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北京 100089]
作為當代最重要的美國印第安作家(Native American Writer)之一的琳達·霍根(Linda Hogan)原名琳達·亨德森(LindaHenderson),1947年7月出生于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隨著第一本詩集《呼喚自己歸家》①(Calling Myself Home)的出版,霍根開始以詩人的身份在文壇嶄露頭角。在詩歌領域獲得不俗成績的霍根,于1990年開始了她小說領域的全新時代,第一部小說《惡靈》(Mean Spirit)入圍普利策決選名單,由此霍根進入到美國印第安文學復興(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的中心。②
“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有人能記錄這些是很重要的”,在采訪中如此坦言的霍根一直都感到傳承古老故事的重要,所以為了拯救歷史、保存故事,霍根帶著講述的迫切性去創(chuàng)作小說,以免它們被遺失和遺忘。在小說的主題上,霍根仍然延續(xù)她詩歌的關注點:人類、自然、土地、歷史、傳統(tǒng)、身份、種族等。在小說中霍根都在努力調(diào)解傳統(tǒng)印第安知識體系與西方當代主流生活認知體系之間的碰撞,小說中的人物不斷遭受著現(xiàn)代生活在各個方面對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兩種認知體系之間的差異沖突帶來的行為矛盾,最終引發(fā)一系列關聯(lián)的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惡化及其人類生存危機。也因為對這些生態(tài)問題的持久關注,她被公認為“是一名美國作家,一名最有熱情、最抒情以及最有想象力的環(huán)境藝術家”③,她的作品是“關于埋藏在我們的邏輯感和人類理性之下,切實觸動我們并且激勵我們”的真理。④她通過自己的小說來傳達印第安人特有的一種生態(tài)價值觀,希望可以從不同文化視角對現(xiàn)今普遍存在的尖銳問題帶來不一樣的啟發(fā),她的小說由此也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自身獨特的魅力。
自己聽到的家族故事在西方主流歷史書寫中的缺失、隱藏和壓抑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霍根開始描寫印第安人歷史的旅程。歷史帶給霍根的痛苦是令她去反思與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年幼的霍根也曾是倍感迷茫的,想通過喝酒來遺忘每天的記憶。喝醉是她“不去記憶的方式”,是對“美國歷史帶來的苦痛的逃避”⑤,但是霍根并非直接正面地去書寫歷史事件,而是選擇讓歷史融進故事,她的四部小說都是建構在真實歷史事件的基礎之上,讓非印第安的讀者也更容易去靠近,對此種寫作方法,她也解釋說:
“我發(fā)現(xiàn)單單談論這些事件并不會在世界上創(chuàng)造改變,但是如果我能選取其中一個事件,政治事件或者因為發(fā)展而遭受毀滅的一個部落或土地,把它們放進故事里,這個事件就會有更大的影響力……人們?nèi)プx它并且了解它……他們發(fā)現(xiàn)跟他們相關并可以去關心的人物,他們從他們內(nèi)在的身體和自我去看這些故事?!雹?/p>
與此同時,霍根的作品也顯示了她明確的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對于正義和生存最深的需求”⑦,她相信:“講述我們的生活,對那些在我們之后的人,對那些將我們的經(jīng)歷看作他們自己歷史掙扎的一部分人來說,是重要的。我把我的作品看作部落歷史的一部分,看作到處存在的殖民歷史的一部分?!泵绹鴼v史的發(fā)展也可以說是印第安人被殖民的歷史,“那些因一些幸運從種族屠殺中走出來的人仍就在同身體和心靈的破碎作斗爭”⑧,霍根的作品通過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來顛覆殖民主義的書寫,治愈來自祖先,來自那些遭遇憎恨、饑餓和死亡的身體并且早已深入骨髓的歷史疾病。
邁克爾·P·科恩(Michael P.Cohen)曾使用“入世”一語來描述生態(tài)批評的政治維度,他認為:“生態(tài)文學批評從定義上看便應是介入性的,生態(tài)批評需要激勵個人的和政治的行動?!雹峄舾淖髌繁闱∪缙浞值伢w現(xiàn)了自身的政治立場,它鼓勵更多讀者去進行思辨,促使個體與個體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放下狹隘的偏見,重新建立聯(lián)系與團結,進而帶來生態(tài)改革和變化的希望。這些作品提供給我們?nèi)绾螐挠〉诎裁褡宓囊暯莵碇匦聦徱暽鷳B(tài)批評和環(huán)境寫作的意義,思索人類與其他生命物種間的關系,讀者不應該在歷史和政治的真空環(huán)境中去閱讀霍根的作品。
第一部小說《惡靈》講述的故事部分來源于霍根自己家族的歷史,部分是朋友的講述,很多故事人物都有歷史原型。小說故事所依據(jù)的現(xiàn)實歷史主要發(fā)生在俄克拉荷馬20世紀20年代石油潮(oil boom)時期,也是土地分配法案實施快要結束的時期。第二部小說《太陽風暴》(Solar Storm)的創(chuàng)作史實源于加拿大魁北克詹姆士灣水電項目,該項目是在上世紀70年代早期運行的一項大型水電開發(fā)工程,對該地區(qū)的印第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周邊環(huán)境帶來巨大破壞。第三部小說《力量》(Power)來源于1983年發(fā)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真實法庭案件:佛羅里達訴詹姆士·比利 (Florida versus James Billy)。最后一本小說《靠鯨生活的人》(People of the Whale)的真實歷史事件來源于1855年的尼亞灣條約(Neah BayTreaty)。
霍根在撰寫《觀照世間的女子:本土回憶錄》(The Woman Who Watches over the World:A Native Memoir)一書時,每個章節(jié)都是用自然元素作為標題。這種寫作方式,在閱讀她的這四部小說時也能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然元素隱含于文本中,四本小說中作者都有對火、土、氣、水四個自然元素意象的關注。對印第安人而言這四個元素的平衡也是構成自然宇宙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作品中引入印第安文化中的自然元素也非常契合美國印第安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然主題。
第一部小說的主要自然元素是火,作為部落唯一生活在圓錐形帳篷(tipi)里的人,主人公邁克爾·豪斯(Michael Horse)的主要任務就是看護部落傳承久遠的火種,它既是部落傳儀式傳統(tǒng)之火和生命延續(xù)之火,同時也是人性邪惡欲望之火和生態(tài)失衡之怒火。第二部小說的元素是土,因為大壩修筑工程的進行,土地遭到歐美殖民者的測量、規(guī)劃和分割,印第安部落人民與土地的關系遭遇巨大的沖擊。第三部小說主要呈現(xiàn)的元素是氣,在作品中氣被認為是生命的氣息,是所有物種存在的源頭,是“呼吸著的、無休無止的上帝”。人類因為氣的存在與自然界其他萬物生靈相互融合和聯(lián)通。在最后一部小說中,主人公所在的部落世代都生活在大海邊,靠捕鯨為生,充滿靈性的水是他們生命和生活的來源和依賴,水中章魚精靈的再現(xiàn)為干涸的大地帶來降雨,主人公最后也是在水中又獲得重生。四種自然元素在每本小說中交織重疊,自然文化傳統(tǒng)相互聯(lián)系構成統(tǒng)一完整的體系。
霍根四部小說最早的一本出版于1990年,最晚的一部完成于2008年,讀者很容易會在四部小說的閱讀中感受到作品中呈現(xiàn)的某種相似的模式和某種不變的主旨,在所有小說中,霍根都在關注西方認知模式同部落意識之間的矛盾問題,關心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帶給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災難性后果,“每一部作品都是向原住民知識體系的回歸”⑩。
雖然霍根的創(chuàng)作主題一直都圍繞著上文提到的幾個主要關鍵詞,但是四部小說在時間上仍然有近二十年的跨度,在其中仍然可以察覺到她對同樣問題的不斷創(chuàng)造性思考。在四部小說中,霍根對不同時期里印第安民族對身份的探求、對生存的執(zhí)著和對生態(tài)矛盾的解決方式都給予不同側重點的思考和回答,這種態(tài)度的轉變可以概括為:保守撤退——正面對抗——沖突對話——關愛與責任。
第一部小說背景設定在19世紀20年代,當時正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對印第安民族實行種族滅絕和保留地政策的同化時期,故事描述多部落集體的經(jīng)歷,關注人物在大政策背景下經(jīng)歷著的身份困惑和精神異化問題,但面對文化分裂和信仰危機,故事中的人物多是敢怒不敢言,大多選擇聽從、忍讓與接受,只是想要活著,安靜地不被打擾。第二部小說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在女權運動、黑人民族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時,也正是泛印第安民族權利運動時期,印第安民族自豪感高漲,各個部落群體聯(lián)合起來,建立眾多的泛印第安聯(lián)盟,他們主動、正面地要求采用非暴力手段去抵抗環(huán)境非正義運動,爭取和維護印第安民族主權。第三部小說中面對捕獵美洲豹的行為,故事描寫了聯(lián)邦和部落兩場法庭辯論,在這個過程中霍根并非以完全否定西方主流思想觀的方法來宣傳贊揚自身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越性,而是試圖從人性、文化的角度希望雙方可以相互傾聽和對話,盡管最終的結果并沒有達到完全滿意的效果。最后一部小說更是超越了部落的地理格局,涉及到越南戰(zhàn)爭這一更大的歷史背景,把戰(zhàn)爭與傳統(tǒng)放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去重新對其進行反思,霍根提倡一種超越種族、國家的多元化世界主義觀,呼吁人類在享受自然世界給予我們的慷慨饋贈時,不能遺忘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所應該具有的愛與責任,構建一種具有全球性的生態(tài)想象。四部小說同時展現(xiàn)了從開始主要關注部落整個群體的經(jīng)歷到關注部落青少年個人身份追尋的轉變,并從主要描寫歐美殖民者對印第安部落造成的災難和壓迫轉到對印第安部落內(nèi)部矛盾的關注,作者希望雙方可以跨越界限,從人性和文化的視角來反思現(xiàn)代人類所面對的生態(tài)危機和生存困境。
從評論文章來看,學者們都一致贊賞她作品中對人類社會環(huán)境生態(tài)、公平正義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但是仍然引起討論的則是關于美國印第安作家的作品是否只能描寫自己出生的特定部落,這種討論也反映出美國印第安文學研究中本質(zhì)主義、民族主義、部落現(xiàn)實主義等評論流派之間的差異。
琳達·霍根在血統(tǒng)上屬于契卡索(Chickasaw)部落,但是與其他美國印第安作家緊扣自身特定部落進行創(chuàng)作不同,霍根的小說作品并不描寫自己出生的部落,而是超越契卡索部落特定文化傳統(tǒng),書寫整個部落社群(tribal community)。小說中出現(xiàn)的部落既有真實的奧色治(Osage)部落,也有虛構的位于美國東南部的泰珈(Taiga)部落。這一顯著創(chuàng)作特點使得有些評論家將其創(chuàng)作稱為“泛印第安”寫作(Pan-Indian Writing),認為其仍是本質(zhì)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這些融合了數(shù)個部落經(jīng)驗細節(jié)的虛構部落,使得霍根的小說發(fā)出一種被斯蒂芬·康奈爾(StephenCornell)稱為“超部落”(supra-tribal)的聲音。
對霍根超出自身部落的做法,評論家克雷格·沃馬科(Creg Womack)和伊莉莎白·庫克林(Elizabeth Cook-lynn)均持質(zhì)疑的態(tài)度。兩位的批評立場都“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和爭取本土權利的關系”?,希望美國印第安作家的文學作品從自身特定部落的文化傳統(tǒng)背景出發(fā)。沃馬科認為“土著文學的審美必須是有政治性的,自主、自決和主權必須作為有用的文學概念”?,他反對模糊具體部落和土地關系的印第安通用主義(genericism)。庫克林質(zhì)疑“為了獲得主流讀者的興趣,是否成功的美國印第安作家都在遠離民族主義的關注點”???紤]到文學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兩位評論家都支持“特定部落文學傳統(tǒng)的主權”,只有出自那個部落的作家從自身特定視角書寫,才能不破壞這個部落主權。
但是另外一位評論家厄尼斯特·斯特隆伯格(Ernest Stromberg)認為這樣的批評確有偏頗之處,他在文章“圈中圈:琳達·霍根的土著主義修辭”(Circles within Circles:Linda Hogan’s Rhetoric of Indigenism)中給出了另一種解釋,支持贊同霍根的創(chuàng)作特點。他認為霍根作品中將“土地和非人類世界的精神聯(lián)系”視為首要,其世界觀是“土著主義”的,即“從本土主義視角來說,價值的來源不是民族,而是大地,這個批評視角必須以此為基礎”?。因此,霍根的書寫跨越自身部落的原因是對于超越部落邊界的本土主義世界觀的信仰,作品采用的所謂“泛印第安式”的寫作,更多的是對“部落之間共同點的認同”,而不是簡單地像白人一樣采用一種不加區(qū)分的模式化、虛假的印第安形象,一種強加的集體身份。這種整體的靈性世界觀超越特定部落的文化差異將整個部落連接起來。
對霍根本人而言,她并不認同評論界“泛印第安書寫”的標簽,她認為這樣書寫,可以避免暴露具體特定部落并不愿意為外人所知道的一些儀式和文化傳統(tǒng)。她認為印第安部落人民遭受著他人對其宇宙哲學觀點的侵擾,所以采用更加泛印第安的本土觀也是在保護他們自身文化的神圣儀式和傳統(tǒng)習俗,避免部落的傳統(tǒng)體系被主流文化誤解、扭曲或挪用。同時這種寫作也是對歐洲裔美國人將印第安人作為整體來對待的一種反策略,因為聯(lián)邦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通常都是針對整個印第安部落人民,很多重大歷史事件,諸如傷膝谷事件(Wounded Knee)?和沙溪大屠殺(Sand Creek)?也早已成為所有印第安人民共同的成長記憶和文化身份符號。在聯(lián)邦殖民政策制定的大歷史背景下,所有人都面臨相同的境遇,同屬于印第安人。因而霍根在作品中就更傾向于用“印第安人”這一術語而不是特定的部落名稱來描寫,用這一術語也是為了提升一種土著主義立場,印第安人在屬于特定部落的同時,在更大文化層面上他們屬于印第安民族這個共同的群體,是土著居民(indigenous)。
在印第安拿瓦侯/納瓦霍(Navajo)部落傳統(tǒng)中,部落人民把祭儀的主要施授者稱為“誦唱者”(singer)或者“念誦者”(chanter),因為“首先他們主要的職能是為人醫(yī)療,所以他們通常又被稱為“醫(yī)藥人”(medicine man)?。因此,念誦(chant)不僅僅具有發(fā)聲、言說和吟唱的意思,在北美印第安文化里更隱含著宗教儀式的意義和治愈醫(yī)療的作用。在此意義上,霍根通過寫作的方式來讓自己以部落文化傳承者的身份去吟誦,同時在作品中給了自然界各種生命形式發(fā)聲的機會,她讓自然來吟唱,讓萬物來言說。并且作者也是借此行為,起到古老祭祀和儀式中治愈醫(yī)療的作用,她帶著治愈和修復的心情,期望人類能夠用心去傾聽萬物的聲音,謙卑下來真正去思考人類正在面臨的各種生態(tài)挑戰(zhàn),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最終為萬物的生命境遇帶來改變。
① 該書名按詩歌中隱含的另一層意思也可以翻譯為:《稱自己為家》。
②③⑥⑦??? Cook,Barbara J.From the Center of Tradi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Linda Hogan[M].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2003,p2,p53,p2,p69,p99,p99,p104.
④ Hogan,Linda. “An Interview with Linda Hogan”.The Missouri Review,17.2.p112.
⑤⑧ Hogan,Linda.The Woman Who Watches Over the World:A Native Memoir[M].NY:Norton,2001,p54,p60.
⑨ 斯科特·斯洛維克.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tài)批評的職責[M].韋清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p4.
⑩ Harrison,Summer.“Sea Level:An Interview with Linda Hogan”.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18.1.p170.
? Womack,Crag.Red on Red:Native American Literary Separatism[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p11.
? 沙溪事件指的是1864年美國第三騎兵團對遷移到科羅拉多地區(qū)沙溪河畔萊昂堡的夏安(cheyenne)族和阿拉帕霍(Arapaho)進行的大屠殺。此前,為了修建通往西部的鐵路以及安排蜂擁而來淘金的移民,美國政府迫使部落人民簽署協(xié)議放棄大平原土地而遷徙到沙溪河畔居住,但美國軍隊之后卻仍借口對印第安民族進行殺戮。
? 傷膝谷事件也叫傷膝河大屠殺,指的是1890年12月29日,美國第七騎兵在南達科他州的傷膝河附近對印第安拉科塔(Lakota)部落展開的大規(guī)模屠殺,大約有三百多個印第安人遭到屠殺。
? 喬健.印第安人的誦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p32.
[1]Cook,Barbara J.From the Center of Tradition: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Linda Hogan[M].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2003.
[2]Harrison,Summer.“Sea Level:An Interview with Linda Hog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18.1.
[3]Hofel,Roseanne.“Narrative Chereography toward a New Cosmogony:The Medicine Way in Linda Hogan’s Novel Solar Storm”.FEMSPEC 2.2.
[4]Hogan,Linda.“An Interview with Linda Hogan”.The Missouri Review,17.2.——The Woman Who Watches Over the World:A Native Memoir[M].NY:Norton,2001.
[5]Womack,Crag.Red on Red:Native American Literary Separatism[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
[6]斯科特·斯洛維克.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tài)批評的職責[M].韋清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喬健.印第安人的誦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