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萍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當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當前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大學語文教學與高職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的方法與途徑,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真誠的情感,靈動的思辨,宏大的心胸,淵博的知識,優(yōu)雅的情趣。為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關鍵詞:大學語文 高職學生 人文素質培養(yǎng) 方法途徑
池莉曾說:“語文是一種知識,但更是我們生命的營養(yǎng),一旦缺乏,生命就會蒼白;語文是一門科學,但更是我們生命健康的一種元素,削弱了它,我們就會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1]”。錢理群先生認為:“一個人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語文教育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2]?!眳清迪壬苍f過:“文學教育的作用在于涵養(yǎng)心性、培植道德、通曉人情、諳悉世事、表現(xiàn)國民性、增長愛國心、確定政策、轉移風俗、造成大同世界、促進真正文明[3]?!闭f明了語文是我們的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元素。本文就大學語文教學與高職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共大家商榷。
一.當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
當前,我國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差距不僅體現(xiàn)在科學文化基礎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質、人文素質方面也相對偏低。人文素質的缺乏,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語文基礎薄弱,母語運用能力較差;二是人文知識匱乏,藝術修養(yǎng)偏低;三是心理素質偏差,情緒容易波動;四是人格修養(yǎng)較差,缺乏禮儀規(guī)范;五是個人主義思想嚴重,集體觀念淡??;六是人文素質欠缺,適應能力較差。
二.當前高職院校中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課堂沉悶,缺乏人文性;二是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呆板、機械;三是迷信權威,扼殺學生的個性;四是考核方式單一,缺乏人文性。
三.大學語文的人文性
1.人文關懷是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
語文是心靈家園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關乎我們心靈的學問,正如趙永嵩所言“語文本質上是一門人的心靈的學問。而語文學科就是在學校教育中,以教學科目出現(xiàn)的關于中華民族共同語的教育,或者說是關于母語的教育,祖國語言的教育[4]?!比宋年P懷是語文教育目標的終極追求。
2.《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渠道
因為人文素質的核心素質之一就是語文素質。抓住了語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質教育的脈搏?!洞髮W語文》的內容主要是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承載著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和藝術魅力,以其獨有的審美感召力、修養(yǎng)涵化力穿越時空深入影響人的心智,具有綜合性的功能,她通過文學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激揚斗志、培育人格的作用是其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她以其本身內在的品格,即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切實有效地引導當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品德,喚醒他們的道德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起健康文明的習慣與道德良知。
四、大學語文教學與高職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相結合的方法與途徑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通過反復詠讀《大學語文》的經(jīng)典篇目,其一,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其三,培養(yǎng)學生關愛民生、奉獻社會的精神,提高他們服務社會的責任;其四,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提高他們應對磨難的能力;其五,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他們的人格修養(yǎng);其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憑借學科自身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去發(fā)揮構建學生美好精神家園的巨大作用。促使高職生在美好精神家園里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成為一個奉獻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幸??鞓返娜?!
(二)實施人文化的教學模式,重視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滲透
1.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展示內心感受。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自由地展示內心感受。
2.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觀念,為學生健康,和諧地發(fā)展提供資源。在教學中要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知識向重發(fā)展轉變,由單項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由教學模式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資源,努力做個催化者,協(xié)調者,為學生健康,和諧地發(fā)展營造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人文主義意識得到培養(yǎng)。
3.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關鍵應該是關注生命的個體,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天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fā)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依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努力搭建平等、民主、科學的平臺,采用研討、辯論等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感觸最深的部分各抒己見,給學生更多的鍛煉發(fā)言機會。為生命個體的發(fā)展撐起一片和諧、自由、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4.創(chuàng)建人文化的考試形式,全方位考核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合格,不能單以成績好壞而論,而應該看他是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考核制度要盡量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張卷子定成績的考核辦法顯然無法適應大學語文教學。因此,應建立一種合理的考核制度,不能只以試卷為準,要與學生平時學習的態(tài)度掛鉤,結合學生自身的水平綜合考慮,使其既能盡量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體現(xiàn)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tài)。
一是推行學分制。教師要公正客觀地對待學生的全面表現(xiàn)。比如課堂發(fā)言討論有記錄,平時作業(yè)有成績,課外演講、征文、辯論等比賽獲獎給予加分,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獎勵加分……學期末任課教師要從各方面學分綜合評定學生成績。力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避免僅憑一張試卷定成績。二是要形式多樣,注重學生個性發(fā)揮??梢圆扇¢_卷、閉卷、筆試、口試、課堂外與課堂內、開卷與閉卷、論文與答辯等結合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使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目標,讓學生在成功體驗中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變知識考核為主為能力考核為主。三是以說寫并重代替重寫輕說。對討論課、演講、朗誦、辯論、分角色口語表演等都進行打分,提高學生進行口語訓練的積極性。在能力考核中要著重提高“說”的考核比例。避免出現(xiàn)老套的重寫輕說弊端。
(三)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實施人文性教育
只有教師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生。人文精神教育要求能承擔人性化教學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筆者認為教師的人格魅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出來:
首先,要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使學生在充滿陽光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自由地成長;其二,要相信學生,寬容學生,給予每個鮮活的個體以飽滿高漲的創(chuàng)造激情;其三,教師要修身養(yǎng)性,嚴于律己,以優(yōu)雅的行為去熏陶學生的習慣;其四,教師要善于學習,學高為師,以淵博的知識去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其五,教師要執(zhí)著追求,百折不撓,用勝不驕敗不餒的形象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
(四)拓展教學資源,延伸人文教育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處處用語文,生活處處可以學語文。我們應當引導學生走出“小課堂”,走進“大課堂”。在“大課堂”中,接受人文教育。不能將語文學習禁錮在課堂學習這一狹窄的空間里。
1.充分利用好圖書室和閱覽室。圖書室和閱覽室為學生提供了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在這里他們可以與名人對話,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開闊視野。在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過程中,逐漸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2.重視課外寫作。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詩社,并創(chuàng)辦自己的文學刊物,教會學生寫作的技巧,鼓勵學生向校報、校電臺寫稿,并積極在校外的文學刊物上發(fā)表文章;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墻報比賽、征文比賽活動:并結合校慶,開展征集校歌、譜唱校歌、宣講校歌等活動,不斷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3.親近自然,深入生活,語文學習生活化。讓學生親近自然,深入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馳騁想象,放飛理想,傾吐心聲;到社會中,在生活中,體驗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激發(fā)其愛心與同情心,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真善美,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誠然,大學語文是重要的人文課程,大學語文教學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最佳途徑。但是,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單純憑借大學語文教學的孤軍奮戰(zhàn)很難使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觀,這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校領導的足夠重視,其次是其他學科教育的大力配合,另外還需要全校師生甚至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齊心協(xié)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充滿仁愛、文明和諧的大人文環(huán)境,以幫助大學生構建充實美好的精神家園。我們期待高校及全社會廣泛關注、高度重視大學語文教學,為使大學語文發(fā)揮良好的育人功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池莉.第二聲啼哭.語文教育通訊 2000(12)13-16
[2]錢理群.關于語文教育的仿談錄.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3]吳宓.文學與人生,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59-68。
[4]趙永嵩.深入開展語文教育改革——面向2l世紀語文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座談會綜述[J].教育研究,1999,(1):48-53.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