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枝[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州510006]
《舜子變》的口頭敘事研究
⊙孫艷枝[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州510006]
民間說唱底本——《舜子變》是從前代史傳文學、民間口頭傳說基礎上發(fā)生,并且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雖然通篇為散文,不具備變文散韻結合的體制特點,但變文所展現(xiàn)出的家庭矛盾,天人感應、因果報應觀念,以及民間文學中傳統(tǒng)的三迭式敘事結構。另外,還有一些重復出現(xiàn)的固定句式。這些因素都使《舜子變》具備了口頭敘事的特征。
口頭性人物形象民眾審美文化心理三迭式情節(jié)重復句式
關于舜“至孝”的史料以及傳說有很多,目前,多數(shù)學者關注“舜子至孝”這一故事的源流演變或人物形象。前者如劉守華在《試論敦煌變文舜子至孝故事的形態(tài)演變》中指出敦煌變文中的舜子至孝故事,經歷了從神話——傳說——故事的歷史演變過程。還有賈雯鶴在《〈舜子變〉故事演變考》中,對舜的故事由神話到變文的演變過程做了歷時性的考察。后者如趙秀林《敦煌變文〈舜子變〉中的后母形象解析》認為變文中這一后母形象與史傳不同,可能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故事的傳播方式除了史傳記載以外,口頭傳播也不容小覷。因此,本論文將從故事的內容和形式方面論述《舜子變》的口頭敘事特征。
1.顛覆性形象塑造
變文中“后母”的惡毒形象被放大,而弱化了瞽叟和象。舜的故事在《尚書·舜典》中有簡略的記載:
帝堯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痹唬骸懊髅鲹P側陋?!睅熷a帝曰:“有鰥在下,曰虞帝?!钡墼唬骸坝幔勇?。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酥C以孝,不格奸?!钡墼唬骸拔移湓囋?。”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溈,嬪于虞。①
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時既不能殺舜,瞽叟又速舜飲酒,醉將殺之,舜告二女,二女乃與舜藥浴汪,遂往,舜終日飲酒不醉。②
“母憎舜而愛象”,說明母親與舜的矛盾初露端倪。瞽叟和象仍是殺舜的主要謀劃者。從“象復與父母謀”可知,“涂廩”一事,后母也是參與者?!妒酚洝の宓郾炯o》: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③
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④
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毕笈c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⑤
直到《史記》才明確指出舜母為后母,并有明確的殺舜欲望。家庭中的直接矛盾便是瞽叟、象和舜,一直是瞽叟和象直接參與謀害舜。后母是否參與一直是語焉不詳。
1981年寧夏固原出土北魏墓的描金彩繪漆棺,其中關于舜的孝子圖有八幅,開始部分殘缺,存題記十一方。其中有“舜后母將火燒屋欲煞(殺)舜時”,“使舜□井灌德(得)金錢一枚錢賜□石田(填)時”,“舜德(得)急從東家井里出去”等。⑥這些細節(jié)與變文極其相似。漆棺年代大致是北魏太和八年至十年(484—486)。⑦比變文抄寫年代“天福十五年”(950)早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太和年間,后母已經成為謀害舜的策劃者和具體行為的執(zhí)行者。變文中后母的形象與之相差無二。變文中的后母見到舜總是“五毒嗔心便起”⑧(三次),三次設計謀害舜,瞽叟夸后母“娘子雖是女人,說計大能精細”(兩次)。舜子至孝故事從先秦發(fā)展到五代,后母也從幕后走到臺前,從一個默不作聲的普通女人變成了一個心狠手辣的惡婦。瞽叟和象則從制造事端的主謀弱化成后母的幫兇。后母的這一惡毒、狡詐的形象更符合一般大眾對“后母”的常規(guī)認識,激發(fā)聽眾共鳴。
領導者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占據(jù)著至為重要的位置,領導者的決策直接關系著企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企業(yè)以實現(xiàn)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作為目標,很多領導者將關注點放在企業(yè)生產銷售上,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應用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需要創(chuàng)新,企業(yè)領導應該秉持現(xiàn)代化的管理思想,發(fā)揮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引進大數(shù)據(jù)技術,構建信息化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領導層應該自主學習大數(shù)據(jù)知識,掌握大數(shù)據(jù)技術的應用路徑、應用策略等,確保大數(shù)據(jù)技術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管理的效果。同時,領導層應該對內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做好招聘管理工作,使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具備先進性特征。
2.反映民眾的審美文化心理
天人感應、因果報應觀念反映著普通民眾的理想與審美風格。從遠古先民對“天”的敬畏,一直到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說。在民間故事中總能將其演繹得出神入化,尤其是每當主人公身處險境時,總是能得到上天的相助。如舜三次遇難,都因感應帝釋得以脫困:第一次是“感得百鳥自鳴,慈烏灑血不止。舜子是孝順之男,上界帝釋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來至方便與舜,猶如不打相似”。第二次是“舜恐大命不存,權把兩個笠子為翅,騰空飛下倉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擁起逐不燒,毫毛不損”。第三次是“帝釋變作一黃龍,引舜通穴往東家井出”。后舜往歷山躬耕,“自有群豬與嘴耕地開壟,百鳥銜子拋田,天雨澆溉”。因“舜子是孝順之男”、“舜子是有道君王”,理應得到上天的眷顧,這正與民眾的理想相符。正如董永行孝,感得天帝派仙女相助。同時,因果報應觀念指引著創(chuàng)作者對故事中人物命運的安排。瞽叟、后母和象因謀害舜,以致瞽叟雙目失明、后母頑愚以及象變成癡癲;舜因不計前嫌繼續(xù)孝順父母,堯帝也將兩個女兒嫁給他,并委以重任。
1.三跌式情節(jié)
變文中后母給舜制造了三次災難,即三迭式情節(jié),它是中外民間故事中共有的一種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也多有之,這與古人對“三”的信仰有關。⑨如為民眾所熟知的“劉玄德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宋公明三打祝家莊”等等。這種敘事結構能使故事顯得一波三折,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變文中三次災難的結構基本一致:后母恨舜;設計毒計;施行毒計;帝釋相助,舜脫災。舜經歷三次劫難:“摘桃”、“焚廩”和“淘井”,舜并沒有伺機報復,而是采取以德報怨的方式原諒了父母的過錯。事件的累積,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不僅讓聽眾為主人公提心吊膽,更加同情舜,而且更痛恨后母。
關于這三次事件的排序方面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匠心。如史傳、傳說記載都是“二難”(“焚廩”和“淘井”)或“三難”(“焚廩”、“淘井”、“飲酒”(列女傳·有虞二妃))但變文卻增加了“摘桃”一事。有學者認為:可能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這樣更符合故事發(fā)展本身的需要,由平安相處到“打舜”(后母令舜上樹摘桃,而她于樹下用金釵刺破自己的腳,卻反誣是舜所致,最后舜不但被瞽叟所打,而且父子關系也開始惡化)。再到“殺舜”應該是個漸進的發(fā)展過程,而故事由低潮到高潮也更能吸引聽眾;二是作者如普通大眾一樣,對后母親懷有偏見,文中處處都是后母設計,瞽叟只是個受了迷惑的被動的實施奸計者,當然這樣做的好處也為后文父子重歸于好留下了余地。⑩另外,變文將“妻二女”放在故事結尾,與“舜登帝位”一事并列,也是為了滿足聽眾的審美理想——好人有好報。
2.重復句式
書面文學作品會盡量避免重復使用某些句子,以免引起讀者厭煩。但變文中卻有大量重復的現(xiàn)象,如詞組、句式以及情節(jié)等等。這便是口頭說唱的特點,因為在實際的說唱的活動中,聽眾的興奮點在于捕捉故事內容,而不去發(fā)現(xiàn)新鮮的詞匯。另外,也有助于說唱者根據(jù)這些固定的句式來臨場發(fā)揮。
如描寫時間的固定句式有“不經旬日中間”(出現(xiàn)三次);表示人物心理的固定句式,如后母每次見到舜都是“五毒嗔心便起”(三次),將后母的狠毒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等等。還有一些重復的情節(jié),如“自從夫去遼陽,遣妾勾當家事。前家男女不孝,東院酒席常開,西院書堂常閉,夜夜伴涉惡人,不曾歸來宅里。買(賣)卻田地莊園,學得甚鬼禍術魅!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堯王敕知,兼我也遭帶累。解士(事)把我離書來,交(教)我離你眼去!”瞽叟報言娘子:“他緣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恥?有計但知說來,一任與娘子鞭恥?!焙笃迗笱灶牛骸安槐迱u萬事絕言,鞭恥者全不成小事?!保▋纱危┻@些重復的句式是為了表現(xiàn)一個陰險、狡詐、狠毒的后母形象。
另外,還有一種復述。如“去時只道一年,三載不歸宅李(里),兒逆阿耶長段(腸斷),步琴悉(膝)上安智(置)。舜子府(撫)琴忠(中)間,門前有個老人,昨從遼陽城來,今得阿耶書信?!边@一句話分別由第三人稱和故事中人(舜)來講述。由第三人稱講述似是有旁白的意味,或可增強表達效果。
綜上分析,不管是從有悖于史傳文學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者它本身折射的民眾審美文化心理;還是從故事的組織結構方式,以及語言運用技巧,變文都呈現(xiàn)出了口頭敘事的特征。
①(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頁。
②(漢)劉向等著,(明)仇英繪:《列女傳》,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⑥固原縣文物工作站:《寧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簡報》,《文物》1984年第6期。
⑦孫機:《固原北魏漆棺畫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
⑧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29頁。(以下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⑨杜貴晨:《中國古代小說“三復情節(jié)”的流變及其美學意義》,《齊魯學刊》1997年第5期。
⑩賈雯鶴:《〈舜子變〉故事演變考》,《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作者:孫艷枝,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文獻學。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