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紅杰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走入課堂。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讓教學過程更為輕松,更富有詩情畫意,更具有實效性。
多媒體技術 詩歌教學中學語文實施多媒體教育,為教育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在一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下才能激發(fā)出來的,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上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語文知識能生動、形象、逼真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充分挖掘、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先進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能力。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古典詩歌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意蘊豐富,以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而著稱,但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大多停留在讀讀背背的層面上,較為機械、呆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產(chǎn)生厭倦的心理,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由于學生不能真正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學效果不很理想,更無從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解《望海潮》這首詞時,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興趣的:首先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杭州西湖八景圖片: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阮墩環(huán)碧、雷鋒夕照、曲院風荷、三潭印月、柳浪聞鶯、南屏晚鐘,并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然后聲情并茂地導入:“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古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篇,讀后令人心曠神怡,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詞人筆下的美妙景色。這樣導入就喚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痹谶@種狀態(tài)下學習,無疑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接著在介紹完作者背景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種做法使學生讀起來既抑揚頓挫,又感情真摯。我又在教學中間穿插播放一段杭州海潮美景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杭州海潮的雄偉氣勢,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使學生在一遍遍的誦讀和直觀形象中領略了這首詩的氣勢和感情。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語言較為精煉,不能僅從字面意義去解釋,往往要領悟詩歌中蘊含的深層含義,教師若能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把詩的深層表意敘述出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展示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更好地鑒賞詩歌。例如講授《詩經(jīng)?采薇》這首古詩時,由于全詩的最后一節(jié)抒情意味最濃。“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講到這里時,我就展示這段內(nèi)容的投影片,然后讓學生邊聽著凄涼的樂曲,邊看圖片,引導學生并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試著把圖上的內(nèi)容以散文的形式描述出來。在悲涼的氣氛中,學生思路開闊了,進行了大膽想象,學生們描繪出了這樣的一種情境:“當年我離開家鄉(xiāng),戍守邊關。正是風光秀麗,桃紅柳綠的春天,春風中楊柳千絲萬縷,條條隨風舞動恰似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難忘記親人魂牽夢繞的牽掛,這一去數(shù)年,生死未卜?!彪x家的心是多么傷痛。如今閱盡多少年華,經(jīng)歷過多少征戰(zhàn),九死一生,終于迎來勝利的那一天。然而,漫漫的歸途中陪伴我的只有刺骨的寒風,只有紛紛揚揚的雪,百感交集,凄涼難言……情景交融、韻味無限的畫面就表達出來了,學生在進行表達訓練的同時,又再一次體味詩中哀婉悲涼的情感。又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在講解到“歸去如何”這個問題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田園景色的圖片,而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繪出其中的意境美。通過欣賞圖片,發(fā)揮學生審美因素和想象力。學生對這一畫面進行描述。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敘述出這樣的圖景:簡陋的草屋,成蔭的榆柳,羅列的桃李,悠遠的村莊,裊裊的炊煙,深巷之中的狗吠,桑樹之顛的雞鳴……這樣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描述,不但使學生從這圖景中體會到詩人那歸隱的無窮樂趣和隱居的安適心情,也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藝術的意境美。豐富了學生們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德智美全面發(fā)展
詩歌蘊含著豐富復雜的審美因素,而又各有側(cè)重,有的以其優(yōu)美的意境創(chuàng)造為特色,例如,周邦彥的《蘇幕遮》有的以其獨到而精湛的哲理而聞名,朱熹的《觀書有感》有的以其濃郁深沉的感情引發(fā)讀者的心靈共鳴,李煜的《虞美人》而更多的則是融景、情、理、意于一詩,構成一種立體的審美對象,給人豐盈的審美感受。在教授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打出辛棄疾的生平大事年表,并結(jié)合本詞剖析詞人的感情:已入暮年的詞人,雄心壯志依然未改。但無奈的是報國無門,尤其是最后兩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表現(xiàn)出詞人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被激發(fā)了。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時,我特意選放了一曲笛子協(xié)奏曲《遙遠的思念》,創(chuàng)設意境,接著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月共潮生,光照萬里的圖片,同時配以那優(yōu)美動聽曲子。利用聲情并茂的情境,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審美體驗。
古典詩詞中那氣勢豪邁熱愛祖國的情感美,那詩中有畫動靜結(jié)合的意境美,那音韻鏗鏘、節(jié)奏明快的語言美,都是對學生美的熏陶。像這樣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不但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還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思想教育,真正做到了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對詩歌教學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讓教學過程更為輕松更富有詩情畫意,更具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