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義
著名畫家謝曉冰從北方南下廣州已近十年,這十年可以說是他的創(chuàng)作日趨成熟、達至巔峰的十年。讀他的畫作,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大氣和靈氣,而這種大氣和靈氣,又來自他的底氣。
“艱苦磨難,玉汝于成”。大凡有較高藝術造詣的畫家,都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就拿大師級的畫家林風眠來說吧:他在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當校長之時,在西子湖之濱過著優(yōu)裕寧靜的生活,在象牙塔里畫著他的“高雅”油畫。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盧溝橋的炮聲驚醒了他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夢,他墜入了苦難生活的底層。他從校長的寶座跌下來了。這是禍是福?老子有云:“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彼菑男iL的寶座跌下來,才有機會真正體驗現(xiàn)實生活,才開始抒寫自己深刻的感受。吳冠中先生談到這件事時說,這是新的“林風眠的誕生”,也可以說是林風眠新的藝術生命的開始。自此,他用大筆抒寫湘西、貴州的山水人物,濕漉漉的濃郁的山、茫茫的水,而且畫面常常離不開背筐的婦女,可以說他的畫風煥然一新。他用他的畫,抒寫他對國破家亡的哀愁。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也如火山噴發(fā),他畫馬一天竟畫90幅之多。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重性,禍中有福,福中有禍,苦中有樂,樂中有苦。沒有這場戰(zhàn)爭的爆發(fā),也就沒有林風眠藝術生命的新生。
謝曉冰也有類似的經歷。他生于北京,他的爸爸曾進入中央領導階層,曾是顯赫一時的人物。當時他住的是獨立大四合院,院里長滿了花木??墒呛镁安婚L,一場政治的變故,全家被遣送回安徽老家,一下子跌入社會的底層。正因為如此,曉冰的老爸得以有時間給他講故事,教他看小人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名著,這正是難得的知識啟蒙。老爸還教他學畫,教材是著名畫家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畫》,錢松喦的《硯邊點滴》,這讓他一開始學畫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中學時代,曉冰還經常與畫友到火車站、公園、貨場、菜市場去畫速寫,從不感到苦和累,還覺得是一種幸福和快樂。后來,曉冰當建筑工人,去過很多工地,畫了不少色彩的寫生。他在就讀工藝美術專業(yè)期間,足跡遍及蘇杭小鎮(zhèn),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他以苦為樂,每天要步行幾十里路。但一份耕耘便有一份收獲,一個月畫滿了兩本速寫,幾十張水粉畫。正是這段經歷為他的美術生涯打了堅實的基礎。他畫作的底氣可以追溯到他青少年時期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謝曉冰1989年從中央美院畢業(yè),這期間他得到李可染、劉開渠等名家的指導,他繼承這些名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1992年 ,他到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參觀山東朐縣北齊壁畫,到新疆西藏寫生。為了臨摹敦煌壁畫,他在敦煌生活多年。西北的荒涼與寂寞并沒有動搖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他把敦煌的壁畫臨了個遍。敦煌這座藝術寶庫,曾經給常書鴻、張大千等藝壇巨匠以無窮的藝術力量。曉冰也在這座藝術寶庫中吸取了無窮的養(yǎng)分。正是這段經歷,使他再次站在巨人的肩上。龐大的藝術經典,使他驚嘆和癡迷。他從敦煌壁畫中學習到古代藝術家的高超非凡的創(chuàng)作技巧,諸如造型的準確、構圖的巧妙、線條的流暢、色彩的和諧,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這就為他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曉冰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他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畫家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停留在技法的摹仿上,充其量只能是個畫匠,其畫作只能是“行畫”。曉冰比較注重文化經典的學習,諸如《莊子》《史記》《漢書》《韓文》等,他熟讀吟誦,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這樣才能才思不竭,他的作品才會有文化內涵,才會有靈氣。
綜觀曉冰畫作的題材,頗為多樣,有人物,人物又有佛像和草原姑娘等。令人震撼的是他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幾卷人物長卷,其中有100米長的《500羅漢圖》、36米長的《紅樓夢》,25米長的《水滸108將圖》、28米長的《三國演義》,22米多長的《金瓶梅》等。此外還有花鳥,以荷花為主。不管是人物還是花鳥,既顯得大氣,又有靈氣,這是難能可貴的。究其原因,我以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做到了:貫通中西,融匯古今,揉合南北。他的畫作,把中國水墨的線條和西方繪畫的色彩、古代的墨韻與現(xiàn)代的審美、北派的粗獷厚重與南派的細膩秀麗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構建出一種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和諧美,令人百看而不厭,耐人尋味和回味。他的人物長卷,可以說是將他的學養(yǎng)(底氣)和技法發(fā)揮至極致:人物造型準確,神情各異,線條流暢,色彩鮮明,構圖和諧,疏密有度,濃淡得體,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逸品。
曉冰正年屆中年,他的畫作體現(xiàn)出來的學養(yǎng)之深厚、激情之澎湃、精力之旺盛、技法之嫻熟令人嘆為觀止。藝無止境,我們期待他不斷攀登藝術之高峰。
(作者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理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