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
【摘要】自從信息技術進入到中學課堂以來,學科的地位,學習的內容,指導思想,課程的性質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一切歸因于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本文重點探究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學 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隨著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全面進入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實現(xiàn)教育的信息化和現(xiàn)代化。對信息收集,處理和發(fā)布能力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每個公民的必備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要想把握好本學科教學,特別是處在不斷改革的事實下,始終抓住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先要深刻認識到本學科的有關個性和共性。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所以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學方法,可以采用以任務來驅動,以網(wǎng)絡為媒介,由學生主動、自主的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該學科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括:新生性——不僅課程從無到有,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地更新;工具性——如同識字和四則運算一樣,計算機運用能力將成為每個人工作的基本必備工具;技術性——在一定層次的理論基礎上的技術,同時也是當今知識經(jīng)濟在IT行業(yè)充分體現(xiàn)的原因所在;應用性——不論高層次的軍事、氣象、經(jīng)濟還是中學生學習或日常生活,都有廣泛應用。針對以上幾個特點,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把握全局的教學統(tǒng)領下,使用靈活在的方法使學生對于計算機消除神秘感,樹立信心,激發(fā)興趣。同時合理安排教學順序,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目標,更直接,更直觀,更高效地了解、運用計算機。對此,本文介紹幾種典型的課堂教學法及應用心得。
一、比喻法
信息技術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作為老師應該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巧用生活中的實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學生接受。例如,在講計算機原理及結構時,可以將計算機比喻成一個人,人的感官系統(tǒng)(如手、腳、眼等)相當于計算機輸入設備,輸入信息到CPU(相當于人的大腦)經(jīng)過處理后,由輸出設備(嘴巴等)輸出來。又如,講到“內存”時,可比喻“內存”為一唱戲的舞臺,舞臺往往比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準備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須到舞臺(內存)中來,才能表演。這樣一講,學生比較容易而且正確地理解??梢哉f比喻法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大特點,在本課程可大量運用。
二、聯(lián)系實際,設置懸念法
上課時,教師先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想想如何解決,以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比如:在教Excel中統(tǒng)計、排序這一內容時,可問學生:本次期中考試成績在電腦里處理,將各科成績匯總,還要排名次,應該怎么辦?然后引出Excel的統(tǒng)計、排序方法,通過Excel應用軟件來完成任務,輕松又準確。又如,在講解Word操作技巧時,可讓學生思考:怎樣利用Word設計圖文并茂的板報,帶著這一問題聽講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設置一些懸念,再讓學生用計算機去解決,他們會覺得學習計算機確實管用,能夠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從而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演示法與實踐法
有條件的學校,應能在硬件上保證教學的需要,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投影儀等是上好計算機課的基本硬件。教師可以應用演示法,使學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種信息,更容易接受。在我校,除上述硬件設施外,還可以制作一些與本次教學有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上機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更靈活地應用。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發(fā)現(xiàn)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實踐中,特別是對于一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鼓勵他們不怕犯錯誤。
四、一題多解,求解多樣化
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樣性,有時答案也有多種。在信息技術學科,更應讓學生樹立這種觀點,提高這種要求。比如,刪除一個字符可以用Del鍵,也可以用Backspace鍵,還可以用Delete鍵;使用路徑時可以用絕對路徑,也可以用相對路徑。一題多解,旨在增強學生靈活地分析問題能力。教師應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質的內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給習題和要求。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也非常之多,此文講了幾點個人教學中的心得與觀點,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學體會,把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2).
[2] 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6).
[3] 林斌.中小學校園網(wǎng)絡模式探討.杭州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