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玉[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鹽城224002]
緊緊拉住上帝的手
——解讀《為奴十二年》中黑人奴隸的信仰
⊙黃道玉[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鹽城224002]
小說《為奴十二年》當中,黑人奴隸對上帝的信仰貫穿始末,然而,其對上帝的信仰程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經(jīng)歷了本能的相信、動搖的依賴、無奈的皈依到堅定的信仰。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黑人奴隸對信仰的認識過程,也表明了在生存狀態(tài)中信仰的重要性。
《為奴十二年》黑奴信仰
所羅門·諾瑟普原是一個自由的美國黑人,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由于輕信“合伙人”遭到綁架,被販賣到南方為奴。在漫長的十二年當中他飽嘗了非人的屈辱與痛苦,但是他緊緊拉住上帝的手,心懷希望,不斷努力嘗試,最終被成功解救回家,從“生存”回到了他所期盼的“生活”之中。1853年,所羅門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自傳小說《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2013年,黑人導演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這部同名電影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奧巴馬在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隨后美國學校董事會宣布將《為奴十二年》電影納入美國高中課程內(nèi)容,其同名小說也被列為美國高中生必讀書目。
讀原著《為奴十二年》,讀者受到很多復雜情感的沖擊,有震驚、憤怒、委屈和感動。而其中,黑人奴隸對上帝的信仰最能打動人心。貫穿小說始終,所羅門和其他的黑奴無論在多么困苦的環(huán)境下,都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依賴,緊緊拉住上帝的手,不住地祈禱,渴望得到上帝的憐憫與救贖。也正是這種信仰的力量,才使得眾多的奴隸能夠承受種種苦難與折磨,在黑暗當中看到一線希望。若非這股強大生存信仰的支撐,恐怕所羅門難以堅持到最后而幸運地獲救。文學創(chuàng)造的世界,濃縮了人間的各種情感與信仰。任何一部感動人心靈的作品,都不可能不走向遠遠超越現(xiàn)實的崇高精神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每個人內(nèi)心自我構(gòu)建的一種生存信仰?!稙榕辍肥且徊筷P于信仰與生活的作品,也是一部關注本我精神追求的作品。
“救贖”這個詞語起源于《圣經(jīng)》:“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薄熬融H”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義之一,從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開始,整個人類就陷入了深深的罪惡之中。但上帝并沒有因此而舍棄人類,相反,他差遣他的兒子耶穌降世以拯救人類。人類只有堅定地敬畏與信仰上帝,才能夠得到上帝的救贖。在《為奴十二年》里,黑人奴隸對上帝的救贖充滿了渴望,然而,他們對基督教的信仰程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jīng)歷了本能的相信、動搖的依賴、無奈的皈依到堅定的信仰之復雜過程。
基督教是黑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幾乎所有的黑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基督教徒。作者在小說開頭就提及,他的父親教育他“要相信上帝是一視同仁的”。因此,當他“身處路易斯安那州某個偏僻而又蒼涼的角落,剛剛飽受一位老爺野蠻殘忍的毆打,痛不欲生地躺在關押奴隸的小屋的時候,腦海里突然出現(xiàn)了父親的諄諄教誨,也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從那時起,父親的話就成了我堅持活下去的力量源泉”。所羅門對上帝最初的相信就是源自于父親對自己的影響,顯然,這種相信是簡單盲目的。
在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綁架的時候,所羅門“只能祈求上天保佑,求老天爺可憐可憐我”。這是他的第一個本能反應,當黑人在遭受到傷害的時候,沒有其他的力量可以依靠,只能求助于上帝。這種祈求能否得到回應他無從得知,但是在他沒有選擇的時候只能選擇相信上帝,而祈禱就是他和上帝之間溝通的紐帶。“在這無法入眠的深夜,看著身邊熟睡的同伴們,我雙手合十,向上帝祈禱,求他可憐可憐我們這幫被遺棄的人。萬能的主啊,請您聽聽一個破碎靈魂的祈禱吧,保佑我吧,讓我戰(zhàn)勝艱難困苦?!?/p>
伊萊扎媽媽,在面臨與孩子分開的時候不住地祈求上帝的幫助,雖然上帝并沒有能夠讓她和孩子們團聚,她還是不住地祈禱,在與孩子分開以后,祈禱孩子們不要忘了媽媽?!爱斘覀冊诨ハ鄡A訴各自的不幸時,伊萊扎獨自一人坐在角落里,低吟著贊美詩,為她的孩子們祈福。”是啊,除了把一切托付給上帝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呢?
當人們生活在幸福中的時候,也許根本不需要精神支撐,而在悲苦之時,總需要某種力量的鼓舞。這也是為什么在教堂里總是老弱病殘者占多數(shù),到寺廟里焚香磕拜的也總是困境中的人居多。在面臨巨大的痛苦和自然災害的時候,這種精神力量往往就演變?yōu)樾叛?。黑人奴隸,身為弱者,承載著社會地位和人種的雙重卑微,只有緊緊拉住上帝的手才能夠感受到愛的力量,戰(zhàn)勝所有的恐懼和悲傷。這種由對生命和自由的渴望而產(chǎn)生的對上帝的依賴是一種生而俱來的需求,是對上帝本能的相信。
在漫長的十二年當中,所羅門也曾對上帝產(chǎn)生過懷疑和動搖。在被賣為奴隸之前的那個晚上:“如果那天晚上,有一個善良的守護天使來到我的床邊,提醒我快點跑掉;或者有一個仁慈的聲音,告訴我趕快逃離即將經(jīng)受的苦難,那該多好?。〔恍业氖?,什么都沒有發(fā)生,我失去了最后逃離的機會?!鄙系鄄]有及時到來阻止災難的發(fā)生,這使得所羅門非常失望,此時他對上帝一定是充滿了懷疑。
當所羅門痛打提比茨主人的時候,提比茨竟然哀求上帝的可憐。“可惜上帝沒有聽到,他何時聽到過呢?”所羅門對上帝甚至有些埋怨的情緒,因為多年過去了,上帝都沒有對他的祈求做出任何回應。然而,除了上帝還有誰可以求助呢?由于找不到別的東西支撐他的希望,他只能轉(zhuǎn)向上帝,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忠實的奴仆,等待上帝的救贖。
黑人奴隸渴望并懷疑自己的信仰,說明了他們想要對生命狀態(tài)中的無助、脆弱有更多的認識,這是值得尊敬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會處于這種脆弱的狀態(tài)中,更何況黑奴處于漫長的被壓迫被奴役當中,他們該是多么需要確定他們的神?。 靶叛隼锩孀羁少F的就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個階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對象可以改換,沒有那么絕對。信仰跟懷疑有關,一個真正的信仰不會因為被懷疑、質(zhì)問,就會瓦解;相反,因為被懷疑跟質(zhì)問,信仰會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經(jīng)得起所有人的懷疑?!?/p>
黑人奴隸對上帝的信仰并非來自教義的感染,而是他們終于覺得再也無能為力,不得不再面對這個永遠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在這種情況下皈依上帝成了一種無奈。同時基督教的熏陶所賦予教徒順從和隱忍的性格使他們默默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當圣經(jīng)和上帝被奴隸主利用,成為他們統(tǒng)治奴隸的工具和借口時,黑人奴隸只有順從?!八ǜL刂魅耍┫蛭覀儌鬟f善念和對上帝的信仰,叫我們做正直虔誠的人。每次他都會坐在屋門口,男女仆人在他身邊圍成一圈。他們神情嚴肅地注視著主人,聽他講造物主的仁慈和來世的種種美好。”福特主人是如此和藹可親,以至于所羅門“倒愿意毫無怨言地忍受他那種溫和的奴役”,“假如當時我的家人也和我在一起的話”。福特的溫和善良不僅是他的天性,也歸功于基督教中博愛與憐憫的精神。這時候,所羅門竟然愿意放棄自己苦苦追求的自由,因為“造物主的仁慈和種種美好”也許在不能逃跑的情況下是一種美好的歸宿。
艾普斯認為虐待奴隸是被圣經(jīng)所允許的,奉勸奴隸們接受他們的“命運”,也就是說,所有人的命運上帝已經(jīng)安排好了,黑人奴隸是注定了要給奴隸主賣命的。坦納主人,把奴隸們叫到一起,開始讀《路加福音》的第十二章。讀到第十七節(jié):“仆人懂得主人的意思,卻不準備,又不順從他的意思行事,那仆人必多受責打?!碧辜{解釋:“這里的多是非常多的意思。四十,一百甚至是一百五十鞭子。這才叫‘多受責打’!”隨后,坦納又就這一主題講了很長時間,定要給他的黑奴們以“振聾發(fā)聵”的啟迪。于是,挨打也成了上帝的旨意,奴隸們不得不順從,奴隸主階級通過曲解《圣經(jīng)》達到維護自己統(tǒng)治的目的,宗教信仰又成了剝削黑奴的工具。
在第二次與提比茨交鋒之后,所羅門不得不逃跑?!拔页闪斯录夜讶?,一個人凄慘無比,雖然境況悲慘前景黯淡,但是謝天謝地,我還活著。我的結(jié)局會怎樣?有誰會幫我?”此刻他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唯一的依靠:上帝?!拔覒撏睦锾??上帝啊!您給了我生命,又教我熱愛生命,讓我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情感,請您不要就此拋棄我吧!救救我這個可憐的奴隸吧,別讓我死!沒有您的保護,我會迷路的,那將是徹底的迷失!我在內(nèi)心的最深處默默地祈禱著。但是我沒有聽到任何回音,并沒有一個親切低沉的聲音從天上傳來,對我的靈魂低語:‘有我在,不要怕!’看來我已經(jīng)被上帝拋棄了,必將受人鄙視,遭人憎惡?!?/p>
后來,他終于從布滿危險的沼澤中逃脫出來,再次找到仁慈的福特主人。所羅門告訴福特主人自己一直在祈禱之時,福特又說:“人的心會本能地向著他的造物主。當人處于安逸的環(huán)境,生活無憂,也不用擔心受到任何傷害時,人很容易忘記上帝的存在,甚至敢藐視和褻瀆上帝;而一旦置身于危險的環(huán)境當中,得不到人類的救助,面臨死亡的時候,那些嘲笑上帝不信上帝的人又開始向上帝求救了。除了萬能的主,他們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庇護,也看不到一絲希望?!备L刂魅丝此啤皳嵛咳诵摹钡脑捳Z,實際上也是他占有和剝削奴隸的手段,這種手段正是借了上帝的名義?;浇讨须[忍順從的教義加之對基督教教義的扭曲和不完整的解讀成為了維護奴隸制度最好的工具。
基督教教義中自由、仁愛的內(nèi)涵激勵著黑人奴隸們追求自由的步伐,同時也使一些有良知的自由人為廢除萬惡的奴隸制度而不斷奮斗。信仰最終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上帝“聽到”了所羅門的召喚,“派了”仁愛的白人貝斯來搭救他,并且指引和庇佑他回到了萬里迢迢的家,與自己的親人相聚。獲救后的所羅門對上帝的信仰更加堅定!
最終所羅門愿意把自己完全地交給上帝,做上帝永遠的追隨者。“我只希望能夠堂堂正正、安安穩(wěn)穩(wěn)地過平凡人的日子。如果上帝允許,在我壽終正寢的那一天,就讓我在親人們的簇擁下安然離去,而后在我父親長眠的那座教堂墓地里,找一個屬于我的永恒的所在?!?/p>
黑人奴隸對上帝的信仰經(jīng)歷了復雜的接受過程,盲目的相信歷經(jīng)磨難中的懷疑后才成為堅定的信仰,最終得到了上帝的救贖,正如《圣經(jīng)》里上帝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前往美好的迦南地。但是,正是“自助者天助”,當上帝伸出援助之手時,所羅門自己也在進行著努力,才不至于像伊萊扎一樣在絕望和悲傷中死去。在所羅門被奴役的十二年里,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由的向往,一次一次地嘗試逃跑的方法,百折不撓,每一次死里逃生也增強了他對自己和上帝的信心。
信仰的本質(zhì)是人的自我超越性,信仰的指引作用固然重要,但信仰最終還是要通過人自身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抵達光明的彼岸。
[1]陳義海.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學關系中的意義[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2]麥格拉恩.基督教概論[M].馬樹林,孫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沈驪天,陳紅.生死輪回的永恒靈魂·宗教生命文化精要[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4]圣經(jīng)[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0:1075.
[5][美]所羅門·諾瑟普.為奴十二年[M].吳超譯.鄭州:文心出版社,2013.
作者:黃道玉,鹽城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