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士勇 朱曉偉
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治療小兒肛周膿腫的臨床分析
譚士勇 朱曉偉
目的對應用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對患有肛周膿腫的患兒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將本院收治的82例患有肛周膿腫疾病的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結果治療組患兒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肛周皮膚表現(xiàn)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復發(fā)人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結論應用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對患有肛周膿腫的患兒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肛周膿腫;小兒;治療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簡稱為肛周膿腫, 絕大部分患者是在肛腺感染后由于炎癥向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組織進行漫延而導致出現(xiàn)化膿性疾病, 且部分會有肛瘺現(xiàn)象出現(xiàn)。本次研究對患有肛周膿腫疾病的患兒應用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2例患有肛周膿腫疾病的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1例。對照組男性25例, 女性16例, 平均年齡(2.5±0.8)歲, 平均發(fā)病時間(2.4±0.5)個月;治療組男性24例, 女性17例, 平均年齡(2.7±0.9)歲, 平均發(fā)病時間(2.3±0.6)個月。上述三項自然指標兩組患兒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入選標準 ①患兒年齡在0~5歲之間;②患兒病情確診為肛周膿腫;③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肛腸科疾病的可能;④ 發(fā)病時間在半年以內。
1.3病例排除標準 ①患兒年齡超過5歲;②患兒病情沒有確診為肛周膿腫;③合并患有其他肛腸科疾病;④發(fā)病時間超過半年。
1.4治療方法 采用臨床常規(guī)方案對對照組患兒實施治療;采用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對治療組患兒實施治療, 具體操作方法:取膀胱截石位, 實施骶管麻醉, 首先對肛周膿腫的實際范圍及大小進行判斷, 從外對肛周腫塊進行觀察, 配合食指探入到肛內對膿腫進行觸摸, 對膿腫涉及范圍進行初步的判斷, 其次通過手術方式對原發(fā)內口進行探查, 內口多數(shù)情況下發(fā)于齒線部位, 指檢可以捫及到有硬結、壓痛感存在,肛門鏡下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肛隱窩處是否有紅腫凹陷存在,擠壓后是否會有膿液溢出, 均可以對內口的具體位置進行初步確定。根據(jù)膿腫的實際范圍及內口的具體位置作好相應的標志, 于肛周位置實施放射狀切開處理, 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 并對膿腔實施鈍性分離處理, 充分排膿處理后, 以探針從切口處進一步探入, 找到內口后, 在內口與切口間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 使肛管直腸環(huán)及深部肌肉充分顯露, 如果內口位于直腸環(huán)以下, 或跨越括約肌肉相對較少, 可以實施直接切開引流處理;反之則應該以絲線將橡皮筋在探針尾部進行固定, 拖出探針后將橡皮筋掛完全在肛內環(huán)上, 實施結扎處理, 對切口進行修剪以利于引流操作, 以甲硝唑對膿腔進行沖洗, 放置油紗實施包扎[1]。
1.5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兒的肛周皮膚表現(xiàn)恢復正常時間、肛周膿腫疾病治療效果、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不良反應率、治療后復發(fā)人數(shù)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6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臨床治愈:肛周紅腫、疼痛等癥狀表現(xiàn)徹底消失, 肛周皮膚外觀表現(xiàn)正常, 沒有對肛門功能造成任何影響;有效:肛周紅腫、疼痛等癥狀表現(xiàn)明顯減輕,肛周皮膚外觀有顯著改善, 肛門功能略受到影響;無效:肛門紅腫、疼痛等癥狀沒有減輕, 肛周皮膚外觀仍然存在明顯異常表現(xiàn), 肛門功能受到嚴重不良影響[2]??傆行?臨床治愈率+有效率。
1.7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 計數(shù)資料實施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肛周膿腫疾病治療效果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肛周膿腫疾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肛周皮膚表現(xiàn)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接受治療總時間對照組患兒經(jīng)常規(guī)方法治療后(9.41±2.18) d肛周皮膚表現(xiàn)恢復正常, 共計住院接受治療(13.20±2.31) d;治療組患兒經(jīng)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治療后(6.33±1.59) d肛周皮膚表現(xiàn)恢復正常, 共計住院接受治療(9.07±2.10) d。兩項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不良反應率 對照組患兒在常規(guī)方法治療期間有10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比例達到24.4%;治療組患兒在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治療期間有2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比例達到4.9%。該項指標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復發(fā)人數(shù) 治療結束后對照組有12例患兒的肛周膿腫病情再次復發(fā),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有3例患兒的肛周膿腫病情再次復發(fā)。該項指標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研究, 對接受膿腫切開掛線引流法治療的病例進行選擇, 對手術治療的實際效果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該法對坐骨直腸窩膿腫和肛管后膿腫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 骨盆直腸窩膿腫和直腸后間隙膿腫患者在實施該項手術治療后, 病情容易再次復發(fā), 另外對于一些體質虛弱, 全身情況相對較的差, 或膿腫浸潤塊的大小超過5 cm的患者,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應該分二次手術進行治療為宜[3]。
[1] 曹吉勛.中西結合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201例.肛腸雜志, 2011, 12(16):194.
[2] 廖蔭元.切開掛線引流治療肛周膿腫104例臨床觀察.肛腸雜志, 2012, 14(5):131.
[3] 司永令.切開掛線療法肛周膿腫230例報告.肛腸雜志, 2010, 12(7):21.
2014-04-04]
132001 吉林省吉林市兒童醫(yī)院外科(譚士勇);新疆阿勒泰市人民醫(yī)院外科(朱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