著劉毅花樣百出的指令刁難又接踵而來。在劉毅的高壓之下,庾悅動輒得咎,很快便郁郁而死了。倘若庾悅有先見之明,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吝嗇那一小塊鵝肉的。但誰又能想象得到,一小塊鵝肉竟然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呢?
如果人們有興趣,不妨瀏覽一下《三國志·魏書》,看看魏文帝曹丕鼠肚雞腸、睚眥必報的丑惡嘴臉,對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一樁樁、一件件所謂的雞蟲之爭,就更容易理解可能招來什么后患了。曹丕即位,曾經(jīng)對當年與之爭奪太子之位的親弟弟曹植苦苦相逼,“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所寫的這首絕命詩,傳神般地勾畫出了曹丕的狹隘心胸。曹丕做太子,太子妃郭夫人的弟弟犯了罪,曹丕親自出面懇求負責審理該案的西部都尉鮑勛網(wǎng)開一面,但認死理的鮑勛卻沒給面子,依法處置了罪犯。曹丕篡漢稱帝,鮑勛出于忠心,多次進言勸諫,卻沒想到曹丕并未忘掉那件陳年往事。曹丕對鮑勛耿耿于懷,于是尋找了一個借口,將鮑勛交廷尉治罪。廷尉不知道曹丕對鮑勛起了殺心,主張依律判處罰金或者五年徒刑,曹丕大光其火,不但下令處死鮑勛,還將幾位審理此案的官員收監(jiān)治罪。曹丕的叔叔曹洪生性貪財吝嗇,曹丕做太子時有一回向曹洪開口求借100匹絹,曹洪舍不得,讓曹丕大傷顏面。做了皇帝以后,曹丕對當年蒙受的這次羞辱始終不能忘懷。有一天曹洪府上的賓客觸犯了法令,曹丕馬上以此為借口,把曹洪牽連進去,關在獄中,判為死刑。滿朝文武官員紛紛求情,曹丕一概不準,直到曹丕的生母卞太后親自出面,曹丕才發(fā)話赦免了曹洪的死罪,但罷免了曹洪的官職,削去了他的封地和爵位。對于曹丕的睚眥必報、狹隘狠毒,《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中用所謂的春秋筆法點明曹丕的氣量狹小,含蓄地指出:文帝有許多優(yōu)點,“若加以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五
呂雉和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兩位女子,從她們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深入骨髓的仇恨是怎樣的與人們貪婪的欲望息息相關。
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夫人。劉邦做了漢王不久,便封呂雉所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隨著歲月的流逝,鉛華淡去的呂雉和劉邦日漸疏遠,劉邦和戚姬所生的兒子如意漸漸長大,在戚姬的枕頭風影響之下,內(nèi)心看重小如意的劉邦,幾度起意想廢黜生性懦弱的劉盈,改立如意為太子。呂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地里做了許多工作:讓公卿大臣在漢高祖面前力保太子劉盈;請求西漢第一謀臣張良點撥,費盡力氣請來連劉邦也請不動的名滿天下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劉邦見狀,被迫取消了廢立太子的動議,只是封如意為趙王,并委派有膽有識的大臣周昌擔任趙相。
劉邦死后,劉盈繼位,史稱惠帝。揚眉吐氣的皇太后呂雉實權在握,遂開始快意恩仇。呂雉首先出手整治的,便是當年不斷給她制造麻煩的戚姬。呂雉下令將戚姬囚禁在永樂巷,“髡鉗衣赭衣,令舂。”多年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戚姬從巔峰跌到谷底,痛苦不堪,一邊干活,一邊苦吟著:“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女?”呂雉原本沒有想到要動趙王如意,聽了戚姬的哀吟以后,立刻動了斬草除根的念頭,下令將趙王召回京都。趙如意回到京中,受到惠帝多方呵護,呂雉一時無從下手。數(shù)月之后,處心積慮的呂雉乘惠帝早晨外出打獵的空隙,親自前往皇宮,毒死了小如意。此后,呂雉一不做二不休,殘忍地下令“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使居鞠城中,名曰‘人彘。”難以想象的是,這種慘無人性的行徑竟然讓呂雉樂不可支。
切不要以為呂雉身上就沒有一絲人味,在嚴重傷害過她的戚姬面前,她肆意而為,顯示了其惡毒的一面;對于曾經(jīng)與她一樣被劉邦冷落的薄姬,呂雉則予以了極大的同情,恩準薄姬離開京城前往兒子代王劉恒的封地居住。呂雉的愛憎分明、快意恩仇,無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問題的新視角。
武則天當政的時候,很是看中大臣劉祎之。劉祎之成名甚早,少年時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俱以文藻知名,時人號稱之為劉、孟、高、郭,以劉為首。唐朝上元年間,劉祎之任左史、弘文館直學士,和著作郎元萬頃,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被召入禁中,共同撰寫《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凡千余卷?!皶r又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
高宗在位期間,劉祎之便官至中書舍人、相王府司馬、檢校中書侍郎。高宗駕崩,武則天臨朝聽政,對劉祎之更是“甚見親委”。在廢黜中宗李顯、立豫王李旦為帝等重大事項上,劉祎之都是重要的參與者。李旦稱帝,劉祎之遷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賜爵臨淮男。其時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幾乎朝廷所有的詔敕皆出自劉祎之的手筆,史稱劉祎之“構思敏速,皆可立待”。很快,在官名更易時,劉祎之被任命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
《舊唐書》劉祎之本傳中載:“宰相時有司門員外郎房先敏得罪,左授衛(wèi)州司馬,詣宰相陳訴。內(nèi)史騫味道謂曰:‘此乃皇太后處分也?!狈肯让粲秩フ覄⒌t之,劉祎之則對他解釋說:“緣坐改官,例從臣下奏請?!薄沿熑螖埖搅俗约荷砩?。武則天獲悉,“以味道善則歸己,過則推君,貶青州刺史。以祎之推善于君,引過在己,加授太中大夫,賜物百段、細馬一匹”。
作為朝廷要員,劉祎之對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是鼎力支持的,但對武則天在李旦稱帝后仍然不肯還政卻不理解,私下里對人議論:“太后既能廢昏立明,何用臨朝稱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人心?!蔽鋭t天聞悉對侍臣說:“劉祎之是我一手提拔重用的人,乃有背叛我的心思,他如今怎么還會念及我的恩寵呢!”從此與劉祎之產(chǎn)生了隔閡。
垂拱三年,有人誣告劉祎之有貪污收賄行為等情事,武則天下令逮捕劉祎之,并讓肅州刺史王本立負責審訊。睿宗皇帝李旦對劉祎之印象很好,聽到他被逮捕的消息,破例上疏太后,請求從寬發(fā)落。劉祎之的親友們紛紛向劉祎之祝賀,劉祎之卻苦笑著對人們說:“吾必死矣。太后臨朝獨斷,威福任己,皇帝上表,徒使速吾禍也?!?/p>
主審官王本立向劉祎之宣讀太后的敕令,劉祎之又沖動地說了句不該說的話:“不經(jīng)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此話傳到太后那里,武則天為之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時年五十七?!?/p>
武則天的胸懷氣度遠非常人所能望其項背,李旦做了徒有虛名的皇帝,以李敬業(yè)為首的勤王大軍便開始浩浩蕩蕩的討伐武則天行動。名動天下的才子駱賓王為勤王之師撰寫了討伐檄文,將武則天罵了個狗血噴頭。武則天看了檄文并沒有動怒,只是說:讓如此有才華的人才流失,實在是宰相的過失。武則天容得下駱賓王的檄文,卻容不下劉祎之對她的非議,僅僅是因為劉祎之觸犯了她的不可觸犯的逆鱗,構成了對她貪戀最高權力欲望的現(xiàn)實威脅,因而激起了她心中巨大的仇恨,唯有讓此人在世界上徹底消失,才能除去她心中難以泯滅的仇恨。
呂雉一定要把戚姬變?yōu)椤叭隋椤?,方能徹底發(fā)泄埋藏在心中的仇恨,武則天一定要讓劉祎之徹底消失,方能感到一絲快意,似乎都在說明著:對權力欲望的無休止的貪戀追求,乃是她們身上那根任誰也觸動不得的“逆鱗”,由“逆鱗”所衍生出來的仇恨是難以消除的。
六
仇恨一旦進入絕望的境地,就會表現(xiàn)為最可怖的人間悲劇。
崇禎皇帝朱由檢生不逢時,在明王朝搖搖欲墜的當口,他坐到了皇帝的龍椅上,這時的皇帝寶座已經(jīng)是巖漿噴涌的火山口,盡管朱由檢在這個位置上殫精竭慮、寢食不安,還是無法挽救大明朝的崩潰。李自成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大軍勢如破竹地由陜西攻入北京,朱明王朝的大小臣工們一個個溜之大吉,沒有人肯陪朱由檢殉葬。此刻的朱由檢仇恨滿腔,登上萬歲山,眺望京城,看到的是烽火連天,聽到的是哭聲遍地,心中完全絕望的他深知自己剩下的選擇就是一死。朱由檢先是將太子等幾個兒子送給外戚,拜托人家照顧,隨后用訣別的方式迫使周皇后自盡,接下來他想到了自己最為疼愛的年僅15歲的小公主,擔心她會受到亂軍的凌辱。朱由檢把女兒召來,淚眼相向,說了一句:“苦命的女兒呀,你為何要生在帝王之家?”說畢,便揮劍刺殺過去,小公主躲避不及,斷了一條臂膀。望著女兒的慘狀,朱由檢心如刀絞,不忍心再刺,轉(zhuǎn)身刺殺了幾名嬪妃,以此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仇恨。隨后,萬念俱灰的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之上。死不瞑目的朱由檢把自己的一腔怒火留在了衣帶上:“皆諸臣之誤朕也!”設若真有陰曹地府,朱由檢到了那里,一定會是個令閻王頭疼的冤魂,一定會不依不饒地繼續(xù)尋求發(fā)泄心中的仇恨。
相形于崇禎皇帝臨死前刺殺親人的瘋狂,梁元帝蕭繹則選擇另外一種發(fā)泄方式。蕭繹從小便對書籍有驚人的嗜好?!读簳け炯o第五》稱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長大后,蕭繹仍然好學不倦。做了皇帝,蕭繹也沒有改變對書籍的愛好?!顿Y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五還記載,蕭繹天性喜歡書,經(jīng)常讓身邊的人為他讀書,晝夜不停地讀,他也不感到厭倦。有時候像是睡著了,但倘若別人讀錯了或者是有意欺哄他,蕭繹便會驚醒過來,指正責備。梁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隊大舉南犯,情勢險惡,蕭繹巡視城防提振士氣,居然未因嚴峻的戰(zhàn)爭態(tài)勢而暫時放下文人的雅好,隨口吟詩,并讓隨行的大臣們和詩。戰(zhàn)況急轉(zhuǎn)直下,梁國首都建康城破之日,蕭繹所想的不是逃命,而是走進皇宮東閣竹殿,命人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古今14萬卷圖書全部付之一炬。大火焚燒之時,蕭繹長嘆一聲,便縱身要跳進火中,與圖書一同化為灰燼。侍衛(wèi)們拼命將他攔住,氣急敗壞的蕭繹揮舞著寶劍狂砍柱子,直至將寶劍砍斷。事后,有人對愛書如命的蕭繹竟然下令焚書不理解,問他原因。蕭繹悲愴而嘆:“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睈壑钫吆拗?,蕭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下面這個道理:絕望至極的人,可能會通過毀掉自己的最愛來釋放仇恨。
蕭繹之后的隋煬帝楊廣,親手毀掉了乃父創(chuàng)建的一度興盛繁榮的王國,亡國之恨在他的心頭上下翻涌,同時又讓他愧疚不已。眼看著大廈將傾,對末日即將來臨心知肚明的楊廣除了徒無奈何無計可施,只能以徹夜長歡、沉湎酒色來自我麻醉。他幾次引鏡自照,顧影傷感:“好頭顱,誰來砍之?”到了最后,心意極度煩亂的楊廣甚至不敢聽到任何真實卻又必須面對的消息。有宮女看見宮中的衛(wèi)士們交頭接耳,準備謀反,便跑去稟報楊廣,孰知楊廣一聽,便命人把報信的宮女拖出去砍了。一籌莫展的楊廣已經(jīng)完全被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的負面消息壓垮了,奄奄待斃的他轉(zhuǎn)而誅殺了前來報信的人——誰讓她來給他愁上添愁、雪上加霜呢!
比起他們來,三國之時的益州牧劉璋算是一個例外。劉璋誤信讒言,引狼入室,被劉備的大軍團團圍困,心中無疑充滿了仇恨。但是,生性懦弱的劉璋卻沒有被仇恨蒙蔽心智,而是審時度勢,選擇了退出?!度龂萘x》里這樣敘述劉璋的所思所想:“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城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如果劉璋不是這樣想問題,而是誓與劉備血戰(zhàn)到底,那么,不知將會有多少人頭落地,不知將會增添多少人間悲劇。
七
無論是捧讀史籍,還是瀏覽小說,總是強烈地感覺到有一股仇恨的氣息撲面而來,總是強烈地感覺到人世間仇恨的延續(xù)猶如香火的延續(xù),能夠穿越個體的短暫生命而長存永駐?!叭耸离y逢開口笑”的警句堪稱塵俗世界的真實寫照入木三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事例則猶如鳳毛麟角難以尋覓。無論是國仇家恨,抑或是雞蟲之爭,仇恨一旦涌上心頭,就很難輕易消除。
佛家宣揚用四大皆空來化解仇恨,儒家教育人們放棄雞蟲之爭,用今天時下的詞匯來說就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團結”,用多少帶些哲理的語言來說就是“天下事了猶未了,何不不了了之”。從旁觀者的立場來看,所有關于消融化解仇恨的理論和主張,都帶有某種寬容、寬恕、寬大以及消極、放手的意味。于此,不禁想起了思想家魯迅的那句名言:“一個都不寬恕?!边@一遺教猶如醍醐灌頂,讓我領悟到:泛泛地談論恨上心頭何時休,不僅找不出標準答案,而且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當筆者轉(zhuǎn)換視角,將目光投向網(wǎng)絡時,卻看到了上世紀著名的黑人運動領袖、原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的一樁逸事: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為了黑人解放運動,曼德拉曾經(jīng)坐牢27年。漫長的囚徒生涯,讓他領略了監(jiān)獄看守員的厲害——大概“人下人”的滋味在牢房里體味得最真切:西漢的功臣太尉周勃,致仕后遭人陷害被捕入獄,昔日八面威風的大將軍品嘗了獄卒的折磨、整治和指點之后感悟頗深,厚重少文的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且說差點將牢底坐穿的曼德拉出獄以后東山再起,做了南非的總統(tǒng)。這位黑人總統(tǒng)就任之后舊地重游,將曾經(jīng)虐待過他的三名監(jiān)獄看守員請到身邊,不僅沒有追究他們昔日的罪責,而且和藹地向他們致意。有人對此表示不解,曼德拉解釋說:“當我走出囚牢,邁過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我已經(jīng)清楚:自己倘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將仍在獄中?!?/p>
品味曼德拉,品味曼德拉的這段名言,筆者如夢初醒,原來,消除翻騰在自己心頭仇恨的最好辦法,便是不讓自己始終停留在仇恨之中,而要瞄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往前走。這樣一來,許多仇恨就自然而然地化解在無形之中了。
表面上看是原諒他人,實際上則是解放自己、升華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曼德拉之所以放棄仇恨,之所以不和昔日整治折磨虐待自己的監(jiān)獄看守一般見識,也許有人會解釋為是“大人不記小人過”,是“不和小人一般見識”,但是曼德拉的行為并沒有什么深奧的哲理支撐,他所思所想的,僅僅是人生苦短,自己必須努力朝前走,而不能繼續(xù)生活在悲痛與怨恨之中,不能繼續(xù)生活在監(jiān)獄之中。
“將軍趕路,不逐狡兔?!背鸷拊谌藗兊男闹芯烤拐紦?jù)多大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個變數(shù),是和人們的理想、追求、價值觀相聯(lián)系的。同樣的仇恨,在目光短淺的人和目光遠大之人那里,分量會迥然不同;在迫不及待的人和從容不迫之人那里,溫度會迥然不同;在內(nèi)心虛弱的人和內(nèi)心強大之人那里,輕重會迥然不同。從這個視角來觀察和思考,擺脫仇恨說難很難,說簡單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只要你自己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只要你不愿意總是生活在仇恨之中,你就會像曼德拉一樣,“鯉魚擺脫金鉤去,搖頭擺尾再不回!”
責任編輯 楊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