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 東
灸藥并用治療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
亞 東
目的 觀察灸藥并用治療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療效。方法將60例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患者采用濟川煎加減同時給予雷火灸,對照組給予聚乙二醇4000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結束后1個月隨訪,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濟川煎加減同時給予雷火灸療法對老年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
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型;雷火灸;濟川煎加減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多發(fā)的胃腸功能性疾病之一,臨床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yōu)橹鳎狈γ黠@形態(tài)學和生化異常改變的綜合征[1]。針對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瀉劑、促動力藥物等對癥治療,常常會形成藥物依賴,故易造成易反復、病程長、難以根治的結果。中醫(yī)治療此病具有很大優(yōu)勢,能采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相結合的原則,標本兼治,療效顯著。筆者從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采用灸藥并用治療老年脾腎陽虛證的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老年患者均來源于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門診及住院部。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70.1±4.6)歲,病程最長者23年,最短者4個月;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71.2±3.5)歲,病程最長者21年,最短者6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診斷[1]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或不適,近3個月內每月至少3天有此癥狀,合并以下2條或多條:①排便后腹痛或不適癥狀改善;②發(fā)作時伴有排便頻率改變:2~3天排便1次(每周少于3次);③大便如羊糞樣、栗子樣或鉛筆樣,伴有焦慮、緊張、抑郁等心理障礙,或有失眠。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給予濟川煎加減,藥物組成:當歸15g,牛膝10g,肉蓯蓉20g,澤瀉5g,枳殼10g,生地黃10g,人參10g,火麻仁20g,白芍15g,生白術30g,炙甘草10g,紫苑10g。煎服法:水煎取汁 300m l,每日兩次分服。服用中藥期間禁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服用4周。在此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雷火灸,取穴:足三里、天樞、大腸俞、關元、支溝、照海。每穴附近做直徑約3cm的回旋灸法5m in,每次施灸時間共15m in,每日1次,一般以皮膚感覺溫熱為度,避免燙傷。治療 4周。對照組患者給予聚乙二醇4000散(法國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H20110130),10g/次,每日2次,早晚餐后30min服用。服用4周。
1.4 癥狀療效評定主要觀察兩組患者排便次數(shù)(每周排便<3次)、大便性狀(干球糞或硬糞)、排便異常(排便費力、排便不盡感)、腹痛或不適4個癥狀。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判定標準。消除:療程結束后,癥狀消失;顯著減輕:療程結束后,癥狀分級減少2級;減輕:療程結束后,癥狀分級減少1級;無變化:達不到上述標準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4周和治療后1個月隨訪,并觀察記錄。
1.5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消化病學診療指南》[3],采用癥狀積分表的方法,將癥狀分為輕、中、重度3級,分別計1、2、3分,無癥狀計0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4周和治療結束后1個月隨訪時,觀察并記錄。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P<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第4周 治療后1個月治療組 30 17.21±1.87 9.10±0.98 9.50±1.12對照組 30 16.98±1.89 11.50±2.51 12.83±2.01
2.2 兩組患者癥狀療效比較見表2。
腸易激綜合征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老年人群患病率在5%~25%[4],主要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分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中醫(yī)“便秘”范疇。老年人便秘多起因于年高久病,正氣不足,或由于陽失溫煦,或脾虛腎虧等不足。故以脾腎陽虛為本,治以健脾溫腎、潤腸通便為主。方藥濟川煎加減,其中肉蓯蓉、牛膝溫補腎陽;火麻仁潤腸通便;生地黃、當歸滋陰養(yǎng)血潤腸;枳殼寬腸下氣;人參、白術健脾益氣;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肺與大腸相表里”,應用紫苑溫肺下氣,宣通肺氣腸結自通。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溫腎、潤腸通便之功,有利于腸腑傳導功能的恢復。雷火灸是屬于灸法中的艾卷灸。現(xiàn)代雷火灸由重慶中醫(yī)趙時碧改變其用法與配方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成的一種新型療法。艾絨是雷火灸藥物的主要成分,配有沉香、木香、乳香、羌活、柏樹莖等藥物。因其組方內柏樹莖屬油質芳香類木質,燃燒時除了散發(fā)芳香氣息,增加艾絨芳香走竄通絡的作用,且測得其最高溫度可達240℃,故有更強的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活血散結、扶正祛邪的作用[5]。天樞與大腸俞同用屬俞募配穴,以大腸俞為主穴通腑氣,通過調節(jié)臟腑機能,使紊亂的腸道功能得以恢復;關元為足三陰與任脈之會,為人生元氣之根本,灸之可暖下焦,振奮腎氣。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足三里為足陽明經(jīng)之合穴,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諸穴合用,實施雷火灸,藥效通過腧穴、經(jīng)絡而可起到調節(jié)臟腑功能、協(xié)調陰陽、刺激腸道蠕動的作用。同時通過雷火灸還能調整人體免疫系統(tǒng),改善人體內環(huán)境,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5]。綜上,口服濟川煎加減中藥湯劑結合雷火灸可達到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目的,臨床獲得滿意療效。研究中發(fā)現(xiàn)治療后1個月隨訪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預示治療組治療結果及其復發(fā)率小于對照組。今后有待大樣本進一步觀察。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療效比較[n(%)]
[1]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8,28(1):38-41.
[2] 張聲生,李乾構,魏瑋,等.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7):1062-1065.
[3] 李乾構,周學文,單兆偉.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90-94.
[4] 羅莎,陳春華.疏香灸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2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導報,2012,18(1):52-52.
[5] 趙時碧.中國雷火灸療法[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46-120.
R256.3
A
1673-5846(2014)05-0065-02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脾胃病科,吉林長春 130021