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強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
宋代狀元梁顥人名用字考辨
李善強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
梁顥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狀元,是太宗、真宗兩朝名臣。可是自宋代文獻至當代資料,常將其名寫為“梁灝”,“灝”字實為誤寫。
梁顥 狀元 雍熙
關(guān)于北宋太宗朝狀元梁顥,最具有爭議的莫過于八十二歲中狀元之說了。此說歷經(jīng)眾多學者辯駁考證,已確認屬于誤傳。關(guān)于梁顥,還有個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忽視的問題,就是自宋代以來直至今日有關(guān)他的資料中,他的名字都有兩種寫法:“梁顥”和“梁灝”。究竟宋代本來就有兩個一名梁顥、一名梁灝的狀元,還是二者屬于同一個人?搞不清楚這個問題,讀者心中就會產(chǎn)生許多疑惑。
梁顥,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他的曾祖父梁涓做過城武縣主簿;祖父梁惟忠,明經(jīng)出身,官至天平軍節(jié)度判官。父親梁文度早逝,梁顥是由叔父養(yǎng)大的。取得功名前梁顥曾受到著名文學家王禹稱的稱賞,可見其文才不俗。他初舉進士落第,便留于京城,并上書朝廷,論述唐代以來科舉只以詩賦、策論取士之弊,但沒有得到回應。太宗雍熙二年(985),復應進士舉,遂大魁天下,初授大名府觀察推官。雍熙四年,召為右拾遺、直史館。復歷開封府推官、三司關(guān)西道判官,轉(zhuǎn)太常博士。真宗初,召群臣言事,梁顥這時正奉命出使陜西,途中作《聽政箴》以獻。還京后任度支判官。咸平元年(998),與楊礪、李若拙、朱臺府同知貢舉。與錢若水同重修《太祖實錄》,又同修起居注。咸平二年(999),契丹南侵,梁顥隨真宗親臨前線大名府。應詔上疏言邊事,極論用兵不明賞罰之弊。指出“賞不可以獨任,罰不可以少失”,要求嚴懲手握重兵卻畏敵怯戰(zhàn)的傅潛,深為當時輿論稱道。咸平三年(1000),與李宗諤、趙安仁一起被任命為知制誥。同年冬天,任峽路安撫使,回來后判大理寺。咸平四年八月,任關(guān)右安撫副使。同年閏十二月,河北饑荒,任西路巡檢使?;貋砗蟀萦抑G議大夫,充戶部使。后任翰林學士同知審官院、三班。景德元年(1004),權(quán)知開封府。是年六月,暴病卒,年僅42歲。
梁顥風姿俊朗,詞辯明敏,與人交往有始有終,在士大夫中頗有威望。他有文集十五卷。有子三人:長子梁固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亦中狀元,次子梁述事跡不詳,三子梁適進士出身,仁宗朝官至宰相。父子皆狀元,遂傳為千古佳話。
歷代資料中述及宋代狀元梁顥事跡,其人名用字皆有“顥”與”灝”之別。
1.古代資料
(1)人名寫作“梁顥”的:
元·脫脫《宋史》卷二百九十六“梁顥傳”作“梁顥”
宋·王明清《揮麈錄·前錄》卷二“本朝父子兄弟俱為狀元有四家”條作“梁顥”
宋·范鎮(zhèn)《東齋記事》卷一作“梁顥”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八作“梁顥”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七作“梁顥”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六作“梁顥”
宋·蔡襄《蔡忠惠集》卷十三《梁適父顥皇任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累贈太師中書令可贈兼尚書令余如故制》作“梁顥”
明·何喬新《椒丘集》中《題梁顥墓》作“梁顥”
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二十六“梁顥李易直題名”作“梁顥”
清·馮云濠、王梓材《宋元學案補遺》卷三“高平學案補遺”作“梁顥”
(2)人名寫作“梁灝”的:
宋·曾慥《類說》卷四十七作“梁灝”
宋·陳正敏《遁齋閑覽》作“梁灝”
宋·孔平仲《談苑》卷二作“梁灝”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附錄》作“梁灝”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五作“梁灝”
(3)同一書中“梁顥”、“梁灝”參互用之的: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共十次寫作“梁顥”,分別在卷二十六、卷二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29頁,下同)、卷五十一(第433頁)、卷五十二、卷七十一、卷九十六、卷一百十七、卷四百四十七;十一次寫作“梁灝”,分別在卷三十三、卷四十五(第377頁)、卷四十五(第377頁)、卷四十七、卷四十九(第410頁)、卷四十九(第411頁)、卷四十九(第412頁)、卷四十九(第415頁)、卷五十六(第477頁)、卷五十六(第482頁)、卷五十七。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三“選舉五”寫作“梁顥”;卷三十“選舉三”寫作“梁灝”。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共二十七次寫作“梁顥”,分別在禮九之七、禮三一之三五、又禮三一之二五、禮三七之五四、儀制五之二〇、儀制七之一九、儀制九之二、運歷一之二九、職官一八之六九、職官三四之一、職官四一之八一、職官五二之一〇、職官六四之六、職官七七之二、職官七八之四、選舉一之六、選舉二之二、選舉七之四、選舉一三之一、食貨五七之三;三次寫作“梁灝”,分別在儀制三之六、選舉七之七、刑法五之一九。
2.現(xiàn)代資料
(1)人名寫作“梁顥”的:
侯福興《中國歷代狀元傳略》
蕭源錦《狀元史話》
毛佩琦《中國狀元大典》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
林白、朱梅蘇《中國科舉史話》
陳光輝、席鳳寧《中國狀元大典》
(2)人名寫作“梁灝”的:
周臘生《宋代狀元譜·宋代狀元奇談》
鄒紹志、桂勝《中國狀元趣話》
王鴻鵬王凱賢蕭佐剛張蔭堂《中國歷代文狀元》
難道宋代有兩個一名“梁顥”、一名“梁灝”的狀元?
1.查閱蕭源錦的《狀元史話》,據(jù)書中“中國歷科狀元、進士人數(shù)統(tǒng)計表”及“中國歷科狀元題名錄”所示,兩宋科舉開考一百一十八次,產(chǎn)生了一百一十八位狀元,并無兩位一名“梁顥”、一名“梁灝”的狀元。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狀元名為梁顥,有的書上寫成“梁灝”??梢姴还苁恰傲侯棥?,還是“梁灝”,其實只有一個人,而且是同一個人。因為查閱所有與這位狀元有關(guān)的資料,皆標明其中的是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狀元。同一科考試狀元只有一位,即進士一甲第一名。可見,二者實為同一人。
2.我們可以對不同書中材料進行比對,確定其為一人。這方面的例證很多,隨意擷取幾則如下:
(1)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六(起太宗雍熙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己未,上御崇正殿,覆試禮部貢舉人,得進士須城梁顥等百七十九人。庚申,得諸科三百一十八人,并唱名、賜及第,唱名自此始?!?/p>
徐松 《宋會要輯稿》選舉七之四:“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帝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內(nèi)出《穎川貢白雉賦》、《烹小鮮詩》、《玄女授兵符論》題,得梁顥已下一百七十九人,第為三等。翌日,帝臨軒唱名,面賜及第出身?!保?]“雍熙二年,令考官親戚別試。是年親試舉,初唱名,賜第。得梁顥以下一百七十余人,諸科百余人?!保?]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選舉三:“雍熙二年,令考官親戚別試。是年親試舉人,初唱名,賜第。賜梁灝以下一百七十余人,諸科一百余人?!保?]
三處所講都是梁顥于雍熙二年奪魁的事情。很顯然,梁顥就是梁灝。
(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五:“右司諫梁灝言:‘臣聞自古用兵之道,在乎明賞罰二柄而已。然而賞不可以獨任,罰不可以少失……雖非良籌,且殊膠柱。’”
脫脫《宋史》卷二百九十六:“扈蹕大名,詔訪群臣邊事,顥上疏曰:‘臣聞自古用兵之道,在乎明賞罰二柄而已。然而賞不可以獨任,罰不可以少失……雖非良籌,且殊膠柱?!保?]
二者所述,都是梁顥上疏論嚴明賞罰之事,上疏內(nèi)容文字無絲毫出入,唯人名用字不同??梢姡侯椌褪橇簽?。
(3)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六(起真宗景德元年正月盡是年七月):“壬午,翰林學士梁灝等上 《新定閣門儀制》六卷,詔頒行之。上以閣門儀制多出于胥吏之言,殊無規(guī)矩,故灝等別加刪修?!?/p>
徐松《宋會要輯稿》儀制九之二:“真宗景德元年三月,翰林學士梁顥等言詳定閣門儀制?!f例皇城內(nèi)監(jiān)當庫務,及在京鹽麴、商稅、榷貨務、香藥榷易、糧料院并告謝。今請在內(nèi)監(jiān)臨如殿庭,每日只應。庫務使臣初授命日,并許告謝;其余在內(nèi)庫務及鹽麴等院,如京官不帶職、供奉官以下不帶閣門祗侯及左右軍巡使并不告謝。如有特旨,不在此例?!瘡闹??!保?]
以上兩處講的是梁顥建議新定閣門儀制的事??梢?,梁顥就是梁灝。
3.我們還可以從同一書中找到對證的材料。
(1)《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一之八一:“(咸平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以翰林學士王欽若為四川安撫使,國子博士袁及甫副之。閣門祗侯李成象同勾當安撫事。知制誥梁顥為陜西路安撫使,秘書丞李易直副之?!保?]
《宋會要輯稿》刑法五之一九:“(真宗咸平)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命翰林學士王欽若、知制誥梁灝為西川峽路安撫使?!保?]
兩處講的都是真宗咸平三年益州軍變平定后,朝廷命梁顥為峽路安撫使前往宣撫的事。顯然,梁顥就是梁灝。
(2)《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雍熙二年三月二十日,賜新及第進士御制詩二首。四月十二日,以新及第進士第一等梁顥等二十一人為節(jié)度觀察推官,第二等、第三等諸科三等人令吏部依常調(diào)注擬?!保?]
《宋會要輯稿》選舉七之七:“雍熙二年,二百五十八人自梁灝以下二十一人才得節(jié)察推官。”[9]
二者所說都是雍熙二年梁顥以下二十一人授官節(jié)度觀察推官一事。梁顥就是梁灝,這是毋庸置疑的事。
上述材料證實:梁顥與梁灝實為一人,只是“顥”字出現(xiàn)了誤寫或誤刻。
一方面,“顥”與“灝”同音并且形似,又都是人名常用字,極易被誤寫。
另一方面,古代大型書籍大都屬于集體編著,編輯時是由不同寫手或書吏抄錄,同音或形似而誤極易發(fā)生,校對不精時很容易錯過。刻工文化水平有限,刻寫時沒有義務并且不會細校全文,或者照刻書中誤寫的字,或者書中正確而自己誤刻。這些都會造成同一書中同一人名用字不同。比如《宋會要輯稿》是清人徐松于嘉慶年間在任職全唐文館時,讓書吏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流傳至今皆為抄本或影印本。該書是宋代史料的淵藪,是研究宋太祖至寧宗十三朝名臣言行事功不可或缺的典籍。但是錯誤之處也不少,出現(xiàn)人名用字的不統(tǒng)一實屬常見之事。再如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及《文獻通考》皆為大型史書,輯錄及刻寫時不加精校,出現(xiàn)人名用字前后不一致也是難以避免的事。
再者,宋人筆記或明清筆記或從史書取材,或從傳言取材,人名中同音形似字的誤寫也是極易發(fā)生的。
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澄清,讀者極容易誤認為宋代有兩個同名(音同)狀元,甚至會認為宋代雍熙二年出了這樣兩個狀元。認真加以區(qū)分,實在是很有必要的事。
確定的最好依據(jù)莫過于正史本傳了,我們自然應該以《宋史·梁顥傳》為依據(jù)。雖然《宋史》錯訛之處也不少見,但畢竟是官修史書,編寫時肯定主要取材于或脫胎于當時現(xiàn)存的宋代國史,也會參考其他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筆記作品,其史料價值是他書無可比擬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把蔡襄的《梁適父顥皇任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累贈太師中書令可贈兼尚書令余如故制》作為極好的依據(jù)。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和梁顥的兒子梁適(1001—1070)是同時代人。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梁適拜參知政事,蔡襄時任知制誥。該文就是梁適任宰相時蔡襄起草的朝廷追贈其父梁顥的敕文,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xiàn)人名用字的錯誤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古人名和字之間的關(guān)系確定。查上海辭書出版社《辭?!?,“素”字有一義項:“白色生絹。引申指白色或單純的顏色。”“顥”字共有兩個義項:“白;通‘昊’?!薄瓣弧币馑际恰按?,指天”?!盀弊止灿腥齻€義項:“義同‘浩’,廣大貌;見灝溔(水無涯際貌);豆汁?!蓖瑫r,“太素”一詞《辭?!纷⑨尀椤肮胖^形成天地的素質(zhì)”。古人名和字意義之間往往有著相近、相關(guān)或相反的關(guān)系。我們發(fā)現(xiàn)“素”和“太素”都與“顥”的兩個義項有關(guān),而“灝”的幾個義項俱與此無關(guān)。梁顥字太素,名自然是“顥”字無疑了。
綜上所述,宋代狀元梁顥人名用字應為“顥”,“灝”為誤字。
[1][2](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4357.
[3](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285.
[4](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9864-9865.
[5](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1988.
[6](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3207.
[7](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6679.
[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4246.
[9](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