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怡
1~2歲是掌握詞語的關鍵期,寶貝從只會叫“爸爸”、“媽媽”,詞匯量漸漸增加,到能用簡單的句子表達意愿。這個階段花心思多與寶寶做各種形式的語言交流,可以讓寶貝發(fā)音更清晰、用詞更準確、說話更有條理且富于文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
讓寶貝看到發(fā)音時的口型
孩子學說話是從模仿開始的,日常對話中,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寶寶觀察大人說話的口型,可以幫助寶貝更快、更準確地掌握詞語發(fā)音。與寶寶對話時,媽媽的語速要比平時稍慢些,發(fā)音清楚、準確,口型可略夸張。
游戲與活動
媽媽可以跟寶寶面對面玩拍手童謠,或者帶寶貝到一面大鏡子前,邊指邊說出寶貝五官的名稱。
針對性的發(fā)音練習
寶貝剛學說話,發(fā)音常不夠清晰、準確,有時聲母能發(fā)對,韻母發(fā)不對,有時韻母能發(fā)對,聲母卻不對,這時可以做些有針對性的發(fā)音練習。但因為此時寶寶年齡小,有些音不清楚是正常的,所以重點在于寶寶愿意表達,不要因為寶寶說得不太清晰而打斷寶寶說話,甚至批評寶寶。
游戲與活動
若寶寶不會發(fā)“P”這個音,可以找?guī)讉€聲母是“P”的對應物,如“蘋果”、“瓶子”、“皮球”,放進袋子里讓寶貝抓,抓出一件,問一問,“這是什么?”寶寶若發(fā)不好,媽媽可用正確的發(fā)音引導寶貝多說幾遍,強化正確發(fā)音。
及時支持,擴展表達
當寶貝想要開口說話時,要給予及時的支持,剛開始寶貝的表達非常簡單,父母理解寶貝表達內容后,應幫他們把句子擴展完整,并對寶貝復述一遍,這樣做有利于加深寶貝對語言結構次序和邏輯性的認知,以便以后能更完整、更準確的表達意愿。
游戲與活動
比如寶貝想喝水,但他只說了一個“水”字,父母要幫他擴展為“喝水”,等寶貝會說“喝水”時,再幫他擴展成“寶寶喝水”。
使用規(guī)范語言
有時,寶貝會把成人教的詞自動改編,如把“小狗”說成“汪汪”,把“雞蛋”說成“蛋蛋”,這是因為他們的發(fā)音器官還未發(fā)育成熟,有的音還暫時發(fā)不出來。隨著發(fā)音器官的進一步發(fā)育和詞匯量的不斷積累,這個現(xiàn)象會慢慢消失。父母不應一味順著寶貝說“兒語”,而應盡可能用規(guī)范的語言跟寶貝說話,幫助其建立正確的語言認知。
游戲與活動
當寶寶看到小狗過來說“汪汪來了”,不必糾正他,可以既肯定他的發(fā)現(xiàn),同時對他的表達進行引導:“對,汪汪來了,小狗來了?!?/p>
幫寶貝明確詞義
孩子在學習語言期間,常出現(xiàn)“詞義擴張”的現(xiàn)象,比如把雞、鴨、鵝都叫雞,這種擴張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為依據(jù)的(這三種動物都有兩只腳、翅膀很像),此時,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帶寶貝觀察事物的細節(jié)特征,幫寶貝縮小并界定詞義范疇。
游戲與活動
遇到以上情況,可以邊帶寶貝觀察邊引導寶貝對這三種動物加以區(qū)分:雞的嘴巴是尖尖的、鴨子的嘴是扁扁的、鵝的脖子很長。
引導寶貝表述感受
日常生活中,寶貝接觸名詞、動詞的機會較多,隨著其語言能力的增長,也應借機讓寶貝多認識一些形容詞,以增強其對語言的理解,發(fā)展想象空間。
游戲與活動
可以引導寶貝感受一下他正做的事:手里的酸奶“冰冰的、涼涼的”;媽媽的懷抱 “香香的、暖暖的”;風吹到手上“柔柔的、滑滑的”等等,也可鼓勵寶寶自由表達。
多給寶貝講故事
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講故事時常用的敘事性語言對寶貝的語言發(fā)展大有裨益。所以,要想豐富寶寶的詞匯量,就要經常給他們講故事,這些對寶貝學習組織語言、理解語言都很有幫助。
游戲與活動
可以在講故事的同時,讓寶寶復述、表演故事,或者回答故事中的問題。當然也可帶寶貝去戶外,引導他觀察大自然,然后把觀察到的事物或現(xiàn)象說出來,在語言訓練的同時,還能激發(fā)寶寶的求知欲。
寶寶說話的早晚受遺傳因素、模仿機會等的影響,如果寶貝只作一個手勢或只“嗯”一聲,成人看到后馬上就遞給他,不引導他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勢必助長寶寶語言表達的惰性。
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如果發(fā)現(xiàn)寶貝反應遲鈍、聽語木然、開口咿呀不成句,甚至2歲了都不會叫“爸爸”、“媽媽”,就要去醫(yī)院檢查一下有無聽力問題了。
很多寶寶最先會說的話順序是這樣的:媽、爸、抱、不!而“不”很快成為最常用詞。如果可能,認真對待他的“不”。如果你想給他換衣服,他說不,你就說“好吧”,5分鐘后再問,直至他同意為止。你越尊重寶寶的“不”,他就會越少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