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妹,王 進,顏非非
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的關系
——以浙江省青少年為例
陳小妹1,2,王 進1,顏非非3
探索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的現狀及其相互間的關系?;趯徝佬睦磉^程理論,編制了體育審美傾向的定量問卷,以及根據已有研究文獻對體育價值判斷的界定,形成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問卷,運用這兩個問卷對1 416名在校學生進行調查。通過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發(fā)現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在性別、年級、城鄉(xiāng)、文理、學校和地區(qū)上存在差異,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顯著相關,體育審美傾向可以預測體育價值判斷。其中,體育審美體驗是預測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的主導因素。具體而言,當以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生理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28%,其中,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23%,體育審美態(tài)度5%;當以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心理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44%,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解釋度35%,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8%,體育審美態(tài)度2%;當以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社會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33%,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解釋度27%,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5%,體育審美態(tài)度1%。
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審美心理;體育價值判斷
:To explore the 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ies and value judgments in sport,and their relationships.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rocesses,questionnaire of aesthetic tendencies was further studied.Meanwhile,the questionnaire of value judgments in adolescent sports was built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1 416 students were surveyed through the two questionnaires.By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the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gender,grade,urban and rural area,arts,schools and districts for the 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ies and value judgments in sport.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i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value judgments in sports.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y could predict value judgments in sports,which the sports aesthetic experience was a dominant factor to predict the sports psychology value and sports social value.Specifically,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explained the total variation for 28% when the 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y of sports predicts the physiology value of sports,as well as percentage of the sport aesthetic ability was 23% and the sport aesthetic attitude was 5%.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explained the total variation for 44% when the adolescents’ aesthetic tendency of sports predicts the psychology value of sport,as well as percentage of sport aesthetic experience was 35%,the sport aesthetic ability was 8% and the sport aesthetic attitude was 2%.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explained the total variation for 33% when the adolescents’ aesthetic of sports tendency predicts the social values of sports,as well as percentage of sport aesthetic experience was 27%.The sport aesthetic ability was 5% and the sport aesthetic attitude was 1%.
青少年體育審美是國家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豐富學生審美觀形成的多元化結構,更有助于學生健康價值觀的發(fā)展。因此,在青少年時期進行體育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體育教學改革全方位進行的過程中,體育與健康教育還僅僅停留在基本的運動技能、知識的傳授和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把審美素質的提升貫穿于體育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得學生在體育審美情趣上表現出淡漠的傾向,對體育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知,這與青少年體育活動參與行為的積極性下降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關于體育價值觀的探索有較大的進展,但主要是對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體育鍛煉態(tài)度、體育活動參與度之間關系的研究與探討。針對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與體育審美傾向關系的探索實屬不多見。例如,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之間的關系怎樣,這一問題在目前的相關研究中都沒得到很好解決,使得我們對青少年體育參與行為的內部動力驅動機制的認識不足。
基于對現有文獻的分析,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應該都在一個知識體系中。這是因為:一方面,體育價值判斷是個體對體育功能的態(tài)度和體驗的表達[8],體育審美傾向是個體在體育審美過程中對審美體驗、認知的態(tài)度表達(圖1)[15]。這樣,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都是基于體驗的態(tài)度表達,也是與體育活動體驗和態(tài)度發(fā)生關聯。另一方面,從個體形成的體育知識體系來看,體育審美是這個體系中一個部分,而體育價值也是構成這個知識體系內容之一,也就是說,它們同在一個知識體系中。
圖 1 審美的心理和過程示意圖(李澤厚 2001)
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假設是: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應該與體育價值判斷之間存在某種關系。那么,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的哪些指標可以預測體育價值判斷?另外,從人口學分析的角度,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現狀如何?研究從心理學視角考察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的判斷,并進一步解讀兩者之間的預測關系,以期豐富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促進他們的體育參與行為,為構建青少年體育審美和價值理論、體育活動參與理論提供實證依據。
2.1 研究對象
由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將10~19歲人口界定為青少年[5]。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小學四年級到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加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4個地區(qū)抽取16 所大、中、小學。在所抽取的學校中,根據本研究確定的調查對象,每個年級隨機抽取50名學生作為被試,男、女被試人數盡量均衡。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 991份,回收問卷 1 860份,回收率為93.42%,經過逐份篩選,剔除錯答、漏答和有規(guī)律做答等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 416份,有效率為76.13%。這些被試的人口學分布情況為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被試分別為71名、130名、145名,初中一、二、三年級學生被試分別為127名、114名、174名,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被試分別為143名、144名、140名,大學一年級學生被試228名;重點和非重點學校學生分別為328名和1 088名;杭州、寧波、金華、溫州地區(qū)的學生分別為393名、399名、288名和336名。然而,在性別、城鄉(xiāng)、文理分科3個指標上,有些被試沒有做出選擇,其實際數據為男生607名,女生795名;農村和城鎮(zhèn)學生分別為870名和488名;文科和理科學生被試分別為142名和288名。2.2 研究測量工具
2.2.1 調查問卷的編制
本研究對體育審美傾向的操作性測量主要基于以上審美心理過程理論,自編體育審美傾向的問卷進行測量(圖1),其中,體育審美傾向是指在體育活動中,個體在對體育美的審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tài)度、體驗和能力心理定向[15],包括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和體育審美能力3個緯度。體育審美態(tài)度是指人們在體育審美活動中表現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理指向[9];體育審美體驗是指個體在體育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感知和體驗到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體育審美感知、體育審美理解、體育審美想象和體育審美情感[20];體育審美能力是個體在體育審美活動中所表現出對美的判斷和評價的能力[19]。雖然,目前研究顯示多種觀點解釋體育價值判斷,但在操作性概念上還是有相對認同界定,即體育價值判斷是個體對體育的生理價值、心理價值和社會價值所做出的判斷[8]。體育生理價值指體育對增強人的生理機能方面的促進作用;體育心理價值指體育對促進人心理健康的作用;體育社會價值指體育對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圍繞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概念中的各個維度來設計具體問題,形成初步的調查問卷。問卷備選答案采用7級Likert評價尺度,答案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數字越大表明對題項的認同度越高。為了了解學生對于問卷的理解程度,在正式發(fā)放問卷之前,進行了隨機抽樣的問卷識別確認。抽樣結果顯示,學生均能理解問卷的題項,因此并不影響問卷的作答。
2.2.2 問卷的效度與信度
體育審美傾向的問卷共經過3次修訂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保留了體育審美傾向12個題項。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共顯示3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64.35%(表1),其中,第1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19.62%,有3個題項,包括題項1、3、2,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67以上,可命名為“體育審美態(tài)度”; 第2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21.98%,有4個題項,包括題項6、5、4、7,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51以上,可命名為“體育審美體驗”; 第3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22.75%,有5個題項,包括題項10、11、8、9、12,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50以上,可命名為“體育審美能力”,這3個因子與最先的理論構想完全吻合。
表 1 本研究體育審美傾向各條目因子分析一覽表
體育價值判斷的操作性測量共自編了15個題項。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共提取3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69.94%(表2),其中,第1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30.26%,有5個題項,包括題項4、3、2、5、1,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88以上,可命名為“體育生理價值”; 第2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23.35%,有5個題項,包括題項9、11、8、10、13,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70以上,可命名為“體育心理價值”; 第3個因子解釋總方差的16.33%,有5個題項,包括題項15、16、19、14、17,每個題項的負荷均在0.54以上,可命名為“體育社會價值”,這3個因子與最先的理論構想完全吻合,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同時,對問卷的各因素進行信度檢驗(表3),經檢驗該量表所有Cronbach alpha系數均大于0.70,根據Tang(2000)的觀點,在探索性研究階段,Cronbach alpha達到0.6就可滿足[27]。由此可見,該問卷的一致性程度較高。
注:因子1=體育審美態(tài)度; 因子2=體育審美體驗;因子3=體育審美能力; 因子4=體育生理價值; 因子5=體育心理價值;因子6=體育社會價值。
以上結果表明,修訂后的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問卷的信效度良好,該問卷的主要指標符合心理學的測量要求。
2.3 研究過程
數據收集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由于被試涉及的范圍較廣,本研究問卷的發(fā)放采用本人親自發(fā)放和委托他人發(fā)放的方式發(fā)放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在施測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填答問卷前認真閱讀指導語。由于委托的主試人員在問卷施測前無法集中學習,所以,本研究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的形式對委托的主試人員提出施測過程的統(tǒng)一要求。回收的問卷經過篩選之后,將有效問卷的數據錄入SPSS for Windows(13.0中文版)統(tǒng)計軟件中,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3.1 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的特征分析
為了觀察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是否存在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等差異,我們將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和體育審美能力作為觀察變量,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等作為獨立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F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結果(表4~表9):
表 4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在性別上差異的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5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年級差異方差分析結果一覽表
表 6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城鄉(xiāng)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7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文、理科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8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學校性質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9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地區(qū)差異方差分析結果一覽表
3.2 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的特征分析
為了觀察青少年的體育價值判斷是否存在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等差異,我們將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作為觀察變量,性別、年級、學校性質等作為獨立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F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結果(表10~表15)。
表 10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性別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11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年級差異方差分析結果一覽表
表 12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城鄉(xiāng)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13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文、理科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14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學校性質差異t檢驗結果一覽表
表 15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地區(qū)差異的方差分析結果一覽表
3.3 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的相關分析
為了觀察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是否存在相關性,我們把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體育社會價值和年齡進行相關分析,根據其系數來觀察兩者的關系。
表 16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相關性分析一覽表
注:**表示P<0.01。
從相關矩陣(表16)中得知,年齡與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P<0.01),與體育審美態(tài)度和體育社會價值不相關;體育審美傾向3個緯度與體育價值3個緯度呈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
3.4 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對體育價值判斷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對體育價值判斷的預測關系,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以體育審美傾向各個緯度為預測變量,以體育價值判斷各個緯度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的結果(表17)表明,體育審美體驗沒有進入方程,青少年體育審美能力、體育審美態(tài)度能夠預測體育生理價值,其中,體育審美能力的預測力較好,其解釋量為23%,體育審美態(tài)度的解釋量為5%,兩個層面總共解釋體育生理價值28%的變異量。雖然這兩個變量均能預測體育生理價值,但青少年的體育審美能力最能預測體育生理價值。
表 17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能力、體育審美態(tài)度預測體育生理價值回歸分析一覽表
注:***表示P<0.001,下同。
回歸分析的結果(表18)表明,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3個緯度都能夠預測體育心理價值,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預測力較好,其解釋量為35%,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量為8%,體育審美態(tài)度的解釋量為2%,3個層面總共解釋體育心理價值44%的變異量。然而,在這3個變量中,青少年的體育審美體驗最能預測體育心理價值。
表 18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體育審美態(tài)度預測體育心理價值回歸分析一覽表
回歸分析的結果(表19)表明,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3個緯度都能夠預測體育社會價值,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預測力較好,其解釋量為27%,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量為5%,體育審美態(tài)度的解釋量為1%,3個層面總共解釋體育社會價值33%的變異量。可見,青少年的體育審美體驗對體育社會價值最具有預測效應。
表 19 本研究青少年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體育審美態(tài)度預測體育社會價值回歸分析一覽表
本研究基于審美心理過程理論,探索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和體育價值判斷的關系,以及兩者的人口學特征。通過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體育價值判斷在人口學方面存在差異,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顯著相關,體育審美傾向可以預測體育價值判斷。
4.1 關于體育審美傾向的人口學差異
男生在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上的得分高于女生,可能與男生和女生對體育的興趣和參與程度不同有關。在體育審美活動過程中,男生更能夠將有關的心理活動不由自主地,持久地指向和集中在美的對象上,繼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并投入其中,充分感受、體驗到體育美的形式或結構;另一方面,男生多選擇對抗性強的項目,如籃球、足球等;女生則選擇運動量小,無身體接觸、隔網對抗的項目,如羽毛球,健身操、排球等[14]。從審美過程的心理活動的視角看,本研究發(fā)現青少年在形態(tài)審美方面存在著性別差異,主要反映在男生對運動美的鑒賞比女生強烈、敏感。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2]。李紅群基于青少年對體育美的形態(tài)的研究發(fā)現,大學生在人體外部形態(tài)美、動態(tài)素質美和行為內在美方面的感受與理解,存在著性別差異[10],也就是說,無論是從體育審美對象還是從體育審美心理的角度來研究審美傾向,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都存在性別差異。在本研究中,青少年在體育審美能力上不存在性別差異。關于這一點,有研究支持了這一結果,認為在審美認知方面性別差異不顯著[24]。
根據數據分析顯示,并不是年級越高,青少年體育審美態(tài)度越肯定,體育審美體驗越豐富,體育審美能力越強。其中,小學四年級學生在體育審美3個緯度上的均值都比其他年級高,這可能與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關,他們學習壓力相對較小[16,21],沒有考試壓力的驅使,更多的是輕松和愉悅的體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體育審美3個緯度上的均值都比其他年級低,這可能是因為高中1年級學生是在體育中考“考分”的驅使下成長,體育帶給他們更多的是消極的情緒體驗[2],因此他們對體育的興趣相對較淡,對體育的關注相對較少。
城鎮(zhèn)學生在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和體育審美能力的得分高于農村學生,這與農村和城鎮(zhèn)的地理位置、體育資源以及學校、家庭、社區(qū)對體育受重視程度有關。城鎮(zhèn)學生由于生活在交通比較發(fā)達、體育信息比較流通、體育賽事相對較多、社區(qū)體育與健康知識的宣傳活動廣泛開展的環(huán)境中,他們對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技術、體育動態(tài)的了解程度比農村學生高,觀賞體育比賽的機會比農村學生多;其次,由于我國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按照效率優(yōu)先,資源最優(yōu)配置的原則,更多的體育資源傾斜于城鎮(zhèn)[11],使得城鎮(zhèn)學生比農村學生享有更多的體育資源;再次,城市學校、學生家長總體上對體育較重視,學校體育課相對正規(guī),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社區(qū)體育活動開展頻繁[23],因此,城鎮(zhèn)學生對體育美的認知、體驗、判斷、評價優(yōu)于農村學生。
文科學生在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于理科學生。這種差異可能的解釋是與文、理科學生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關。理科學生理性,邏輯性強,而文科學生感性,想象力豐富。
非重點學校學生在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和體育審美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于重點學校學生,這可能與學生自身以及家長、學校對文化課學習的重視程度有關。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重點學校的學生、家長和學校更會將目光集中在文化課學習上,而對非高考科目的“體育”相對不夠重視;另一方面,由于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掌握不夠,對體育參與的理解容易產生偏差,致使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消耗體能,參加體育鍛煉浪費時間,影響文化課學習[13],尤其是重點學校的學生,面臨更大的升學壓力,他們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繁重的文化課學習上,因此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相對就減少了[7]。
杭州地區(qū)學生在體育審美態(tài)度、體育審美體驗、體育審美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于寧波地區(qū)、金華地區(qū)和溫州地區(qū)學生,這可能與地區(qū)間經濟、文化和政治背景有關。根據2011年城市GDP排名,這4個地區(qū)從高到低依此為杭州、寧波、溫州、金華[26],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體育資源相對充足,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再則,杭州是浙江省的文化、政治中心,在這樣的背景下,杭州地區(qū)學生對運動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要比其他地區(qū)的學生更加深刻。
4.2 關于體育價值判斷的人口學差異
研究顯示,青少年在體育價值判斷的性別差異上,除了體育的社會價值沒有差異外,在生理和心理價值的判斷上存在著差異。具體講,男生比女生更加認同體育的生理價值和心理價值。這可能與男、女生生理、心理特點不同有關。女生更加注重自身體型、體脂變化,而男生則以強壯高大為美,男生關注身高、體重、肌肉的變化[25]。男生與女生對體育社會價值的評價基本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男、女生都已經充分認識到體育對于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對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發(fā)現,隨著學齡的增長,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逐漸深刻,對體育的價值會更加認同[1]。然而,本研究結果表明,小學四年級學生對體育價值各維度的認同度比其他年級學生高,這可能與小學四年級學生在無功利性的參與動機、升學壓力相對較小之下所獲得的愉悅的運動體驗有關[17,18]。高中一年級學生對體育的生理價值和心理價值是最不認同的,但是,對體育社會價值的認同和其他年級的學生處在同一水平范疇,這可能因為受初中體育升學考試的影響,他們對體育的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判斷出現了偏差,體育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功利價值上。如他們上體育課和從事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是為了獲得較為滿意的中考成績。由此也說明,目前的體育教學存在一些嚴峻的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從本次調查結果看,初中學生比高中學生、大學一年級學生更加認同體育心理價值。
從體育價值判斷的城鄉(xiāng)差異比較看,除體育的生理價值判斷上沒有差異外,城鎮(zhèn)學生比農村學生更加認同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可能是因為城鎮(zhèn)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不斷地得到發(fā)展,對體育心理價值、社會價值的認識也比農村學生深刻。然而,農村學生對體育基本功能(也就是生理價值)的認識與城鎮(zhèn)學生較一致[6]。
從學科分類的差異看,文科學生比理科學生更加認同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可能與文科學生知識結構與思維方式有關,反映在文科學生的體育認知能力比理科學生強。例如,可能是活動興趣造成的差異,使他們參與體育的機會更多,在體育認知方面產生了與理科學生的差異。
非重點學校學生比重點學校學生更加認同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可能是因為重點學校的學生課業(yè)負擔相對較重,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相對較少,運動體驗以及因體驗而帶來的滿足感、愉悅感也就比非重點學校學生少。
杭州地區(qū)學生比其他3個地區(qū)學生更加認同體育心理價值、體育社會價值,可能的解釋是與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有關[3]。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長環(huán)境下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對人對事的認知角度和能力也會不同。杭州是浙江省的省會,與其他3個地區(qū)相比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具有優(yōu)越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他們對體育的認知、體驗更加深刻,他們更能理解體育對于個體心理和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而這4個地區(qū)的學生在體育生理價值上卻不存在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生理價值是體育價值中最基礎的價值,各地區(qū)學生基本認同。
4.3 體育審美傾向對體育價值判斷的預測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體育審美體驗變的更少,體育審美能力更差,對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越來越低。這可能揭示了當前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部分體育教師把體育課變成達標測驗課和中考測試項目練習、模擬考試課[2]。這種考什么就教什么的體育教學形式實際上是與體育終極目標不相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育愉悅感會下降,審美體驗越來越少,久而久之,學生對體育的評價越來越差,對體育生理價值、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越來越低。另外,當我們考慮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價值時,分別構建了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價值3線性模型。從這3模型分析結果看,在體育生理價值判斷方面,體育審美能力是一個主要的預測指標(r2=0.23),其次是體育審美態(tài)度(r2=0.05),而體育審美體驗卻不能預測體育的生理價值。這再次反映了學生對體育活動塑身效應僅僅是停留在想象中,而非實踐的基礎上。從側面反映了青少年的體育意識和活動都是不足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審美能力和態(tài)度與體育生理價值的預測關系,開展青少年的體育審美教育,以提升青少年對體育價值的理解。
在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的心理價值模型分析中,研究發(fā)現體育審美傾向的3個維度都能有效地預測心理價值。其中,青少年的體育審美體驗是最能預測體育心理價值(r2=0.35),其次為體育審美能力(r2=0.08)和體育審美態(tài)度(r2=0.02)。這些結果預示了在審美過程中所形成的豐富的愉悅的審美體驗將有助于學生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心理素質的提升,這些素質的提升不僅反映在體育審美體驗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對體育的體驗,也就是說,審美體驗越強,學生對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也就越高。因此,體育審美體驗和體育心理價值息息相關,審美體驗將有助于學生對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對體育美的體驗。審美理解是審美體驗的一項重要能力[21],審美理解能力越強,審美心理體驗就越強,而愉悅的心理體驗、心理壓力的減輕將有助于心理素質的提升,從而就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體育心理價值的認同度。也就是說,體育審美能力也能預測體育心理價值。而態(tài)度的兩極性決定了其對體育心理價值的預測度甚小[4]。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最后,在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的社會價值模型分析中,研究發(fā)現體育審美傾向的3個維度也能有效地預測社會價值。其中,青少年的體育審美體驗對體育社會價值最具有預測效應(r2=0.27),其次為體育審美能力(r2=0.05)、體育審美態(tài)度(r2=0.01)。學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將有助于個體對體育的社會價值的認知。也就是說,青少年的體育審美體驗越強烈,對體育社會價值的認同度就越高。這種預測關系進一步預示了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將有利于促進對體育社會價值的判斷。其中,體育審美體驗是最具有預測意義的指標,說明體育審美體驗在預測關系中的重要性。
總之,從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價值的3個模型分析看,體育審美體驗表現較好預測效應,特別是對心理和社會價值的預測。這主要說明體驗對于價值建設的重要意義。事實上,青少年的認知和知識結構的發(fā)展還未完全形成,對于體育價值的形成還要依賴于體驗。所以,在青少年的體育審美教育中要關注學生的體育體驗。
1.研究對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的人口學分析發(fā)現,體育審美的態(tài)度和體驗維度在性別上存在著差異,但是在體育審美的能力維度上不存在性別差異;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體育審美的態(tài)度、體驗和能力維度在年級、城鄉(xiāng)、文理科分類、學校性質和地區(qū)之間均存在著統(tǒng)計學的差異。
2.研究對青少年體育價值判斷的人口學分析發(fā)現,體育價值判斷的生理和心理價值維度在性別上存在著統(tǒng)計學的差異,但是體育價值判斷的社會價值維度在性別上沒有差異;從城鄉(xiāng)差異看,體育價值判斷的心理和社會價值維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對于生理價值的維度卻沒有統(tǒng)計意義;同樣,文理科分類和地區(qū)分類差異分析表明,體育價值判斷的生理價值維度沒有統(tǒng)計學的意義,但體育價值判斷的心理和社會價值維度存在著統(tǒng)計學的意義;進一步,從學校性質和年級差異分析上看,體育價值判斷的3個維度均存在著統(tǒng)計學的差異。
3.青少年體育審美傾向與體育價值判斷顯著相關,體育審美傾向可以預測體育價值判斷,其中,體育審美體驗是預測體育心理價值和體育社會價值的主導因素。當采用體育審美傾向分別構建體育生理、心理和社會價值模型時,它們的預測分變量各有不同。當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生理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28%,其中,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23%,體育審美態(tài)度5%;當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心理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44%,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解釋度35%;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8%,體育審美態(tài)度2%;當青少年的體育審美傾向預測體育社會價值時,模型成立,總變異解釋度為33%,其中,體育審美體驗的解釋度27%;體育審美能力的解釋度為5%,體育審美態(tài)度1%。
[1]安彥偉.球賽對大學生球迷認知發(fā)展的影響——體育價值觀的積極影響[J].棗莊學院學報,2011,28(4):122-124.
[2]蔡永斌.體育中考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新課程,2010,(4):152.
[3]程楊.長春市高校在讀女研究生體育價值取向的調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19.
[4]費穗宇,張潘仕.社會心理學辭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79.
[5]胡玉坤,鄭曉瑛,陳功等.厘清“青少年”和“青年”概念的分野——國際政策舉措與中國實證依據[J].青年研究,2011,(4):1.
[6]黃春梅,鮑曉玲,馬嶸.漢、維、哈族中學生體育價值觀的比較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1):48-50.
[7]黃志飛.對我國“體育參與”研究現狀述評[J].企業(yè)家天地,2009,(7):213-214.
[8]李德順.價值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725.
[9]李范.美育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27.
[10]李紅群.論大學生審美的性別差異與體育教學的正誘導[J].福建體育科技,2001,20(5):32-34.
[11]李慧林,董永頊.河南省城鄉(xiāng)中、小學體育教育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8(5):48-51.
[12]李煥玉.大學生體育價值觀與體育鍛煉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137-139.
[13]李祥林,何勁鵬.大學生體育參與的現實考量與態(tài)勢期望[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4):64-65.
[14]李宇明.吉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余暇體育現狀的研究——從校園體育文化的視角探究大學生余暇體育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6.
[15]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57-193.
[16]駱秉全.蘭馨,李開穎.首都城鄉(xiāng)體育發(fā)展一體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0,30(2):20-27.
[17]呂星.我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23(1):27-28.
[18]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91-296.
[19]彭克宏.社會科學大詞典[Z].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187.
[20]皮朝綱.中國美學沉思錄[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225-226.
[21]孫紅.體育審美過程的心理學探討[J].美與時代,2004,(7):12-13.
[22]王深,陳俊欽.當代青少年體育審美的特點與體育美育的基本途徑[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3):94-100.
[23]熊雪梅,任貞玲.對我國城鄉(xiāng)體育失衡發(fā)展現狀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4):79-84.
[24]徐禎.審美認知、審美體驗與大學生綜合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33.
[25]尤小好.新課標實施后我省初中學生體育價值取向分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72-74.
[26]中國各省(市)2011年GDP排名[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20d f2ef998fcc22bcd10 d31.html.2011.
[27]TANG S M.An impact factor model of intranet adoption:An explorat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J].J Sys Software,2000,51(3):157-173.
ARelationshipbetweenAestheticTendencyandValueJudgmentinSportforAdolescent——TakingAdolescentfromZhejiangProvinceasExample
CHEN Xiao-mei1,2,WANG Jin1,YAN Fei-fei3
adolescent;aesthetictendencyinsport;psychologicalaesthetic;valuejudgmentinsports
1000-677X(2014)03-0029-10
2013-02-08;
:2013-12-10
陳小妹(1976-),女,浙江溫州人,高級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心理學,Tel:(0577)61607099,E-mail:376612914@qq.com;王進(1959-),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健康及社會心理學,Tel:(0571)88273663,E-mail:jinwang47@live.cn;顏非非(1975-),女,浙江永康人,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Tel:(0571)87164688,E-mail:y7128463@126.com。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8;2.樂清市第三中學 體藝組,浙江 溫州 325600;3.中國美術學院 體育部,浙江 杭州 310002 1.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2.The 3rd Middle School of Yueqing,Wenzhou 325600,China;3.China Academy of Art,Hangzhou 310002,China.
G804.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