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學都會在課余時間讀一些課外書。讀書時,若是遇到比較關鍵的詞語不懂,就會影響對讀物內(nèi)容的理解。如《十萬個為什么》中有這么一句話 :“池塘中的蜉蝣(f€?y€髐)或搖蚊等類幼蟲是它(指蜻蜓的幼蟲水蠆(ch€鄆))的主要食料?!比绻焕斫狻膀蒡觥薄皳u蚊”,那么你就不能確切地知道水蠆的主要食料是什么。
閱讀時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應該怎么辦呢?有人說,那還不簡單,查查詞典就是了!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比如說,“(水蠆的下唇)頂端有鉗,變成了捕捉食餌的工具”中的“食餌”是什么意思呢?詞典上的解釋是 :“捕捉魚蝦等時用作誘餌的食物?!庇眠@個解釋來理解句子中的“食餌”,根本就說不通。事實上,這兒的“食餌”就是食物的意思,即指水蠆經(jīng)常捕食的蜉蝣、搖蚊等的幼蟲。
讀書時,理解詞語是有一定技巧的。這技巧就是一“猜”,二“查”,三“體會”。舉例來說,“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句詩,“款款”是什么意思呢?你不妨先聯(lián)系上下文猜一猜。蜻蜓點水大家都見過,這時它飛得很慢,很悠閑。那么“款款”是不是慢的意思呢?我們拿不準,就來查詞典。詞典上“款”解作“緩 ;慢”,而且還列舉了“款步”“清風徐來,柳絲款擺”等用例。然后我們再把“款款”放到“點水蜻蜓款款飛”這句詩中來體會,這句詩就活了,我們仿佛看到了蜻蜓緩緩地、悠然地在水面上一點一點的樣子。當然,理解詞語最根本的技巧還是要聯(lián)系上下文來細細體味。因為任何一個詞語,詞典里的解釋都是它通常的、一般的意思,當將這個詞語組織到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時,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情境意義。這就好比“畫龍點睛”,畫家若是把“睛”點在別處,它只是孤立的一個黑點,若是點在眼睛的部位,這條龍立刻就活啦。
(本文摘自《張慶文集·雨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