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石河子紫泥泉種羊場來了一位大學生,人們覺得新鮮,大學生到天山放羊,這是破天荒第一次。這位21歲的大學生,就是剛從浙江農學院畜牧系(后院系調整為南京農學院)畢業(yè)的高材生劉守仁。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yè)待興,對于人才極其缺乏的種羊場來說,劉守仁的到來,無疑為大家?guī)砹烁嘞M2痪?,劉守仁就接到第一項科研任務:將哈薩克粗毛羊改良選育成細毛羊。當時,要把從蘇聯(lián)引進的嬌氣十足的細毛羊皮,“披”在土生土長的新疆哈薩克族牧民放養(yǎng)的土種羊身上并無先例,沒有現成資料借鑒。更糟糕的是,對劉守仁這個剛畢業(yè)的“毛頭小子”來說,他的知識僅限于課本,毫無實踐經驗……
可他是大家的希望,就為這,劉守仁說什么也不能退縮。于是,他拿起趕羊的鞭子,當起了360只繁育土羊的“高級”牧羊人。
為掌握放牧經驗,保證繁育母羊擁有健康的體質,劉守仁白天跟隨老牧工們放羊,一邊作觀察記錄,一邊學習討教放羊經驗;晚上還要翻閱資料,整理記錄筆記,做各種試驗,平均每天要工作19個小時,常常拿著馬燈站著都會打瞌睡。
繁育的第一代羊羔降生時,為了提高成活率,劉守仁干脆住進了羊圈,經常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有時剛拿起饅頭啃幾口,一只母羊要生產了,他馬上放下饅頭去接羔。接生完了,滿手的羊水來不及洗,拿起饅頭接著再吃。就這樣,他感染了羊群攜帶的布魯氏桿菌,從此一生受這種病的折磨。
1957年,劉守仁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代細毛羊。1968年,劉守仁僅用10年時間培育出的中國軍墾型細毛羊在北京農業(yè)展覽館展出,打破了世界育種界培育新品種需百年的神話,轟動國內外科技界。嘔心瀝血幾十載,劉守仁譜寫出了中國細毛羊繁育的神話,被尊稱為“中國細毛羊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